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第195章 天縱之才護劉備,方天畫戟戰人雄(上四)

若是世人提到「四世三公」,想必多有人想到的是那袁紹,而非那袁術,原因倒也但見,只因為袁術先於袁紹之前敗亡,而且還有稱帝的那種不智之舉,可謂是英明不存,臭名倒是有的。

只是袁術初時可不像後面那麼急功近利,目光短淺,有著良好家世的他其實有些不凡的才能。

一提到老袁家,有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四世三公」,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袁術的高祖父袁安是東漢的司徒,袁安的第二個兒子袁敞做過司空,袁安的大兒子袁京雖然只做到蜀郡太守,但袁京的兒子,也就是袁安的孫子袁湯卻官至太尉,並且袁湯的第三子袁逢、第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所以人們說袁家是「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意思就是自袁安這一輩下來,連續四代人都位至三公,這就是四世三公之說的由來了。

或許也正是因為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術和袁紹兩弟兄才會暗生不臣之心。群雄割據時期,他們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為各路諸侯之中實力之最強者。以他們二人的實力及家族的名望,照道理莫說是復興漢室,就算是兄弟聯手、另起爐灶,統一華夏也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最後卻都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

袁術早期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仗著家族的背景和當時在朝中擔任司空的父親袁逢,袁術年輕時便舉孝廉為郎,史書上說他「歷職內外」,在很多職位上有過歷練,後來又擔任過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等職務。董卓專權時期,為了拉攏袁術,還特意任命他為後將軍。袁術的頭腦這時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紹一樣,藉機逃出洛陽並迅速組織各大割據勢力聯合討董。這時的袁術應該說是很有號召力的,他最為成功的一招就是將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拉到了自己身邊。孫堅人稱「江東猛虎」,忠勇善戰,其軍事才能在討董諸侯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連董卓也要懼他三分。孫堅自長沙起兵之後,一路北上,還沒跟董卓交戰,就先後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不但幫助袁術穩穩噹噹地佔據了荊州最靠北的南陽郡,而且幾乎將身後整個荊州都劃入勢力範圍。根據《後漢書》記載,南陽有三十七城,五十萬戶,總計超過二百四十萬的人口,不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十分發達,是東漢第一大郡,南陽郡旁邊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擁有四十萬戶,二百一十萬人口,是規模僅次於南陽的第二大郡。袁術自己佔據著南陽,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鄉里所在,毫無疑義地成為袁術強有力的後盾。

就在孫堅北上後不久,新任荊州刺史劉表上表天子,讓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而袁術也趁機上表,讓孫堅做豫州刺史。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家世顯赫的袁術逢此亂世,可謂得天時;喜獲孫堅為前驅,可謂有人和;兼跨荊、豫二州,可謂得地利,此時的袁術,已經大有天下誰與爭鋒之勢了。正因如此,在其他諸侯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孫堅卻能在袁術的支持之下,逼走董卓,一路殺進洛陽。但這還不是袁術最為輝煌的時刻,因為很快,袁術勢力集團與袁紹勢力集團間的較量就開始了。袁紹對董卓是恨之入骨的,也不準備承認由董卓冊立的漢獻帝,於是準備另外立一個皇帝,但袁術隨著自己地盤的擴大,狼子野心逐漸暴露出來,開始做起了皇帝夢,於是找了個借口拒絕與袁紹合作,哥倆的關係原本就一般,這樣一來,漸漸就有些勢如水火了。

前面已經提到過,袁術堅持讓孫堅做了豫州刺史,但袁紹對這個任命卻不承認,而且還另外任命了一個叫周喁的人來做豫州刺史。一山不容二虎,衝突是避免不了的,論打仗,周喁當然不是孫堅的對手,屢戰屢敗,被打得灰頭土臉地跑了。不過袁術的胃口並不僅僅就是眼前的這塊地盤,就在孫堅跟周喁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他又把勢力範圍擴充到了揚州一帶,周喁的哥哥——九江太守周昂,就被袁術敲打了一通,那位周喁打不過孫堅,於是便跑過來幫哥哥跟袁術打仗,結果又是大敗而回。袁氏兄弟間的這一番較量,袁術大獲全勝。

但袁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針對袁術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使得袁術成為眾矢之的,加上袁術自身的種種缺陷,一些潛在的危機開始出現。袁術先後佔領了揚州、豫州、司隸和荊州一部,儼然成為南方霸主。這時的他開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還擺出了一副群雄領袖的臭架子,到處煽風點火,製造出各種事端,弄了個損人不利己,不但和其兄袁紹反目成仇,又同近鄰劉表翻了臉。樹敵過多過快,尤其是與劉表交惡,放走孫策更是袁術的一大敗筆。

時有民謠雲「代漢者當塗高」,袁術認為當塗者,公路也。從孫堅處得到玉璽後,袁術野心膨脹到了頂點,故於197年於壽春稱天子。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袁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吐血而亡,只落得悲慘下場,令人可嘆,可伶,可笑。

而在此時,袁術因為孫堅意外死在劉表之手,其後許昌為曹操所佔,宛城為張遼所居,孫策雄起廬江,關羽盤踞壽春,一時間反倒是袁術成了盤中餐的樣子。

此次司馬朗出使汝南,一陣利害說完,當下就讓袁術下了決心,勢要由此打出一番天地,因而先是在境內整兵,接著便是向孫策許諾糧草錢財作為補償,成功說動了他一同進攻壽春。

因為此時周瑜被派去治理柴桑,孫策因為急需發展,這些糧草錢財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不顧魯肅,張紘等人的勸阻,執意出兵,領一萬五千人,隨同而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