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583章 大漢官話

宮中家宴過後,一家人並沒有馬上散去。

太上皇劉修入宮之後,漸也習慣了宮中的生活,不過如今反倒不如從前,要想與一眾兒女們見上一面,倒不如過去那般方便了。

如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看著幾個年輕的外孫、外孫女和孫子們,劉修很欣慰。他過去只是一個秀才,國家大事這些他不太懂,也不想摻和。

「皇帝,聽說現在你宮裡有十多個蒙古女子已經懷孕,此事當真否。」

皇太后與幾位長公主和皇后與四位貴妃還有幾位侯夫人們一起聊著天,這個時候,突然轉過頭來,問正跟父親兄弟說話的劉鈞。

劉鈞點頭應聲,「嗯。」

如今宮中蒙古女子眾多,前前後後送進宮來的嬪妃都有數百。這還是後來劉鈞眼看著越送越多,連忙又與蒙古諸侯們下旨,只有伯爵以上爵位諸侯,皇帝才納入宮中。這個旨意一下,惹得許多子男勛等小諸侯十分不滿。

最後,劉鈞又不得不另下一道旨意,子男勛騎士武士等蒙古貴族,朝廷每年從他們的適齡女兒中挑選一批送入宮中,不過是做為宮女。每人在宮中五年,五年里,在宮中學習禮儀文化,然後由大漢皇帝為她們賜婚,許給大漢官員及子弟。

若是有被皇帝寵幸的,自然也就能留在宮裡。

不過雖然有這個改變,但劉鈞已經納入宮裡且給予名份的依然超過了三百之數,此外這些諸侯女的陪嫁進宮的宮人也多達三千餘,另外又有貴族送來的女兒也有幾千。

這結果就是現在宮中的太監不過三千,宮女卻已經過萬。其中且三分之二是蒙古女子。這麼多的蒙古女人入宮,劉鈞自然不可能都晾著,哪怕就是為了與諸侯的盟約,劉鈞也得履行些義務。

到現在,宮裡懷孕的蒙古妃嬪已經有十一人,若加上皇后和幾位貴妃和婕妤們也懷著身孕,明年皇帝將迎來不下二十個兒女。

「改天,你也帶她們過來,我也見見她們。」皇太后說道,「從遙遠的草原過來,也不容易。如今既然有了身孕,就更加要好好照顧,她們懷的可是我們劉家的骨肉。皇帝你要好好對待人家。」

皇后陸雪琪在一邊聽的很不是滋味,這事本來是她提起來的。她原本還想借皇太后的身份,來敲打下皇帝,也免得他越納越多,眼下納了幾百個蒙古女人進來,萬一回頭又弄幾百西南夷進來,那算什麼事。

誰知道,皇太后和她根本不是一樣想的。

皇太后才不管兒子納的是蒙古女人還是朝鮮女子,反正進門都是劉家人,生的也都是劉家骨肉。劉鈞現在還只有兩個兒子,皇太后當然是希望皇帝多生些孩子才好。

劉釗卻是一臉羨慕的樣子。劉鈞看的想笑,便故意提高聲音,對他道,「大哥,你屋裡也沒幾個人,到現在也只有洪兒一個孩子。要不,我從宮裡挑幾個蒙古少女,賜給你做妾室如何?」

劉釗一臉豬哥像,忙不迭的點頭,「好啊。」

那邊嫂子梅氏卻已經臉色不豫了,不過當著皇帝和太上皇、皇太后的面,也不好直接反對。畢竟,如今不比從前,劉釗到現在也只有正妻一人,連個妾都沒敢納過,通房丫頭都沒。

蒙漢聯姻,從長遠來看,這是很重要的。

但也不能只是皇帝納蒙古女子,得全面放開。劉鈞早已下過旨,提倡蒙漢聯姻,不禁婚嫁。同時自己帶頭,納了三百多蒙古諸侯之女,現在又全國選秀,選出一些願意嫁給蒙古諸侯子弟的民間少女,送入京師進行禮儀等訓練。

如今又弄了大批的蒙古貴族之女來京,同樣也是打算要許配給大漢的文武官員和子弟的。不過一般的文武官員都有了妻子,且就算沒娶妻的也不會願意娶個蒙古女子。要改變這種觀念,還得很長時間。

因此現在劉鈞就打主意,準備讓文武官員們納蒙古女子為妾,他已經開了頭,接著準備讓自己的兄弟們也帶個頭。

午後,陽光正暖,難得的好天氣。

結束家宴後,劉鈞提前回到了乾清殿。

今天臘八,明天就是十二月初九,也正是大漢第一次科舉的會試開考之日。原本每年鄉試在頭年秋,會試在次年春。而如今鄉試依然在秋,但會試卻提前到了年底臘月初。

不過該準備的都已經準備好,如今京師到處都是舉人士子。既有來應考的,也有沒考上,但得到了同舉人身份的大批士子,他們是要來準備明年春的京師大學堂的入學。

還有許多士子既不來應考也不是來入學,他們只是前來湊個熱鬧,看看這科舉盛況,順便與同道交流交流。如今中原太平,士子們也樂於出來遊學走動。

成千上萬的士子的湧入,讓京師這段時間越發的熱鬧起來,帶動著京師的經濟都越發的紅火。

到了乾清殿,劉鈞一時也沒心情理政,乾脆便傳旨,讓太監頭前帶路,他挨著前去那十一位懷孕的蒙古妃子那邊坐坐。

這些懷孕的蒙古女子,俱被劉鈞晉封為嬪,分別賜給昭儀昭容等封號,有了二品的品階。這也算是母以子貴,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她們生男生女,但在宮裡,和普通家庭里也是一樣,生了子女的妾肯定比沒生養的地位高。

劉鈞的突然駕臨,讓這些蒙古嬪妃們十分驚喜。

不過劉鈞很快發現,十一個懷了他孩子的女人,他居然並不能認全。其中清貴妃娜木鐘和清公主馬喀塔是很熟悉的,但其它的女人,卻總覺得有些臉盲,若不是一邊有內務府的太監在旁邊小聲的介紹,他有好些個叫不出名字,或者跟別人搞混。

本以為和她們會難以交流,結果他意外的發現,這些蒙古諸侯之女,居然已經都會說漢話。雖然說的不太流利,但起碼他聽的懂。

這時他又發現了一件事情,她們說的並不是皇帝的家鄉話,也不是明朝皇帝的家鄉話,也不是洛陽讀書音,他們說的是北京話。

嗯,不是後世的北京話,但差不多。

這個時候的北京話,應當叫大都話。

大都話跟後世的北京話很接近,也是北京城幾百年來最通行的話語。

在遼、金、遠等北方草原部族不斷的入侵以及統治下,北方的語言千百年來逐漸的發生了變化。

到了元代時,官方規定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大都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

當年元人佔領中國後,開始強行推廣大都話,漢語中大量的加入了蒙古語辭彙,漢語的結構都發了改變,漢語和蒙語同化。

劉鈞這時也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雲南、貴州、四川人的語言,跟淮河以北的語言,與大都語極為相近。

其根本原因,就是蒙古人率先把這些地方征服了,然後在這些地方推行的大都話力度最強。

明初曾修訂洪武正韻,是將江淮方言做為官話推行的。不過永樂遷都北京之後,大都話依然流通甚廣。

歷史上,後來滿清入主中原,也大力推行大都話,最終後世的普通話就是以大都話為標準普及開來的。

說起官話,中國地大特博,幅員遼闊,族群眾多,因此語系也眾多。粵語、閩語、客家、吳語等數個大的語系下,還有形形色色的各種方言。

在江西等地,甚至有十里不同言的現象。一個縣裡,相隔不遠的兩個鄉鎮,說話可能都完全不同。

北方話和南方話差距更大,就跟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明白。

劉鈞就曾經在接見幾位在地方表現出色的官員,結果他們彙報工作時,說了大半天,劉鈞卻一句沒聽懂。

秦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計量衡,統一文字,對中國的文明進程有突出貢獻。

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官話都不一樣,各朝也都有標準官話,推出韻書。但一般來說,語言還是難以統一。

讀書人有讀書音,古洛陽音為準。隋唐等朝立都關中,以關中語言為主,明代皇帝出身淮南,便以江淮話為官話推行。

但後來遷都北京,因為大都話在北方的流通最廣,因此其實大都話的影響範圍最大。

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及雲貴川等地,語言都與大都話很近,雖各有些不同,但起碼能相互交流聽明白。

就連如今宮中的這些蒙古女子,學的都是大都話,她們學這些話更有基礎,學起來快。而若是學江淮話,那就很難。

劉鈞坐在那裡有些出神。

一時都忘記了與那蒙古嬪妃說話,那嬪妃還以為惹得皇帝不滿,心中不安。

劉鈞已經顧不得她了,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帝國這麼大,如果連一個通用語都不能推廣普及,這是相當不利的。通用語的作用是極大的,語言和文字一樣,都是一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大了說,沒有一個普及的通用語,就會導致帝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往小了說,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

大漢要以哪種語為通用語普通話?

北方大都官話還是江淮南京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