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明末武生 第21章 崇禎的夢

今年京師的夏季格外的炎熱,已經到了晚上一更天的時候,可暑氣卻依然沒有退盡。京中各城門早就關閉,街頭巷口也都站著兵丁,時刻警惕著。

在那幽暗死寂的街巷衚衕里,更夫提著燈籠,敲打著木頭梆子,緩慢的無精打彩的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隨著那影子的緩緩前行,梆子聲也在夜空里逐漸消散。

北京的城頭之上也是一片寂靜,每隔不遠就有一盞燈籠。

雖然清兵在飽掠山東後二月就北撤,三月初又自大青山撤回了遼東,京師終於得以安全,解除了戒嚴。可是自去年冬到今年春結束的這次韃子入寇關內,造成的破壞影響實在是太大。

後金韃子入關達半年之久,深入兩千餘里,攻佔了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殺害了大明兩位總督,守備以上的文武官員達百餘人。

甚至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掠奪黃金四千餘兩,白銀近百萬兩。

前所未有的劫難和損失,這份統計出來之後,震驚並刺痛了所有人。

大明朝已經成了後金韃子隨時隨意就能欺凌的對象。想來就來,想搶就搶,搶完了想走就走。

雖然韃子飽掠之後退回遼東已有兩月,可京師內外到現在還都處於驚悸之中。自崇禎以來,韃子時常寇關,越來越頻繁,造成的殺戮也越來越大。京師的百姓也成了驚弓之鳥,不知道什麼時候韃虜又會過來,只能每日里提心弔膽。

崇禎皇帝在位以來,十二年里,清兵已經四次入關,三次直逼北京城下。

所以哪怕韃子已經退出關外,可城中每天都是兵馬巡邏,禁止宵行。

韃子這次長達半年之久的入寇,造成了大量的難民湧入京師,大量周邊的難民湧來,多達數十萬,到處可見拖家帶口的流離失所的難民。

晚上,二十八歲的崇禎皇帝夜宿於最寵愛的田妃宮中。

「啊!」崇禎驚叫而醒。

「陛下,怎麼了?」田妃被驚醒,披衣坐起。

燈下,年輕的皇帝顯得憔悴不堪,面色蒼白。眼角顯露皺紋,連眼窩也都發暗。

已經一連數月,他都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了。

韃虜在關內搶掠時他擔心難眠,韃虜走了,他也一樣還睡不著。

尤其是這些天,他總是做一個夢,一個怪夢。

他總夢到一個老神仙在他的手心裡寫一個字,一個有字。

夢醒之後他也問過朝中大臣,讓他們幫忙解夢。

滿朝文武都齊聲稱頌,說這是賊平之兆。崇禎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看出來的,反正他自己是半點也感覺不到這是賊平之兆。韃子才退出關外不到兩月,這邊中原原來被擊敗的諸多流賊,轉眼間又已經死灰復燃。

張獻忠谷城再反,而原本受招安的『曹操』羅汝才等人也跟著又反了,現在張賊與羅賊等於湖廣均州一帶匯合,眼看著星火又要燎原。

「熊文燦誤國負朕!」朱由檢長長嘆惜道。

這晚上再也睡不著,他乾脆披衣起身,開始批閱各地的奏摺。每天勤政,可這些奏摺卻總是看不完,不是這裡缺餉,就是那裡鬧賊。

天不亮,五鼓上朝。

朝會上崇禎連發幾道聖旨。

以緝捕姦細有功,蔭東廠太監王之心、曹化淳、王承恩錦衣衛百戶。同時,以司禮監太監張榮提督九門,並禁止午門、端門的太監們接近朝臣。

那些如袁崇煥、熊文燦這樣口口聲聲能滅虜平賊的大臣太多了,他也相信的太多了,最後總是被辜負。到頭來,他覺得還是宮中的那些內官們更可靠一些。

四名太監上前謝恩。

朝中眾臣都只是暗自搖頭,即位之後就將權宦魏忠賢打倒,嚴懲打擊閹黨的皇帝陛下,最近似乎又開始重用起那些閹人了。如今朝中有不少的議論,稱屢屢蔭封太監子弟,頻頻以太監提督軍旅,內臣已經聲威赫赫了,再次勢大起來。

雖然皇帝說禁止太監結援朝臣,可禁的住嗎?這樣下去,閹黨又要坐大了。

王化淳等謝恩之後,都紛紛歡喜不已,太監雖不能生子,可照樣能娶妻也能納妾,甚至還可以收養義子,因此他們也一樣喜歡恩蔭世襲。

不過剛一同受封的四人中,王承恩卻突然在金殿上大哭起來,引來一片震驚目光。

他這一哭,把皇帝和大臣們哭愣住了,為什麼啊?

今天受封的四個宦官,王承恩品級其實不高,他是現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手下。不過因為王承恩幾乎一手帶大了崇禎皇帝,因此在本朝也是極得皇帝親信的,今天也才得以獲封。

崇禎也覺得奇怪,好好的你哭什麼。

「老奴請陛下赦免臣死罪才敢說。」王承恩道。

「免你無罪,但說無妨。」

王承恩這才道,「陛下,老奴是想到了皇上之前的那個夢,那是個不祥之兆啊。」

「怎講?」

「陛下,那個夢是神仙在告警,說大明江山將失去大半。因為這個『有』字是『大』字和『明』字的各一半,神仙要告訴皇帝的是大明江山將有缺陷,而賊寇將有可乘之機的意思。」

崇禎倒吸了一口冷氣,心裡被嚇一跳。之前那個夢一直困擾著他,雖然大臣都說有是好的意思,是平賊之兆,可他總覺得解釋太牽強,而局勢又太爛。如今最親信的王承恩這個解釋,讓他一下子相信了,這個解釋很有道理,也很符合當前局勢。

難道大明真的要失去半壁江山?

他想起即位以來,建虜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越來越強大的形勢,想到如今中原各處的流賊越剿反而越多的情況,臉色越發的蒼白了幾分。

崇禎詢問滿殿重臣,有何對策化解?

眾臣議論紛紛,最後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人蔘機務,仍掌兵部事的朝中重臣,權傾一時的皇帝親信大臣楊嗣昌出列提議,這位當今朝中最為權重的宰相式人物向皇帝提出,當今天下情況,應當歸咎於兵雖多而不精,因此提出了抽練邊兵的建議。

他建議朝廷抽練各鎮精兵。

「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兵十七萬八千八百有奇;三總兵各練一萬,總督練三萬,以二萬駐懷來,一萬駐陽和,東西策應,余授鎮、監、巡撫以下分練。」

「延綏、寧夏、甘肅,固原、臨洮五鎮,兵十五萬五千七百有奇;五總兵各練一萬,總督練三萬,以二萬駐固原,一萬駐延安,東西策應,余授巡撫、副將以下分練。」

「遼東、薊鎮兵二十四萬有奇;五總兵各練一萬,總督練五萬,外自錦州、內抵居庸,東西策應,余授鎮、監、巡撫以下分練。」

「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設保定一總督,合畿輔、山東、河北兵得十五萬七千有奇;四總兵各練二萬,總督練三萬,北自昌平,南抵河北,聞警策應,余授巡撫以下分練。」

按照他的這一方案,全國抽練總數為七十三萬多名。如果按照計畫,這七十三萬多名兵練出來了,練成了精兵,哪怕只練出一半精兵,那麼建虜流賊,都不足懼了。

不過抽練七十多萬兵馬,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就得有錢。戶部官員粗略計算了一下,要支持這一計畫,至少需要千萬兩銀子以上。最後討價還價一番,減少了部份。

「向天下加征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平均抽練一兵支銀十兩。

有大臣反對,稱萬曆末年,朝廷遼東用兵,已經每畝加銀九厘,全國加賦五百二十萬兩,而崇禎三年,又每畝加征三厘,一畝共征一分二厘,統稱遼餉。

然後崇禎十年,又是楊嗣昌的提議,天下按畝加糧六合,每石折銀八錢,共增賦二百八十餘萬兩,稱為剿餉。

現在又以軍費無著為名,要加派練餉七百三十萬兩,算起來,已經共增餉一千六百七十多萬兩,超過了常年歲入的一倍以上。這樣下去,百姓只怕承受不了。

可楊嗣昌卻反駁說加征三餉都是以田畝開徵,有田者多征,無田者少征,富人會多出些錢,但對普通百姓影響不大,三餉一畝田不過加征一分多銀,不到兩銀銀子,一畝田算起來加征不過四升糧而已。

可除了皇帝,大家都知道楊嗣昌在騙鬼,那些加征,絕大多數最後都被從地主富紳頭上轉加到了普通升斗小民身上。甚至各地的胥吏還會趁這機會,大肆魚肉鄉里,各種火耗等等,最後百姓要承擔極重的額外負擔。

可皇帝一心支持楊嗣昌,楊嗣昌如今又極得聖眷,誰能否決的了這決定,最終還是通過了加征七百三十萬練餉的決定。

通過這項決議之後,皇帝又賜楊嗣昌尚方寶劍,讓他親往中原督師剿賊。

這時,副總兵楊德政進言,獻平賊之策。他認為流賊之所以難平,還是因為他們出沒無常,流動不居。因此想要滅寇平賊,關鍵還得加強地方武裝。原本地方有衛所駐軍,後來又編練過地方青壯為民壯機兵,可地方的衛軍早糜爛不堪戰,地方機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