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渡海東征 第310章 出兵朝鮮

不管是否情願,戰爭還在繼續,劉鈞也不得不調動更多的兵馬入遼。一支支的兵馬越長江,跨遼海,登旅順,駐鎮海。

金州已經成為了朝廷反攻遼東的橋頭堡,湖廣來的楚軍,山東來的商販,遼東撤下來的百姓,這裡一片繁忙,熱鬧無比。

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登陸,每天也有無數的百姓坐船前往台灣,還有來來往往的許多商旅船隻。有了金州要塞,金州運河,使得南面的一百三十里地,成了一個大島。一個安全的大島,安全加上大量的人流,讓這裡充滿商機,商人們聞訊而來。

新的一天,劉鈞雞鳴而起。回到金州後,劉鈞的生活又恢複了以往的規律。每天雞鳴而起,練一趟劍,射一會耙,然後騎著馬出去沿著運河岸邊跑上一圈,最後跳到海里游一會泳。這些做完後,天也已經大亮,劉鈞回到金州城中的提督府沖了個澡,換上乾淨的衣服,他的將軍、參謀、顧問們便都到了。

清軍還在包圍錦州。

不過因為劉鈞已經在遼南徹底的穩固了這個橋頭堡,使得黃台吉一面派了孔有德等四將率鑲黑旗漢軍南下,一面也不得不駐守遼陽,還將許多兵馬布置在遼陽和周邊,並沒有敢如歷史上一樣,全軍彙集錦州圍城。

正因此,最先喊著要摧毀義州的洪承疇,在寧遠已經集結了十八萬兵馬,可卻依然沒有立即增援錦州,相距著百里之地,他一直按兵不動。

錦州呈現一片奇異的戰場形勢。

祖大壽率兵堅守錦州,被清軍四面包圍。而黃台吉因為錦州百里外寧遠有洪隨疇十八萬大軍,遼陽之南半島南端的金州又有劉鈞數萬大軍,兼之此時渤海已經完全為明軍水師控制,因此雖圍困了錦州,可卻猶豫不決,並不敢率大軍強攻錦州。

而明軍方面,洪承疇雖握有大兵,卻也並不想馬上和清軍在錦州決戰。至於劉鈞,更不想卻錦州甚至是在遼東和清軍硬碰礙。

猶如三隻猛虎叢林相遇,相互吼叫連連,擺出攻擊態勢,可卻誰也不敢貿然出手。

關外的局勢就這樣詭異,極為反常的寧靜。

崇禎幾次派內使到金州,向劉鈞詢問,能否出兵進攻遼陽,或者從海上增援錦州。明軍精銳盡集於關外,崇禎認為明軍有二十餘萬大軍,又新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應當有能力擊敗清軍。

但他需要洪承疇和劉鈞這東西兩位前線大帥的支持,面對皇帝的急切,劉鈞每一次都毫不更改的回報說決戰時候未到。

劉鈞反對決戰,依然堅持要對清軍採取積極防禦策略,一面固守錦州,同時屯駐金州,兩面牽制清軍,然後再一步步的採取襲擾之策,打擊清軍的經濟,讓其流血而死。

為了安皇帝之心,劉鈞也再次向皇帝上奏,他即將發兵入朝鮮,迫朝鮮重向大明,也斷清軍一臂,絕其從朝鮮獲得糧草兵員相助,進一步削弱他們的實力。

出於穩妥考慮,劉鈞是堅決反對現在去和清軍進行戰略決戰的。

傅山曾經問過九頭鳥許多高級軍官都想要問的一個問題,憑著寧錦二十萬大軍,加上楚軍的十萬兵馬,大明的實力遠勝於清軍,此時和清軍決戰,當是大好機會。為何劉鈞卻一力反對決戰,根本不願意呢?

劉鈞對他提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薩爾滸之戰,當時十多萬明軍進攻,結果全軍大敗,戰死五萬餘人馬。十八年前的廣寧之戰,廣寧光有十四五萬大軍,結果卻是韃子攻佔廣寧,奪取遼西四十餘城。

廣寧之敗,朝廷不但徹底失去遼東,也丟失了屯積廣寧等城中的數十萬糧食以及大量的軍械鎧甲,正是這些錢糧讓韃虜度過了最嚴重的一段危機時刻。

打仗,從來不是靠兵多兵少來取勝的。朝廷和建虜之間大小百戰,有哪一次是靠兵多就得勝的?相反,越是兵多,越是主動進攻,反而會敗的越慘。

因為兵多後勤糧餉供給就越困難,兵越多,統一的指揮調動就越難。

而劉鈞雖不清楚明末關外的戰事過程,卻是知道正因為大明把朝廷最後的精銳都葬送在了關外,才導致了中原流匪無人可制,中原大亂,又使得朝廷徹底的失去了重整旗鼓再防守關外的能力,最終北京被李自成先攻破,隨後清軍入關竊取天下。

劉鈞已經不是剛來大明那會了,他很清楚大明軍隊的真實情況,文臣統兵,太監監軍,底下士兵也是良莠不齊,甚至督撫總兵們還很難有一致的配合,朝廷各部還總要扯後腿,皇帝還要瞎指揮,這樣的軍隊別說是二十萬,就是再多個二十萬,都不一定打的過此時上下效率極強的清軍。

相比起清軍,明軍缺的正是效率,缺少的是協調,明軍是盤散沙,清軍卻能凝聚起來。明軍如果依城而守,還好,若主動進攻,那就是自尋死路。如果只是防守,那劉鈞駐守金州,無疑更加合適,不會增加寧錦負擔,也能分開牽制敵人。

如果是要去進攻,那劉鈞認為根本不到時機,不論怎麼說,劉鈞都不認為明軍此時就對清軍有多大的優勢。

劉鈞決定出兵朝鮮。

不少將領說劉鈞欺軟怕硬,劉鈞告訴他們這叫柿子揀軟的捏,避實擊虛,這也是兵法上策。非要去硬碰硬,那只是愚蠢而不代表勇氣。

崇禎最終還是放棄了強令劉鈞前往錦州,或者攻打遼陽。因為劉鈞堅決反對,同時也因為洪承疇也反對此時立即跟清軍決戰。

雖然當初洪承疇力主集結兵馬摧毀義州,可現在洪承疇卻完全又是一個態度。洪承疇說如今局勢正在變化,楚軍佔據金州,掃蕩遼南後,給清軍沉重打擊,現在騎虎難下的是清軍。因此他力主不變應萬變,只要清軍敢有任何異動,出兵攻擊錦州或金州任何一路,那麼朝廷大軍就可以後發制人,來一個反包圍,或者趁機反攻。

當然,實際上,洪承疇考慮更多的則是劉鈞全力反對此時決戰,而沒有劉鈞的支持,洪承疇雖握著二十萬大軍,卻並沒多少信心和黃台吉決戰。現在的局勢,兩軍對峙,洪承疇立於不敗之地,而且不論是遼西的軍將還是朝廷方面,都對他是有求必應。而一旦開戰,沒有劉鈞的支持,要是打敗了,哪怕是失利,他都肯定會被彈劾,甚至被降職免官。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打?

反正現在黃台吉大軍也還駐在遼陽,靠錦州外的這些清軍,一時半會也根本破不了錦州城。

不過當初洪承疇力主出兵,如今朝廷調了兵,又不打,這不免讓皇帝惱怒。為此,洪承疇與關寧總監高起潛、新任遼東巡撫丘民仰以及援遼的總督孫傳庭,以及秦良玉、吳三桂等十三鎮總兵官一起商議。

「今日籌遼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戰,然後可以成其守。而戰又非浪戰,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後可以守其戰。」

洪承疇這番話,既是表明他不是不敢戰,而是認為眼下更適合守勢。但他也不是只打算一味守,而要守戰兼顧。不過表明自己敢戰態度後,他又強度,雖須戰但不能總是一味要正面交鋒,還要如楚國公一樣,採取多種靈活作戰方式,如奇襲,伏擊等,才能既避免正面交鋒,與敵決戰,落入清軍盼望這中,又能打擊消耗敵人。

洪承疇的話一落,寧遠總兵官吳三桂立即接話,向他請戰。吳三桂是錦州被圍的總兵祖大壽外甥,同時也是洪承疇的學生,還是總監高起潛的義子。如今關寧設山海關、寧遠、錦州三鎮,吳三桂這個寧遠總兵是極得洪高信任的,而祖吳兩家又是遼西將門,在關寧軍中地位超然,許多軍將都是他們的子弟門生。

何況吳三桂還以忠孝名聞天下,還深得皇上的看重,被人稱為當今與楚國公並論的年輕名將。

吳三桂主動請戰,願意率兵去襲擊錦州外圍的清軍。自從湖北回來後,吳三桂信心大增,他從湖北運回飛龍銃萬支,紅夷炮百門,另各種小炮數百。吳三桂將批軍火大半裝備給了自己的寧遠軍,如今他麾下的寧遠鎮兵馬,是遼西集結各路兵馬中火器最多最強的一支,其次當屬四川總兵秦良玉。

有了這些火器,吳三桂大為自信,加之錦州城中圍的是他舅父,他迫不急待的要發兵進攻,一試厲害。

洪承疇對吳三桂的主動請戰很是滿意。

「吳總兵勇氣可嘉,本官允你請求,命你率本部兵馬進駐錦州南面之松山。」

秦良玉這時也主動請戰,「請督臣允許老身率川兵出戰,向建虜討回血債。」

「夫人巾幗不讓鬚眉,本官佩服,本官也允你請求,命你率本部兵馬進駐松山之南杏山。」

「謝督臣成全!」秦良玉起身領命。

隨後,洪承疇又請孫傳庭率陝軍守塔山,而令遼東副總兵劉肇基守筆架閣,並將筆架閣設為從山東海運來的糧草屯積之地,以轉運供給松山、杏山、塔山各軍所用。而洪承疇率領十萬大軍,繼續駐守寧遠。

洪承疇的布局依然是兩城三山的防禦,兩城為錦州寧遠,三山則是兩城之間沿海三座山,上面駐有城池堡壘。這兩城三山緊緊把住狹窄的遼西走廊。而且由於渤海由朝廷水師控制,因此兩城三山還可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