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532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上書房內,劉鈞放下手裡的試卷。

不滿的搖頭,「這就是你們出的今次科考試卷?朕三番五次說過,今年科考不考八股,你們都聽到哪裡去了?」

一眾禮部官員全都低著頭不敢出聲。

之前皇帝讓禮部準備今年科舉的試卷,皇帝明言要廢除八股的考試形式,改以貼經、默義、策論為主,但禮部官員們左思右想,覺得八股考試已經是一項運行百餘年的成熟方式,便不想改,誰想到,這試卷送到皇帝面前,會引得皇帝如此不快。

「如果你們聽不懂朕的話,那麼可以告老回鄉,沒必要再留在朝廷。」劉鈞十分不客氣的道,「朕再重申一遍,這次是本朝第一次科舉考試,禁止八股,以後也不準再用八股。」

劉鈞從御案上抽出一個捲軸,扔到眾官員面前。

「回去後,按這個式樣出卷。」

禮部尚書彎腰撿起,打開來。

只見最前面的就是一道貼經,1。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

1。道德。2禮儀3。法律4。社交

這既是貼經又不是,雖然與貼經一樣,按前後文內容把空白處填空,可這道題考的不是任何儒家經典,不是出自四書也不是五經。

他接著往下看,2。案卷歸檔的主要內容有。1。歸檔範圍,2。歸檔時間,3。歸檔原則,4。歸檔要求。

許多道這樣的填空題後,後面則是一些新的判斷題。

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請在答題紙上相應的題號後打「∨」,錯誤的打「×」。每小題1分,共10分)

1。通常一件公文只有一個主送機關,防止多頭主送。

……

禮部尚書有些迷茫了,怎麼一道跟四書五經也沒關係?

他接著往下看,更迷茫了。

簡答題(請在答題紙上作答。每小題5分,共15分)

1簡述職業道德的含義。2簡述以工代賑的含義。3簡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的含義。

論述題(請在答題紙上作答,10分)

聯繫實際談談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途徑和方法。

……

這都什麼和什麼啊?

寫作題(請在答題紙上作答,15分)

某某縣準備加固防洪河堤,由於錢糧不足,為此,需要向省府申請某某元的費用。

請你代該縣向省府寫一份請示。

答題要求,格式規範,要素完整,語言通順,條理清楚,表達準確。

他又仔細看了下去,發現皇帝給的這張捲軸,裡面的試題多樣化,但總體上分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策論兩科。

其中這個古怪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主要包含了五大部份內容,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係、判斷推理、常識判斷和資料分析。

這些題目大多跟四書五經沒什麼關係,僅有少部份的內容與其有關。

不過捲軸後面很詳細的寫明了這五部份內容考試的用意。

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數量關係主要測查報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係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常見的題型有:數字推理、數學運算等。

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資料分析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

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重點測查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綜合管理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這很多內容都是他這個老進士所不理解不明白的。

唯有策論,但還算唯一正常的。這上面也有一道策論題。

策論:《論語·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過去所謂夷狄,就是文化落後的邊疆地區,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為中心,凡沒有文化的,稱為夷狄,因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四種族在當時是沒有文化,非常野蠻。中國則稱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如楚國雖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孔子說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也有有君主、酋長。但光有形態,沒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歷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所以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家不怕亡國,亡了國還有辦法復國,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夏朝雖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傳下來。

題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說,耐人尋味。請你依據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給定材料,觀點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字數一千以上。

這道策問以論語中的一句聖人言做為題目,考的卻是華夷、文化這樣的重要內容,很有考點。這也算是整個試卷里,唯一還算讓他滿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這道題,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麼亂七八糟啊。

劉鈞看出了禮部尚書的心思,道,「你們回去後好好研究下這張卷子,今年的鄉試、會試都要按此卷出題,絕不允許再考八股制藝。你們可以適當的加一些聖人經典考題進去,但只能最多點到試卷分數的三成。」

不顧這些禮部官員們的驚訝,劉鈞繼續道,「今年科舉,鄉試,按省劃片考試,各省鄉試今年資格考試即科考錄取數為六萬人。」

此時全國的生員也就是秀才大約有六十餘萬,秀才們參加鄉試之前,得先參加科試,也就是鄉試資格考試。須取得鄉試資格,才能參加鄉試考舉人。

現在劉鈞給出一個科試錄取人數,六萬,意味著科試的錄取率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鄉試總錄取三千人。」

這意味著今年將產生三千名新科舉人,這個數字遠高於明朝歷屆,一般明朝時每屆錄取的舉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劉鈞直接翻了一倍。但六萬人中錄取三千人,這是百分之五的錄取率。

全國錄取三千名新科舉人看起來不少,但劉鈞又加了一條,這些錄取名額按省劃劃分,每省百餘人。

這樣一來,如東南的那些文化比較發達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諸省,就會很吃虧。因為三千個舉人名額是平攤到各省的。

不過考慮到現在省份比較多,好多新設的省根本沒什麼人,因此劉鈞把全國劃為分七大考區。

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七大考區。每個考區有四百餘個名額。

「今科會試,將錄取六百名進士。」

今年鄉試會新錄取三千名舉人,但原來考上的舉人,也會繼續參加考試,因此會試參考的舉人會很多,最少也有五六千人。

劉鈞在提高了舉人的錄取率後,也把進士的錄取率提升了。

反正現在不比不明朝,別說考上秀才,就是考上舉人、進士,也不會有什麼優免特權,如今是官紳一體納糧時代,就算是官員也得照章納稅,因此就鈞不在乎多錄取千八百的舉人進士,反正也不要成本。

而且劉鈞也有意想要從科舉中選出一批優秀的人才,經過培養後,用來取代那些並不合格的現任官員。

「會試考試,到時則按南北中三區取卷,各考區各取二百名。」

明代時,就因為南北地方的文化水平差異,出現過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長期壟斷錄取名額的現象,甚至還在朱元璋時期發生過南北榜的事件,第一次錄取的進士,全是南方人,引發北方士人大為不滿,激化了南北地區矛盾,迫使朱元璋不得不採用鐵腕手段處置此事。

後來便採用分地區取進士的南北卷,規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後來,又從中分出了中卷。

這個南北卷中制度,就是為了平衡地方文化差異,保證國家的科舉取士最後取的全是南方人。

現在劉鈞更乾脆一點,鄉試劃分為七大考區,而會試考試,則分南北中三卷取士。

所有的士子按照各自的籍貫在相應的考區報考參舉。

這樣一來,雖然選取的六百名進士,不會是全國成績最好的六百人,但選官員,又不是選科學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