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顧命輔政 第427章 逐鹿中原

龍武元年,二月初旬的一個早上。

一支驍行天下的軍隊正從洛陽東南面向數朝古都洛陽前進,他們舉著九頭鳥的大旗,排著整齊的隊伍自東南向西北而行。

洛陽居於中原,處四方之中心。

自古興衰更替,天下之全勢必取決於中原。進取天下,繞不開中原,中原為必爭之地。而安定天下,中原同樣為重中之重,可控御中樞。

天下統一,則形勢集中於中原。

天下分裂,形勢散於四方。從治到亂,形勢由中原分散四方;從亂到治,形勢由四方彙集中原。

劉鈞起家於湖廣,崛起於遼東,雄勢於幽燕。當他基本上掌控了朝廷局勢後,便終於正式進軍中原。

中原,那是自邊角逐鹿於天下的必爭之地。

劉鈞絕不會讓這塊中原之地,落入闖賊的手中,也不會讓這塊天下的中心,被流匪所佔據糜爛。

中原軍區的設立,也標誌著劉鈞正式插手中原的事務。河南、山東二省合併為中原軍區,雖然楊文岳做了中原的總督,可由登萊總兵蔡遠出任中原提督,由湖廣總兵張山出任川湖提督,並出任中原剿匪總指揮,兩軍正式進軍河南,意味著劉鈞已經調集力量來奪取中原的控制權。

左良玉的識時務退出河南,為楚軍掌控中原掃清了道路,現在,擋在他們面前的唯一對手就是闖賊李自成了。

中原處四方之中,聯絡四方,為天下樞紐,由中原趨周圍地域,由周圍地域趨中原,都非常便捷。

在任何亂世的角逐之中,中原都是必爭之地。

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天下,問鼎天下的爭霸之地。只有掌控中原,才能利用中原四通八達的優越地理條件,獲得迅速控御八方的形勢。

必中原安定,方才能安定四方。

不過中原雖重要,但亂世之時,中原卻極安穩固。因為中原是個四戰之地,無山川之險固,四面皆敵。

從某些方面來說,當初劉鈞沒有選擇在湖北割據那也是很有深意的,而李自成不經營陝西,反而跑到河南來,甚至想在洛陽周邊建立政權根據地,這在劉鈞看來,是犯了戰略上的最大錯誤。

中原雖好,可沒有一定的實力,冒然的進入中原角逐,只能說李自成雖得了一些文人謀士的效力,但這些人終究還只是太普通了。

縱觀歷史,天下紛亂之時,雖然中原每成群雄逐鹿的戰場。然後,逐鹿雖在中原,可真正能加入這個戰場角逐的群雄們,卻多起於四角邊地而非中原。

先據四角山川之險固之地,建立根據之地,因天地,據地利,得人和,從容經營然後積累力量,然後才有資格進入中原角逐。

連第一階段都不能鞏固,是沒有資格進入中原逐鹿的。

中原號稱四戰之地,就其中身的地理形勢而言,是難劃分成四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西北方向的三川河谷、西南方向的南陽盆地和東南淮河上游,東北的河內地區。

這四個區域,各有不同的地理條件,面對四個不同的方向,對洛陽至關重要。

李自成現在佔據的,正是西面的三川河谷地區,但其它三面都沒有控制。從這方面來說,李自成早已經輸了四分之三。

而南陽向來是楚軍直接掌控的要地重鎮,現在左良玉退出河南,張山和蔡遠正從東南的淮河上游向三川河谷進軍。

三川河谷低地在河南西北部,處中條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間,由黃河、伊河和洛河三條主要的河流沖積形成。

洛陽,即處於其間。

三川河谷三面阻山,只有北面稍嫌敞開,不過有黃河橫亘,有了一定彌補。

憑著這些河谷環繞,洛陽周邊倒也算是山河四塞,立有不少關隘依險阻而立。潼關拒其西,崤函之險;虎牢阻其東,扼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龍門阻其南,扼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另有廣成關控制由汝河方向來的通道,轘轅關控制由潁河方向來的通道。

此時,楚軍正沿著汝水直指洛陽。

這支大軍總數三萬人,由張山率領的湖廣鎮一個師和蔡遠率領的登萊鎮一個師組成,兩師六個整編協。

包括騎兵、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等,這是一支標準的楚軍,一支新式軍隊。不論是編製還是火力配製,包括他們的訓練,都是全新的。雖然這兩年,楚軍擴張迅速,這支湖廣鎮也是去年以原長沙鎮一個協的兵馬,加上湖北的鄉兵團練保安等整編起來的。而登萊鎮也是以兩個協的遼東兵馬加上四協的黑旗軍整編而成。

但在楚軍體系的標準化訓練下,加之楚軍的統一裝備配製,火力的搭配,使得他們依然與傳統的軍隊大大不同。

他們的軍官大多來自楚軍的老部隊中,許多高級軍官還都在講武堂中受過進修培訓。此外,軍中雖然新兵極多,可他們卻擁有不少經驗豐富的教頭和士官,再加上各部的炮兵基本上都來自於專業的軍官教導訓練,再加上大量的裝備火槍和火炮,使得這是一支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去訓練個人武藝的部隊。

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就能掌控火銃射擊的技術。

對於以火銃兵為主體,以線列步槍齊射為主要戰術的楚軍來說,只要裝備裝備的及時,訓練的彈藥到位,要快速的把新兵轉換成合格的九頭鳥,並不需要太久。

就在這個還帶著些寒冷的二月早晨,位於北汝河邊上首山下的襄城百姓,突然發現了大批騎兵的出現。

襄城。

隸屬於河南開封府,處於開封府的最西南端,他的西面就是河南府的郟縣,南面就是湖北的南陽府。這個依著北汝河,靠著首山的襄城,可謂是處於各府的交匯之處。

同時,這裡也是闖軍控制的最東南端城池。

出現在襄城外的是來自登萊鎮下的輕騎兵,一個營的數量。

楚軍體系里,軍隊主要劃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大類,其中陸軍又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陸軍水師和陸戰隊,而海軍也有水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和海軍陸戰隊。

騎兵從來沒有成為楚軍的主力,但楚軍也從來沒有忽略騎兵的作用。在早期楚軍數量稍少時,楚軍甚至一度做到步兵也都配馬。雖然如今楚軍規模不斷擴大,早無法給所有步兵也配馬,可楚軍也有不少騎兵。

楚軍的騎兵雖不多,但卻分類明確,按不同的作戰任務設立了好幾個騎兵部隊。楚軍騎兵主要要輕騎兵、重騎兵和火銃騎兵。

四類騎兵,各有側重,分工明確。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火銃騎兵,這其實是一支步騎兩用兵種,他們人人配馬,接受騎兵和步兵的雙重訓練,每人除了裝備馬刀之外,還配有一把長銃,另配兩把手銃。並配有一把長矛,他們既可以做為騎兵使用,投入追擊等任務中,也承擔快速機動,騎馬到達指定戰場後再下馬,列陣充當線列步兵的作用。

他們比起步兵裡面的另一兵種,騎馬步兵則要強一些,步兵里的騎馬步兵則只是擁有機動力的火銃步兵,並不能在馬上騎戰。

除了騎馬步兵和火銃騎兵,騎兵中最接近傳統騎兵的當屬於重騎兵。

這些騎兵,也是騎兵中的主力,人人配有一件泡釘綿甲,並擁有一件二十斤重的鋥亮鐵胸甲,還配有鐵盔,以及加厚的重靴,他們的馬都選用最高大的戰馬,並披有護甲。

重騎兵數量並不多,他們是各部中的一支殺手鐧,承擔的是在關鍵時候衝鋒破陣的重任。不過這些重裝騎兵的負重太高,只有很短時間的爆殺能力,一旦離開戰馬,寸步難行。楚軍中,重騎兵的數量很少,但不容忽視。

此外,楚軍的騎兵還有輕騎兵。輕騎兵是承擔著偵察、游哨、送信、聯絡、傳令等任務,同時還在戰場上承擔著衝擊敵軍側翼,並負責追擊任務的一個重要兵種。

輕騎兵選用的都是經驗最豐富,騎術最優秀的騎兵,他們在戰場上承擔的任務最重。

此時,突然出現在襄城外的這支騎兵,就是來自登萊鎮的一個輕騎兵營。

輕騎兵們的軍服,同樣是以藍和紅兩種顏色為主。不過他們的裝飾還有略有不同,他們的頭盔上,有一個三叉戟,每個叉上都有一面小紅旗,他們穿的也是馬褲配長筒靴,肩掛的是藍批風。

而重騎兵們盔頂上是一根小鐵矛,上面是紅纓,身上披的是黑色的披紅。火銃騎兵們則披的是紅披風,頭上是一支短刺,上面是一面小紅旗。

而騎馬步兵,他們的盔頂卻是面藍旗。

臂甲上鑲著兩隻老虎的營長看了眼正在連忙關閉的城門,笑了笑,「圍住襄城,在後面的兄弟們到來前,一隻鳥也別想飛離襄城去通風報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