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64章 閻圃勸說攻西川,張松主動入鄴城

閻圃聞言,便就言道:「張遼人雄也,其得宛城,上庸之地,之後又是佔據漢中,已然成事,然呂布分得當今天下七分之地,又是新敗馬超,氣焰更是沈烈,張遼必然畏懼,故而不是降便是御,以其為人,只怕不肯不戰而降,故而他所要做的便是擴大自身的勢力,再藉助地勢,讓呂布不敢輕犯。」

張魯道:「言之有理,如今漢川之民,戶出十萬餘眾,財富糧足,四面險固;今馬超新敗,西涼之民,從子午谷奔入漢中者,不下數萬,的確可以幫助張遼再添勢力。」

閻圃道:「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另一個極大的利誘可以趨勢張遼分散他的兵力。」

張魯聞言,細細一想,驚異道:「益州!?」

「不錯。」閻圃道:「正是那益州。主公請想一想,那益州劉璋昏弱,我等可驅使張遼先取西川四十一州為本,然後以此與呂布對抗,那劉璋雖是暗弱,但其手下兵馬卻是極多,可與張遼一戰,到時候我等只需要在旁言明那川中多富饒,張遼狼子野心,豈能放過這個機會?」

張魯大喜,便就與張衛,閻圃商議定下此事。

次日,張魯自然不會出面,只是閻圃對張遼提出心中的擔慮,希望張遼能夠針對呂布這次擊敗馬超的巨大有時候做出打算。

此時張遼佔據漢中,然宛城,上庸等地也需要心腹看守,其中宛城交給了賈詡,武關交給了張綉,而上庸則是交給了張濟,因而他身邊缺少一員謀士,對閻圃的話,張遼只能用自己的思路去考慮,去計畫。

閻圃見狀,便就加把勁言道:「主公,此事大有可為,劉璋膽小怕事,若能一鼓作氣奪取,其勢必不戰而降,到時候,主公佔據益州之後,徐徐而圖荊州,交州等地,天下亦可一分為二,與呂布爭鼎中原!」

張遼聞言,心中大動,不得不承認他已經被閻圃說動了,但他還是言道:「此事太過巨大,川中多險,若是要佔據西川,須得不少兵馬物資,對於我來說實在有些負擔過大,還是先問過軍師再說。」

閻圃自認才智不凡,然對於那個賈詡卻是畏懼的很,他最怕的就是張遼向其說起此事,雖然說這件事在表面上沒有什麼大的漏洞,但就是不知道在賈詡看來是不是會看出閻圃的真實意圖,因而他急道:「主公,漢中與宛城相隔甚遠,一去一來之間,這時間可就浪費了,此時正是呂布新勝而境內不定之時,便是隨後知道主公要對西川用兵,有馬超在外,勢必也是無力而為,只能坐視主公建業,但一旦讓呂布緩過勁來,難道他還會給主公這個機會嗎?而且時間拖得越久,主公要西川用兵的這個計畫也可能會泄露出去,一旦讓劉璋有了防備,亦是萬難。」

「這……」張遼聞言,一時難以下定決心。

閻圃大聲道:「主公,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不能再眼巴巴的看著呂布的勢力繼續強大,若是讓他徹底的消滅了馬超後,漢中危矣,日後他甚至不需要作戰,只需要封鎖漢中之地,散布謠言,若是天公不作美來些荒災,漢中亦是不保啊……」

張遼閉上雙眼好生思慮,過了良久方才下定決心,起身堅定道:「好,你便下去準備糧草輜重,五日後,本將親自率軍攻打西川!」

「主公英明……」閻圃笑道。

等離開了張遼的府邸,閻圃並沒有前去張魯的做所向其稟告,因為他也是怕張遼對其並沒有那樣的信任,因而只等張遼率軍離去後的幾日,再向張魯稟告。

卻說張遼率軍欲要攻打益州,早有細作報入川中。

益州牧劉璋,字季玉,即劉焉之子,漢魯恭王之後。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因居於此。後焉官至益州牧,興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趙韙等,共保璋為益州牧。璋使龐羲為巴西太守,以拒張魯。時龐羲探知張遼欲興兵取川,急報知劉璋。璋平生懦弱,聞得此信,心中大憂,急聚眾官商議。

那張遼雖不如呂布那般出名,可也是一名諸侯,而且比起劉璋來那是高明不少,因而急躁,便是手下那些文武也多是暫時沒有對策。

忽一人昂然而出說道:「主公放心,某雖不才,憑三寸不爛之舌,使張遼不敢正眼來覷西川。」

卻說那進計者為劉璋爾,此人為益州別駕,姓張,名松,字永年,其人生得額凸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然而才學不凡,言語有若銅鐘,因而被劉璋任用。劉璋見是張松,便就問說道:「別駕有何高見,可解張遼之危?」

張松說道:「某聞冀州呂布,掃蕩中原,劉表、二袁皆為所滅,近又破馬超,天下無敵矣。主公可備進獻之物,松親往鄴城,說動呂布興兵取漢中,以圖張魯,則魯拒敵不暇,何敢復窺川中耶?」

劉璋大喜,言道:「可有把握?」

張松笑道:「又有何難?」

劉璋贊同,便就令派人收拾金珠錦綺,為進獻之物,遣張松為使,出使鄴城。

張松因見劉璋無用,其實早就有了棄暗投明之心,這次也算是抓住了機會可有出去見識見識,故而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鄴城。

途經荊州之地,早有人報入荊州,然荊州別駕孔明便使人打探消息,與劉琦等人先請了張松在荊州小聚片刻。

諸葛亮現在是呂布委託在荊州的第一人,雖然當中蔡瑁,張允,黃忠,王威等人無論是資歷上還是在威望上總比這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要高,但架不住呂布信任啊,專門還讓魏延輔助,加上那名義上的荊州刺史劉琦早就被呂布嚇破了膽子,因而荊州基本上的事情還是由諸葛亮處理,聽聞張松前來,只是稍稍一想,便就明白過來,因而硬是留了張松在襄陽小住幾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