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第365章 一石三鳥謀三地,四通八達立霸業(二十五)

漢初有三傑,政治有蕭何,謀略有張良,統兵有韓信,其中韓信被稱為「國士無雙」,在沒有得到韓信之前,劉邦對陣項羽,乃是完敗,自從得到韓信,方才漸漸扭轉了形勢。

在劉邦與項羽在成皋形成戰略對峙的時候,韓信認真分析了當時楚漢軍事形勢,認為黃河以北代、趙、燕三個割據勢力和佔有今山東大部的齊國。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他積極向劉邦建議「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給韓信增兵三萬,命其率軍,開闢北方戰場。

公元前二零五年閏九月,韓信率精兵,直搗代國,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不出一月,迅速滅掉代國。

二零三年十月,韓信攻趙至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陘口。當時,趙國國王叫趙歇,趙國的三軍統帥叫做陳餘,陳餘手下有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家,叫做李左車,這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李左車知道韓信的厲害,為了打擊韓信的銳氣,確保趙國不被韓信攻破,李左車向統帥陳餘提出作戰意見,言道:「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大意是說韓信作戰太厲害了,他活捉了魏王,擒獲了夏說,剛剛血戰閼與。現在又在大將張耳的輔佐下,準備攻打我們趙國,這支攻勢強勁的軍隊能夠做到遠離自己的國家,長途奔襲,證明韓信有足夠的把握,其鋒芒銳不可擋。但韓信勞師襲遠,士兵面有飢餓之色,必是糧草供應不上;將士疲勞有加,應該是沒有休整好。現在韓信軍隊集結在井陘口,這裡地勢險要,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他們的糧草必定在軍隊的後邊,我們不如派出三萬突襲的騎兵,抄小路,斷了韓信的後勤供給線,再切斷韓信的退路。將軍深溝壁壘,堅守營地,不與韓信開戰。這樣,韓信前不能攻;退路已經被我們控制,不超過十天,可吃定了韓信。如果輕意與韓信交手,我們趙國弄不好就有可能被韓信鑽了空子,沒準魏、代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李左車說的一點都沒錯,韓信與趙一戰,真是凶多吉少:第一,古兵法講究「遠交近攻」,力避「勞師襲遠」,韓信前來攻打趙國,趙國是已逸待勞,又是主戰場,得天時地利之便;第二,趙國當時的軍隊號稱二十萬,韓信的軍隊只有一萬多,二十比一的懸殊戰力,韓信有以卵擊石之虞;第三,井陘口為險惡之地,軍隊容易被敵分割、包圍,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第四,趙軍訓練有素,居高臨下,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而韓信的軍隊系新募之卒,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餘,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他說,韓信的軍隊只有一萬,甚至不過數千。那現在我們就是數十倍於漢軍,他韓信還能討得到便宜?何況我們趙國是堂堂正義之師,怎麼可以用斷其糧草,抄其後路那種陰謀詭計?我們要打就是擺開陣勢,堂堂正正跟這個小子打它一仗,讓天下人不敢小看我趙國。

兩軍對壘,比的是統帥的智慧。韓信首先在陳餘之先打響了「間諜戰」,他派出情報人員「間視」趙軍,也就是刺探趙國軍隊內部的情報。當情報人員回來報告陳餘不用李左車建議後,韓信「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在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的時候,韓信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準備宿營。到了半夜時分,韓信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兩千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一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韓信大獲全勝。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井陘之戰,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畫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這一心理狀態,「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

滅趙後,韓信準備繼續進攻燕國。他召集將領們討論戰法。採納原趙國謀臣李左車建議,休整兵馬,安撫民眾,擺出欲強攻燕國之勢,再派使臣向燕王陳述利害,遂不戰而降燕。齊王田廣為阻止韓信軍東進,屯兵歷下。劉邦遣酈食其遊說田廣。田廣欲降漢,撤去歷下守軍。

公元前二零三年十月,韓信又用重兵急襲的辦法攻破了齊都臨淄。田廣向楚求救。項羽以龍且率兵號稱二十萬救援齊國。楚將龍且二十萬人馬與敗退的齊軍會師於高密,然後與漢軍隔淮水對峙。十一月,韓信與齊、楚聯軍戰於濰水。韓信秘密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乘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後派部分軍隊渡過淮水,在側後攻擊楚軍,繼而佯裝潰敗。龍且誤以為漢軍膽怯,率主力渡淮水追擊。韓信命部屬掘開上游堤壩,將楚軍沖成兩段,漢軍運用半渡而擊的辦法,把已渡水的楚軍全殲,龍且被殺。未渡水的齊楚聯軍不戰自潰。韓信趁勢揮軍追殲逃敵,俘虜齊王田廣,盡占齊地,直接威脅楚都彭城。

韓信攻佔齊地後,項羽恐慌萬分,連忙派人去遊說韓信,以三分天下為條件,希望其反漢聯楚,被韓信所拒絕。

此戰是楚漢戰爭的關鍵一役,韓信靈活用兵,率軍東向兩千餘里,從東、北兩面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牽制、分散了楚軍,減輕了漢軍正面戰場壓力,同時也獲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為劉邦獲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劃定楚河漢界。

九月,項羽按約東歸。

十月,劉邦言而無信,項羽前腳剛走,他就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率兵出陽夏,同時傳令各路諸侯率軍西向,在固陵會師。

公元前二零二年,韓信佔領了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彭越又在梁地不斷騷亂,使楚軍供應困難,形勢對項羽越來越不利。而漢軍方面,蕭何不斷從關中運送兵員和糧草,支援前線,劉邦兵廣糧足,在滎陽以西穩住了陣腳。

五年十月,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楚軍反擊,漢軍大敗。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以北至谷城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

韓信佔領楚都彭城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