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顧命輔政 第416章 動手

很多事情拿到內閣會議上議論之前,其實私下裡就都已經差不多達成一致了。就如今天劉鈞會上提議把遼西、遼東、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這六省諸軍鎮,並成三個軍區,尤其是把原來北邊五大軍區之一的山西併入直隸,這其實是在會前就與吳甡和劉宗周協商過的。

六省諸鎮合併為三個軍區,另兩位輔政大臣都已經同意。當然,並不是合併後更有利指揮這樣的理由打動他們的,打動他們的是劉鈞承諾了今天要將一千萬銀元劃入戶部帳上。

這才是換得他們同意的根本原因。

從八月初崇禎駕崩一直到現在都臘月年末了,劉鈞斷斷續續的每次拔出一點銀元,有時幾十萬,有時百來萬,一直吊著朝廷,勉強的捱了下來。可一直以來,都沒能真正解決財政問題。

這次劉鈞提出的這個交換條件,吳甡和劉宗周也是無奈。

劉鈞向他們承諾,年前將一千萬打到戶部的太倉銀庫,然後明年還將為朝廷籌措至少三千萬塊銀元。

劉鈞答應了,吳甡和劉宗周便支持了劉鈞今天在內閣會議上的這些提議。從幾個樞密院和兵部職位人選的舉薦,到設立關外、直隸、中原三個新軍區的提議。

「關外軍區轄遼東、遼西兩省兵馬,設總督一員,轄旅順、鎮江、寧遠、廣寧四鎮,裁錦州鎮,錦州防區併入廣寧、寧遠兩鎮。」

「直隸軍區轄直隸、山西兩省兵馬,設總督一員,轄警衛、衛戍、大同、太原四鎮,裁宣府鎮,宣府鎮防區併入大同鎮。」

「中原軍區轄河南、山東兩省兵馬,設總督一員、轄登萊、開封二鎮,裁大名、濟南、真定三鎮,防區併入其它三鎮。」

合併成三個軍區後,將裁撤錦州鎮、宣府鎮、大名鎮、濟南、真寶五鎮,這也是繼京畿從九鎮並成裁併成四鎮後的又一次大力度的裁併軍鎮。

對於劉鈞來說,裁併軍鎮,既能削減軍費開支,精兵簡政,強化裝備和訓練,同時也能大大削弱朝廷的原有兵力,使得楚軍進一步佔據更優的地位,一家獨大。

對於劉鈞打著裁併軍鎮,削減軍費,精練兵馬、增強戰鬥力的理由,其它人也說不出什麼反對意見。

畢竟朝廷確實強,拿不出銀子來發放這麼多軍隊的餉銀。另一方面,楚軍當初在遼東的那一系列的勝利,也充分說明軍隊並不是靠人數多就能打勝仗的。

不過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吳甡新接任首輔,面對的依然是個空空如也的國庫。

「這一段時間大家都辛苦了,今年也馬上就要過去了。說實話,我都不知道今年是怎麼過來的。但是總算過完了,接下來,就將是新的一年。朝廷已經議好了明年改年號龍武。新一年新氣象,明年得有個好的開始。現在我們就議一下明年的各項開支,做個預算。再議一議,要如何籌措到這些資金。」

「戶部有個初步的估算,明年的各項開支起碼不會少於五千萬塊銀元,而朝廷現在的銀元收入不到一千萬,有四千萬的差額。」大學士方逢年說道,「我提議還是再開徵加餉。」

劉宗周反對這種加派,「如今天下饑荒,流匪又起,這個時候還要加派,那不是火上澆油嗎?我主張還是裁撤兵馬,清理軍屯,減少軍費開支,同時將原來衛所的軍屯改為民屯,用以供軍。另外,不能再與東虜開戰,維持北邊安定。先撐過這幾年再說。」

原來朝廷有三十六鎮,上次裁撤後還剩下三十一鎮,這次又裁五鎮,那就剩下二十六鎮。每鎮三萬,依然還有七十八萬兵馬。哪怕按平均一年每兵五十塊的養兵費用,都得四千萬塊的軍費開支。

劉宗周的意思,今後應當還要繼續整軍,尤其是在無戰事的南方,要進一步裁撤一些兵額。

「三江、閩浙、川湖,這九省三省設一軍區,每軍區各自保留一鎮兵馬。雲貴、兩廣,兩省一軍區,也各保留一鎮兵馬。陝甘轄甘肅、陝西兩省兵馬,則在現有三鎮基礎上裁撤一鎮,保留兩鎮。」

十五省保留七鎮兵馬。

加上直隸、中原、關外三軍區轄六省十鎮兵馬,另水師四鎮,和侍衛親軍和禁衛軍,則內外水陸兵馬保留二十三鎮的編製。

全國兵力在八十萬以下。

劉宗周走的是節流的路子。

不過再怎麼節約,那也是七八十萬軍隊,每年一樣得幾千萬的開支,畢竟這些是常備軍,不是原來的衛所軍。除非朝廷依然靠拖欠糧餉,要不然軍隊再裁軍費依然會很高。

不過這幾千萬的軍費里,包含了裝備費用。同時不用再另發糧食等,統一折銀給士兵了。如果把那部份算進去,比起過去,還是大幅降低了不少。

「郡王,發行債券能籌集多少?」

劉鈞笑笑,自從他弄出來個債券後,現在朝廷已經過度依賴債券了。崇禎十三年、十四年,兩年時間,朝廷就靠這個債券弄了五千萬塊銀元。

這個債券完全是四海銀行在負責發行,用的是四海銀行的名義,實際上就是四海銀行在借錢給朝廷,畢竟五千萬債券,朝廷到現在一個銅板都還沒還過。光利息就已經有幾百萬之多了。

當初劉鈞弄出這個債券,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但是現在,他不可能願意無限制的借錢給朝廷。

劉鈞也沒那個本事一人養起整個大明朝廷。

「十三年和十四年兩年,朝廷經四海銀行發行了五千萬塊的債券,到現在不少一年期兩年期的到期後,都沒有支付本息兌換,還是四海銀行代付的。明年就算繼續發行,也最多只能籌集到一千萬塊,還得拿出起碼五百萬來付前面的利息。」

「那郡王有什麼好辦法解決明年的財政問題嗎?」吳甡不滿的望著劉鈞,先前劉鈞答應今年給戶部一千萬,明年兩千萬,現在卻說這話。

「朝廷的開支不是一個小數,不能指望發行債券借錢過日子,畢竟就算現在借到,那也是要還的,何況還有很高的利息。我們不能完全依靠債券,還得另想他法。」劉鈞說話時放低語速,但卻有股籠蓋四野的氣勢。

朝廷的財政早就爛成一鍋漿糊,沒有人能理的清楚。如今全靠著劉鈞,因此這個時候大家也只能聽劉鈞的。

「最近我溫讀史書,看的是南宋的歷史。當年北宋國破,宋人渡江,建立南宋,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可他們卻依然憑著這半壁江山堅持百餘年之久,他們靠著南方的半壁江山,卻擁有一支龐大且很強大的軍隊,與北方對抗。南宋憑什麼支撐的這麼久?有一支不錯的軍隊,他們為什麼還能有這樣一支軍隊?因為南宋百餘年,稅收很足,財政很充盈,甚至僅據有半壁江山,其國家稅收甚至不比北宋時擁有全天下的財稅收入少。」

說到這裡,劉鈞加重了些音調,「反而我今日之大明,擁有整個中原天下,有二十一個省,可國家財稅每年卻不足南宋時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為何?我們都因反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要不然,僅靠寅吃卯糧,拆東牆補西牆,永遠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大明的財政確實是個笑話,大明官員拿著歷朝各代最低的俸祿,國家給百姓訂的稅率也是各朝最低的,可為何最終朝廷卻如何之窮?

原因很多,貪污腐敗,宗室和文人的特權等等,太多了。

劉鈞也不想馬上去跟天下人為敵,事情得一步步來。今天他說這些,不過是引個話頭而已。

「諸位,我翻看宋代史書,發現北宋之時,正常年份財政收入大約六千萬貫,而其中鹽稅收入就佔三千多萬貫之多,到了南宋之時。年財稅收入達八千多萬,其中僅鹽稅收入就超過五千萬貫之多,有時甚至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八成以上。可以說,兩宋之時,鹽稅支撐著財政開支。」

「諸位,再反觀下我大明。萬曆年間,全國白銀收入不過兩百餘萬,其中鹽稅收入才百萬左面。」

「而我大明的人口遠超宋時,每年鹽產量也是宋時的倍數,如果按我朝的綱鹽制,一年的鹽稅收入,正常情況起碼應當是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萬兩銀子之間,甚至更高。但實際上呢,我們一年鹽稅收入不過百萬兩,大量的鹽稅流失了。流哪去了?流進了那些鹽商、勛貴們的手上去了。這些人佔據窩單,壟斷鹽利,個個富的流油,窮奢極欲。」

「而且這些鹽商欲求不滿,壟斷鹽利,還大肆提高鹽價,使得百姓連鹽都吃不起,怨聲載道。」

「許多地方,鹽商把一斤鹽賣到三四百文錢,比一年鹽稅收入幾千萬的宋代高的多,北宋之時,一斤鹽均價不會超過一百二十文,是其三四倍之多,但我們收的鹽稅卻是宋時二三十分之一。」

劉鈞敲了敲桌子,「朝廷天天喊窮,其實只要我們把鹽稅征好了,朝廷的財政問題立即就能解決。」

吳甡和劉宗周等一眾內閣成員你望我,我望你,劉鈞說的這些,他們不知道嗎?知道。可鹽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上上下下都勾結在一起,根本是剪不斷理還亂,沒有哪個人能本事理的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