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83章 楊阜舉薦世間才,馬超暗處藏伏擊

入得鄴城,一路上因為走得不快,因而等楊阜入了城池之後,身上的傷勢也是好的七七八八了。

禮數上楊阜先要面見的乃是天子劉和,但是獎勵的卻是呂布。

呂布在聽聞楊阜勇戰馬超,宗弟七人皆是戰死,而自己更是身受重傷,險些身亡,甚為讚許,以其功勞,欲要封楊阜為關內侯。

然楊阜卻是推辭道:「阜無捍難之功,又無死難之節,於法當誅,何顏受職?」

呂布更是敬佩楊阜,心中暗暗讚許,卒與之爵,更是引為心腹,或問平定三輔之策。

楊阜道:「有一人才高八斗,智謀超絕,若是有其出手,則北地安如磐石。」

呂布問道:「何人竟然當得起你這般的誇獎。」

楊阜道:「便是那司馬懿,司馬仲達。」

呂布聞言,不免一驚一喜。

想當初呂布並沒有如此發達之時,身邊只有一個田豐可以委以重任,然其後慢慢發展起來,平定并州之後,當地最大家族的司馬家族率先歸降,從上司馬防,從下司馬望等人皆是授予官職,唯獨那司馬懿還是求學在外。

呂布自然是想要用司馬懿,只確實還有兩個顧慮,其一,怕其人會想對付曹氏家族那般在自己身亡後對付家人,其二也是怕誤了司馬懿的學業而對其有所折損,一來二去之後反倒是有些忘了這個軍事天才。

不久呂布在荊州得到諸葛亮之後,更是將司馬懿這等人才忘了個乾乾淨淨,但此時聞聽楊阜提起,仍然是一驚,繼而一喜,笑問道:「義山,你可認識司馬懿?」

楊阜言道:「兩年前與其匆匆一面卻是為其折服,此人的謀略絕非凡人。」

呂佈道:「比公如何?」

楊阜嘆道:「我如螢火,他如皓月,不可比之……」

呂布贊道:「義山心胸廣闊,不弱司馬。」

楊阜拜道:「主公過獎了。」

呂布笑道:「義山可知司馬去向?」

楊阜道:「就在陸渾山求學於胡昭先生。」

「胡昭又是誰?」呂布問道。

楊阜笑道:「主公如何不知胡昭,此人隱居在陸渾山,有才學,而且是司馬懿的恩師,皆是當世之才。」

當時胡昭所居住的陸渾山,綿延三百里,散居著許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窮苦百姓。由於散居,他們的子弟都無緣讀書。這些居民之間,常常由於一些瑣屑小事而發生爭鬥。胡昭看到這種情況,就開館辦學,教他們識字、讀書,使他們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同時,對山中居民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勸說、化解,很快使這些居民之間平息了爭鬥。因為胡昭德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漸消除了諸如侵害鬥毆等不良現象。胡昭在陸渾山開館辦學,聲名遠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來求學。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并州的司馬懿。

那司馬懿是河南溫縣的世家大族子弟,當他聽說陽翟名士胡昭在陸渾山開館辦學後,就慕名前去學習。胡昭慧眼識人,見司馬懿聰慧通達,智計絕倫,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後必能成就一番大業,於是就竭盡全力,傳道授業。由於司馬懿出身於名門望族,又聰慧絕倫,為人處世,當然恃才傲物,因此他與陸渾周生結怨,當他得知胡昭從學館離開後,周生就糾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殺司馬懿。胡昭聞知此事後,立即去追趕周生。翻山越嶺,歷盡艱辛,終於在崤山繩池之間截住了周生一行,經他斡旋,周生才放棄了尋仇的打算。司馬懿死裡逃生,胡昭功不可沒。

呂布笑道:「此人亦是大才,本侯欲要收取,公可有好的人選。」

楊阜為難道:「胡昭先生乃是隱士之才,只怕不易出仕,不過倒也有一人可當說客。」

呂佈道:「何人?」

「鍾繇大夫」,楊阜道:「胡昭生平最愛書法,縱觀天下,能在書法上面與之平分秋色的也只有他一人,若是讓他出仕實屬不易,但若是讓他如鄭公他們一般為主公的教學事業出力,倒是大有可為。」

呂布笑道:「甚好,甚好。」

其後呂布好生讚許楊阜一會,繼而令其傷好之後與鍾繇一同前去拜訪胡昭與司馬懿,若能順利招募乃是好事,若是不能,也無傷大雅,畢竟以呂布現在的實力來說,缺少一個司馬懿並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只是可惜當初那水鏡先生曾言: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不知道今日呂布的諸葛亮,司馬懿可比得上這樣的稱號……

趙雲雖沒有追擊馬超,但也不會如此輕易便就放過他,因而在整頓人馬之後,便就分派人馬在各地防守,安定民心,繼而從軍中挑選五千精騎準備往金城而去。

倒不是趙雲看不起馬超,關羽,實在是因為他們身邊已經沒有多少人馬,用這五千身經百戰的精騎前去,也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

行不到十日功夫,趙雲的人馬慢慢逼近金城所在。

在前往金城的一路上,逃難的百姓紛紛而至,只是這太不合理了……

馬超他們既然選擇先行逃往金城,一則是居城固守,二則是收刮財物另選出路,但無論如何,也不該讓百姓這般輕易的逃出城來,畢竟他們不但會暴露馬超的部署,而且更是少了兵源,因而趙雲在見到第一批難民的時候,就不禁想到:在叛軍的團團圍困下,這些百姓是從哪裡跑出來的呢?

副將呂曠令手下人抓了幾個從金城方向逃來的百姓,查問了一下情況。

「大……大人,數日前,你馬超重新回到金城,卻是大肆收刮,凡是不從的一律誅殺……」

呂曠大驚,急問道:「那馬超現在何處,可否還是在金城?」

「這個小人就不清楚了,小人只顧著逃命,如何還能想到這些……」

呂曠一想,也覺得是該如此,因而信任,又想起一些事情,便問道:「城中可還有漢官?」

那人搖頭道:「城中的官員不是被殺就是逃跑,早就沒了蹤跡了。」

呂曠一嘆,繼而前去稟告趙雲。

趙雲聞言,便道:「我等不可放任百姓亂走,他們都是我大漢的子民,呂曠,徐逸你二人可先率一千人馬前往金城,不可輕易入城,等本將到達之後,再做打算。」

呂曠答應,繼而率本部人馬一千,往金城而去。

一路上那人倒也熱心,當起了呂曠的嚮導。

隨著行程,越來越多的百姓出現在野外,見到大漢旗幟,皆是歡喜,畢竟古時候的人最重鄉情,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願意背井離鄉的,故而看到大漢的軍隊出現,紛紛向他們湧來。

其中有幾人大著膽子上前問道:「小人斗膽問一句,大人們這是要去金城嗎?」

呂曠點頭稱是。

那人喜道:「那大人,我們可以跟在你們後面嗎?」

「自然可以,只是不要影響軍士的陣形就可以了。」

幾名百姓連連叩頭感謝,然後招呼其他逃難的百姓遠遠的跟在大軍後面。

想不到一路上逃難的百姓居然如此多,只不過是走了一兩個時辰就大概聚集了兩三千人。

呂曠又問了幾人,卻只是被告知並不清楚現在金城的情況,只是從馬超回到金城的那日起,叛軍就開始搜刮百姓的財物糧食,然後在第二日的時候開始分批的遣送城內的百姓。

「所以我們沒辦法只好往南面的方縣等地去,希望能找個地方安頓下來……」百姓苦道。

呂曠對身邊的副將們言道:「看來多日圍攻金城,叛軍的糧草應該已經快要用盡,所以才大肆搜刮百姓,但是為什麼他們要分批放過這些百姓?」

副將想了想,回答道:「也許是賊軍害怕日子一久容易激起嘩變,又要分兵監察數萬百姓,這才如此吧。」

呂曠想想,覺得也該是如此。

兩人又交談了幾句,卻見謀士徐逸帶著幾騎來到他們身邊。

徐逸在馬上行過一禮後道:「呂將軍,這些百姓跟在我們大軍的後面,一路上還不斷有百姓加進來,末將恐怕會生出變故。」

呂曠毫不在意,只是笑道:「先生多慮了。」

徐逸可不覺得是自己想多,把心中所想的一一道來:「此時百姓從旁跟隨,若是賊軍突然殺出,我軍恐怕難以應對。」

呂曠大笑道:「徐逸先生,我軍人馬雖是不多,不過一千人,但軍中將士裝備精良,士氣如鴻,而馬超亂軍接連大敗,士氣大損,缺糧折兵,有什麼膽量前來,你還是太年輕,不過你能考慮到這些,倒也難道……」

徐逸是田予所推薦,今年不過二十齣頭,卻已經在軍中任有職位,但對於呂曠這樣在戰場上十數年的大將來說,在他眼中還是嫩了些,因而有些不在意。

卻不料話音未落,從旁深處突然殺出兩隊人馬,密密麻麻的不計其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