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521章 全球首富

海關署少卿向皇帝稟報,截止六月底,龍漢元年上半年的海關關稅也已經統計出來。

「上半年海關稅有多少?」劉鈞很有興趣的問道。如今海貿繁榮,沿海各港都設有海關,海軍也嚴查走私,因此敢走私偷稅的雖然還有,可已經不多,大多數商人,都開始老實的報關納稅。

「上半年的各海關關稅收入總額為兩千二百三十七萬塊余。」海關署少卿楊勛沒有如黃道周一樣把零頭也記報的清清楚楚,而是給了一個整數。

兩千二百三十七萬塊銀元。

雖然遠不如黃道周一樣動不動每項收支過億,可兩千多萬塊,也足以讓皇帝興奮了。這可不是海關關稅,過去沒有的稅收,這是一項完全新增的收入,還不是固定收入,隨著商貿的興隆,只會越來越多。尤其今年最初的幾個月,海關稅收入還較少,而劉鈞稱帝後,海關稅立馬就大幅上漲了,明顯過去海關損失了不少關稅,落入了官員手中。

半年兩千二百多萬,一年就會有四千多萬塊。

這還僅是海關,另外內陸還有不少的關津,不過因為劉鈞禁止重複收稅,因此內陸的關稅收入遠不如海關,加起來都只有九百多萬塊。這些關稅,名為常關稅。

常關稅不到海關稅的一半,但也遠超明代諸鈔關一年幾十萬兩的數字。漢帝國的常關稅半年就九百多萬塊,一年能達一千多萬近兩千萬,這是明代鈔關稅的七八十倍。

主要還是因為明代官紳勛戚等車船貨物過關,都是免稅造成的。

而龍漢朝常關稅半年達到九百多萬塊,稅率並不高,只是按百分之五征常關稅。但各關鈔已經沒有人能免稅,且新朝關稅人員也沒明代時那般腐敗,因此稅收增收了這麼多。

常關和海關半年達到三千一百多萬,非常讓劉鈞滿意。

接著鹽務署少卿也開始向皇帝稟奏鹽務稅收。

在龍漢朝,鹽務劃為兩塊,一塊是朝廷監督管理衙門,一塊則是運營部門。監管的是朝廷官員,而運營的則是皇帝私屬。

到現在,鹽務也和銀行一樣,屬於皇帝私產,是皇帝承包,然後納稅。

因此鹽這塊收入,一塊是皇帝私人,一塊屬於朝廷。皇帝收的是鹽運銷收益,朝廷得的是鹽稅收益。

「截止六月底,龍漢元年上半年,我們共銷出食鹽一千萬擔,每擔售銀四塊,收入四千萬塊銀元。其中鹽稅每石兩塊五,因此上半年鹽稅收入實為兩千五百萬塊,產運銷成本為每擔一塊,稅後收益為五百萬塊,再扣除營業稅和所得稅、房產稅等,稅後凈收益三百一十萬餘。」

「非常不錯,半年鹽稅收益兩千五百萬塊,還有其餘各項稅收一百八十餘萬,很好。」劉鈞稱讚道。

鹽稅過去一直是各朝財政收入的大頭,因為人人都要吃鹽,因此鹽稅實際相當於人頭稅。采之不竭的鹽,被官府嚴格控制,成為極其貴重的必須消耗品。

鹽的稅收是成本的兩三倍。

不過大明的鹽務一直很腐敗,雖然各種改革,可根除不了特權階層,因此這改革也就治標不治本,最終朝廷能到手的鹽稅不過百餘萬兩,少的可憐。相比起唐宋時鹽稅佔據財政半邊天的情況,那是遠遠不及。

只不過是造就了無數身家百萬的大鹽商。

百姓不但沒得到半分利益,反而鹽都吃不起,高價買來的都是些劣質鹽。這也引得無數鹽販走私販賣私鹽,讓地方治安更加混亂。

劉鈞承包的鹽運銷,採用了全新的體系,把產、運、銷分離,甚至只做批發商,允許且不限制的任由百姓商人購買批發,運到縣裡鄉村販賣。

他們產的鹽質量更好,價格卻比過去低,也打破了販鹽的門檻,再不必鋌而走險的販私鹽。

如此一來,朝廷拿到了穩定的鹽稅,而劉鈞的這個運銷商團,也一樣拿到了稅後的足夠利潤。

半年稅後三百餘萬塊,完全足夠支付採運銷的成本,包括僱傭工人的薪水,還能有不下百萬的收益。

劉鈞賺了錢,朝廷得了稅,百姓得了便宜優質的鹽,商人得到了部份利潤,還有許多百姓得到了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皆大歡喜,多贏的局面。

雖然如今半年兩千五百萬塊的稅收,已經不算起眼了。可劉鈞還是很高興的,這是項穩定的稅收。

而劉鈞對於眼下的鹽業模式也很滿足,哪怕自己賺的不多,可起碼沒讓朝廷往裡面倒貼,還能在交足稅,給足工人夥計薪水後賺到百萬純利,這已經是個相當完善健全的模式了,可以一直這樣經營下去。

因此當最後鹽務署少卿提出,把鹽業經營收歸官有,由官府經營時,劉鈞否決了。

官員來經營商業,不是不懂業務,就是會亂伸手。還是當做皇店經營吧,更牢靠一些。

上半年的工商稅收,則有些讓劉鈞意外。

除去那筆達到兩億收入的換契契稅不算外,再除去海關和常關稅,以及鹽、茶、煙、酒等專營商品稅收。

朝廷的工商稅收,並不多。

上半年總共只有四千餘萬塊,也就比海關和常關稅加一起多出幾百萬而已。

商稅主要還是營業稅、契稅、房產稅、所得稅等,不過顯然,這些稅雖然設立了,但徵收起來,會比較難精確。稅收會有很大的流失,但劉鈞馬上又想通了。

比起大明一年幾十萬兩的商稅,還包括關稅在內,大漢光是商稅半年就有四千餘萬,已經非常了得了。

海關、常關稅半年有三千一百多萬。

鹽、茶、煙、酒、馬等專營稅收也達到三千三百多萬。

再加上半年四千多萬的工商稅,這幾項合起來已經超過一億了。

僅憑這些稅收,都差不多夠軍費開支了。

而朝廷今年還徵收到兩億換契契稅,七億多追繳的五年欠稅,另外還有上半年的官田田租兩億半,全國天賦秋稅一億半。

整個上半年,朝廷的實際收入已經達到了十四億多。

這個數字報出來後,就算是管著財務稅收的這些大臣們,也都一個個臉色脹紅。十四億啊,天下最富歷朝歷代也莫過於大漢了。

這還只是上半年的收入,等下半年,田租田賦收益又有起碼四億,關稅鹽茶商稅等也估計有過億。

到時平定了雲貴陝甘,再沒收那些叛賊的田宅和財產,再把這些地區還沒征上的換契稅、五年補稅征齊,還能弄出一大筆。

下半年起碼五六億進帳還是有的。

這麼一算,大漢開國第一年,總收支豈不是就有二十億?

真的有這麼多,一眾大臣都愣住了。

劉鈞倒沒這麼震驚,對於這個數字他是早計算過的。

這個數字這麼高,主要也還是抄沒來的許多財產,不論是五年追繳欠稅,還是各衙門清理虧空,甚至是強征換契稅,都是狠狠的把那些富戶過去沒交的稅給榨了出來。

這是一筆巨額的錢款。

另外由於商業繁榮,特別是銀元券的大量流通,也使得各種商品需求增加,物價上漲,如今已經有輕微的通脹。

過去一兩銀子能買兩石米,而現在一石谷就得兩塊銀子,就算除去一兩銀子相當於兩塊多銀元,可這中間糧食差價也有近一倍。

不過雖有物價通脹等因素,如今朝廷的收入依然是過去無法相比的,僅一個官紳一體納糧當差,就十倍的提升了稅收。

這麼多的收入,但開支也不會少。

「你們做個預算,先拿出三個億來,用以拔給地方財政。如河北河南湖北江北江南等諸省,每省先擬個一千五百萬拔款預算,而關外遼東遼西台灣等省,每省先擬一千萬,燕北綏遠漠南等省,則擬八百萬。陝甘雲貴等省,先各準備七百萬。」

既然朝廷把地方的附加稅都已經代征了,也還把丁銀攤入了田賦之中,又禁止了地方再加征附稅,則地方的財政就得由朝廷中央拔款。

三個億隻是基本款項,得由地方先制訂好財政預算交到審計署審核,並拿到朝廷審核通過,才能最終拔款。

不過治理河道、修建道路,修葺城池,興修水利等等這些,如果是小工程肯定是由地方自己支付,但如果是大工程,則肯定還得由朝廷拔款。

「再拿出兩億來,做為軍費預算,其中一個億是薪餉、訓練費用、裝備費用,另一個億則是戰爭支出。」

新朝剛立,眼下還在平叛,但接下來就算平定了各地叛亂,也不會就馬放南山。到時還要東征滿清,北征蒙古,甚至西征漠西蒙古諸部,將來可能還要在西南跟土著再開戰,收復越南等等,甚至還會在南海爭奪殖民地。

總之,以後十年二十年,都會一直有軍事行動,開支不會少。要維持眼下軍隊的規模,甚至還得擴充。

而一支常備軍,精銳的常備軍,軍費開支是巨大的。軍官士官們的待遇得優厚,普通士兵的糧餉也不能低,更別說供應這上百萬軍隊的戰艦、戰馬、馬車、火炮、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