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572章 新的敵人

蒙古諸侯個個摩拳擦掌,盯上了遼東的女真人,將他們看成了嘴邊的一塊肥肉。

不過此時,劉鈞的目光卻已經從這片地區轉移,他望向了西部。東北之地,大勢已定,漠南漠北蒙古諸侯或降服或覆滅,女真人也不得不狼狽北遁。接下來,有蒙古諸侯東征女真,朝廷只需要在後面觀陣既可,等到蒙古與女真殺的差不多了,朝廷到時再一錘定音。

東面的蒙古諸部已經臣服,但還有西部的蒙古。

西部蒙古,也稱為漠西蒙古,或厄魯特蒙古,元代稱之為斡亦剌,明代稱瓦剌。蒙古人主要由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兩部份組成,後來則成為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東部蒙古是本部,但後來又分為了漠北和漠南兩部,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

瓦剌人早先就是斡亦剌惕,也就是林中百姓,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

成吉思汗立國後,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係,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簡言點說,瓦剌人和蒙古的關係,就相當於科爾沁人和滿清的關係。瓦剌人和孛兒只斤家族是世婚關係,科爾沁和愛新覺羅也是如此。

等到後來元朝皇室衰弱,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的參與到蒙古各派系的紛爭中。他們一度實力強大,號為四萬衛拉特,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

瓦剌與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們分庭抗禮,甚至稱雄於漠北。

脫脫不花和也先時代,土木堡之戰,他們殲滅明軍主力,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

不過後來東部蒙古在達延汗的統領下中興,瓦剌遷移至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

「陛下,如今瓦剌各部都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四大部外,主要是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

御帳里,樞密院的參謀軍官向皇帝報告著。

當年達延汗統一東蒙古本部後,曾將衛拉特置於統治之下。不過衛拉特諸部叛服不常,達延汗的孫子土默特的俺答汗,在位時強盛一時,把宗主部察哈爾都趕到了遼東。後來他也企圖把西北的衛拉特諸部納入自己統治之下,三番五次征討,可衛拉特時而臣服,時而叛離。

迫於俺答汗的壓力,衛拉特人趁此局面,諸部醞釀聯盟。其中和碩特部是後來遷入,他們本是科爾沁部一部從呼倫貝爾遷來,後取名和碩特,成為衛拉特一員。

因此,和碩特是衛拉特諸部中唯一擁有黃金家族血脈一系,輝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巴圖特及巴爾虎等部共推和碩特部長博貝密爾咱為衛拉特聯盟的汗。博貝密爾咱汗主持重建的第三次衛拉特聯盟長達20年之久。

但是此後幾十年里,漠北諸部頻繁攻打衛拉特聯盟,衛拉特各部又深陷內訌之中,實力大弱。

就在大漢與漠南漠北蒙古諸部會盟於赤峰之時,漠西諸部也不甘於寂寞,他們也在不久前舉行了衛拉特會盟。

他們在九月時,諸部會盟,二十七位首領參加,其中包括從遙遠的額濟勒河來的賀鄂爾魯克和書庫爾岱青,從青海趕來的和碩特圖魯拜琥顧實汗,準噶爾鄂齊爾圖車臣台吉和巴圖爾洪台吉等。

由錦衣衛偵知到的情報顯示,這一次會盟,很明顯是因為東部蒙古的劇烈形勢變化而引起的。衛拉特的再次結盟,一改之前內訌造成的混亂局面,再次聯合起來。

他們的會盟,就是因大漢崛起而起,在這次會盟中,諸部一起制訂了衛拉特法典。

諸部以衛拉特法典的形式,確定了衛拉特聯盟一體,以法典形式確定衛拉特諸部是互相聯合、彼此負責、統一行動、統一意志的整體。

法典的第一條明確規定,大敵來犯之時,衛拉特諸部互相通報,諸部一致對敵。得報而尚不列陣者,處罰大諾延鎧甲百副、駱駝百峰、馬一千匹;小諾延鎧甲十副,駝十峰,馬百匹。

明確規定了戰時,諸部彼此呼應,互相支援,協同作戰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法典第二條和第三條,則規定衛拉特各部之間,不得互相入侵和掠奪,同時,衛拉特之間所存在的戰俘、移民及逃散人員等問題,也將以法律規定來解決,其目的就是消除紛爭,加強團結。

法典第八條還對出兵作戰有嚴格規定,敵人來犯之時,若「聞敵不報」,「怯陣逃脫」或「見死不救」者,無論何部何人,都追究其法律責任,處以重罰,立功者重賞等。

整個法典有一百多條具體的規定。

法典還規定,黃教是衛拉特諸部共同尊奉的宗教,應得到保護,同時還免除所有佛門之徒的所有徭役和稅賦。

並且法典還規定,汗、洪台吉、濟農、莫爾根、岱青、楚胡爾、塔布囊是不可侵犯的,他們的權力應得到法律保護。禁止用語言和行動侵犯他們,違者處罰。

法典還明確了四大部落的領地界線,最北邊為杜爾伯特,牧於額爾齊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碩特部以塔爾巴哈台和伊犁為中心,牧於額爾齊斯河上游至巴爾喀什湖,南至烏魯木齊、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廣闊地區;綽羅斯部位於和碩特部之東,以和布克沙里為中心,北至額爾齊斯河上游左岸,東至阿爾泰,南至準噶爾盆地;輝特部牧於裕勒都斯河流域。

在這次會盟上,和碩特部的首領固始汗提議,要對漢人採取一次軍事行動,以教訓漢人的向西北擴張。

按新立的法典精神,鄂齊爾圖車臣以及其阿巴賴,巴圖爾洪台吉及其弟楚琥爾烏巴什、輝特部長蘇勒旦等率部參加了聯軍。土爾扈特書庫爾岱青特意從額濟勒派出了遠征軍。

聯軍的目標就是青海。

達延汗的孫子土默特俺答汗曾經出兵青海,控制這一地區。俺答汗控制青海後,與青藏黃教首腦,時任哲蚌寺主的索南嘉措會面。

二人相見甚歡,俺答汗隨即皈依索南嘉措門下,三十五歲的哲蚌活佛索南嘉措宣布他七十一歲的新弟子為「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

「咱克喇瓦爾第」為梵語「轉輪王」,「徹辰」是蒙語「聰明、智慧」之意——此為蒙古貴族皈依黃教之始,從那以後,大批蒙古人開始進入西藏學經,黃教也逐漸浸入了蒙古人後來的歷史。

來而不往非禮也,俺答汗遂回贈師父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大賴喇嘛」的尊號,這就是大賴喇嘛活佛系統稱謂的最初由來。

這次會面是歷史性的,擁有極為久遠的影響。

如果說白點,這其實就是兩個不同領袖的首腦搞了一個彼此間的認證。

我承認你是一個世俗領袖,你承認我是宗教領袖,雙方互相捧場。

所謂「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大賴喇嘛」,是一個梵、蒙、藏結合的稱呼,其中「瓦齊爾達喇」來自梵文,意為「執金剛」,是密宗里地位極其重要的菩薩;「大賴」是蒙語,意思是「大海」;「喇嘛」則是藏語中的「上師」。「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大賴喇嘛」,合起來就是「大海般淵博的執金剛上師」。

而這大海在藏語里正是嘉措的意思,與索南嘉措的名字相合,顯然是俺答汗為他量身訂製的。

從此,索南嘉措就成了第一位大賴喇嘛,但他往上追認了兩位大賴,自稱為三世大賴,實際上大賴就是自他開始。

這次的會盟,就是藏區黃教與蒙古貴族的聯合,藉助與俺答汗的結盟,索南嘉措鞏固了自己宗教領袖的地位,雖然當時黃道還不是藏區的宗教正統,但起碼他已經成了黃教的最高首腦,甚至蓋過了當時的教主。

不過兩人會盟後僅四年,年邁的俺答汗就去世了,強盛一時的土默特也開始走向衰弱。但黃教已經開始在蒙古生根發芽。

俺答汗死後六年,三世大賴也圓寂。

黃教集團為了能夠在藏區與其它諸教爭雄,便宣稱俺答汗的曾孫是三世大賴的轉世靈童。

藏傳佛教黃教派使有了一位蒙古孩子做為大賴的轉世靈童,這明顯就有貓膩。

已經開始信奉黃教的蒙古人自然高興,他們組成聯軍,以武力護送了靈童入藏,震懾那些對黃教不滿的勢力。此後,俺答汗的孫子便正式坐床拉薩,並成為了四世大賴。

不過在當時,黃教雖然日漸壯大,但最強的並不是黃教。且宗教力量之外,還存在著世俗政權,當時統治西藏的是藏巴汗家族,而藏巴汗信奉白教的一支噶嗎噶舉派,仇視黃教,雙方的矛盾不斷加劇。

後來藏巴汗毒殺了年輕的四世,還禁止大賴轉世,最後還是因為黃教的高僧治好了藏巴汗的病,才允許大賴轉世。

四世的轉世是一名藏區六歲男孩,法名羅桑嘉措,譯成漢語就是「善海」。

此後,黃教和藏巴汗都沒能消滅對方,黃教在藏區民間基礎越發雄厚,而藏巴汗則掌握著上層,並且雙方都各有支持自己的武裝,因此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