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第55章 殺朱儁以安賊心,入洛陽以立霸業

雖然張濟等人打得好算盤,但還是小看了張遼對於這次行軍的決心,只用了二十天,在張遼的事事親為下,利用內應李催的侄子胡封的幫助下佔據武關,誅殺李催,但卻明智放過了張綉,令其完好無損的回到宛城。之後張濟在張繡的說服下終於是選擇了投降,張遼得以領兵入駐宛城,得兵六萬,隨後令張綉守宜陽,張濟副將守武關,將其兵力分散,又以朝廷的名義與襄陽的漢室宗親劉表結盟,開始嶄露頭角。

這邊張遼這隻猛虎慢慢展露著他那隱藏許久的獠牙,準備抒發心中雄志,絕不願輸與呂布等人,但是對於正至羸弱的漢室來說卻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打擊。

因為張遼的出走,卻讓原本實力就薄弱的朝廷更是雪上加霜。雖然張遼在洛陽不受那些文士們的歡心,而且關係上面甚至是有些交惡,畢竟為了誅殺董卓,這張遼可是背負了太多太多的惡名,故而先前他的出走乃是他們允許甚至是極為滿意的一件事,但是很快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在半年後,三輔之地的馬騰,韓遂又再次反了,因為名將皇甫嵩的病重不堪上陣返回洛陽,長安只剩下賈詡與朱儁苦苦支撐。威武太守馬騰此時出兵卻是借口長安的朱儁殘殺西涼人,才率軍報仇。的確,因為朱儁也是極為痛恨禍國殃民的董卓,所言對他的西涼軍多有酷刑,但這也是他一貫的作風,當初征討黃巾軍的時候便是心狠手辣,死在他手上的人怕有數萬之眾,故而馬騰起兵的理由大家也都是明白,無非是看現在漢室衰微,故而想要爭鬥更大的利益罷了。加上馬騰的義弟韓遂早些年就是反賊,夥同過那羌胡首領北宮伯玉進犯三輔,若不是皇甫嵩,呂布,董卓等人的強力反擊,只怕現在的長安在當年就已經落入他們的手中。

如今會打仗的皇甫嵩老了,董卓死了,張遼出走了,呂布遠在幽州,洛陽城內只剩下一幫口上說的花俏的文臣,再無一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且馬騰與韓遂合兵之後,兵勢極大,又怎麼會畏懼一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漢室。

可惜因為長安地處北方,本就是依靠三輔之地,如今隨著皇甫嵩等人的離去,牛輔的被殺,天水,武威,安定三地已經完全規划到了馬騰等人的勢力範圍內。而各地的諸侯都沒有什麼實際的兵力去援助朝廷,好一點還能輸送點糧倉,居心叵測的只是作壁上觀,而隨著原先投降的董卓舊將樊稠等人也加入了馬騰陣營後,於是在十五萬的西涼軍威逼下,在長安的賈詡儘管用盡計謀,卻也無法阻止長安的淪陷。賈詡,朱儁只得退往潼關,想要憑藉潼關的險要,經過一番交戰,總算是讓西涼軍的腳步停下來。可要還是沒有實際的增援,僅僅依靠潼關天險,也是不能作為長久的依靠的。這段時間不論是董卓還是之後的賈詡朱儁都對這一帶進行徵兵,因此幾乎百里未能見一人,加上天災等原因,百姓多有出逃之舉,這不但是長安兵力捉襟見肘的原因也是馬騰出兵最大的一個緣由。

於是在十五萬亂軍的威逼下,在賈詡朱儁等人無法做出有效抵抗下,朝廷作出了一個及其不明智的決定。

因為當時張遼出走,皇甫嵩等人的老邁,朝中能爭善戰之人幾乎沒有,加上馬騰的威逼,所以內部眾多大臣害怕重蹈董卓的後果會給他們帶來利益損害,在王允等人的帶頭下,而加給劉和的雙重壓力下,朝廷決定用朱儁的人頭保住洛陽等地。

這個提議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合理,但是在那些文臣看來,卻是極為合理的,因為戰爭在他們眼中都是簡單的,無非就是出師有名等等的原因,既然你馬騰打得是為西涼人報仇的旗子,那麼我們就把罪魁禍首交給你們,那麼馬騰他們也就沒有再進軍的理由,那麼洛陽,那麼他們家族利益,所有的一切就能繼續安好無恙,如以往一般。

而王允本就和朱儁的關係不怎麼融洽,在漢靈帝尚在的時候,朝中對於朱儁的種種行為就是深有詬病,說他殘殺,無禮,如今大廈將傾,也是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加上王允本身還是頗為依靠這些文臣的,故而在他們的聯合勸說下終於是上表天子,陳述朱儁的罪行,請求誅殺。

朝中還是有些人保持著清醒,例如劉虞等人,聞聽這個提議,自然是大聲反對,只是只有寥寥幾人,如何抵得過王允一大幫文臣的炮轟,終於劉和迫於壓力只得下旨令朱儁自盡。

不得不說當時那些老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儘管有賈詡的多次勸說,可朱儁還是認為天子既然要以自己的人頭保求洛陽的安危,作為臣子的怎麼能顧惜自己的一條賤命,故而在騙過賈詡後,趁家人不注意偷偷的自盡在府第。朱儁死了,那麼也就失去了所謂的起兵理由,加上又佔據了長安,馬騰也是識時局的人,沒有再做多餘的動作,而是屯兵在長安,加固城防,控制地區,同時向漢室表示忠心,願意繼續聽從大漢。

馬騰雖然退了,可是漢室的人心也散了。

潼關兵變。

朱儁的部眾為了給朱儁討個公道,推舉朱儁子朱晧為主,在潼關起兵,發兵一萬攻打洛陽門戶函谷關。可是畢竟沒有各方面的優勢,加上函谷關實在是險要,糧草不濟的朱晧在堅持一個月後還是很快就被鎮壓下去。其後朱晧散了一萬大軍,其本人與其他心腹不知所蹤。而在潼關的賈詡,也突然像消失在世上一般,暫時不為人所知。

隨著朱儁的死,賈詡的失蹤,潼關逐破,朝廷駐兵函谷關,總算偷得喘息之機。

這一年,真是多秋的一年。

而呂布日後最為需要提防的對手曹操也絕不會滿足在一個小小的陳留,他有著更遠大的抱負。自得到程昱,荀彧二人後,曹操事事與他二人相商,此次聞聽朝廷宣召諸侯入京以報漢室,心中遲疑不定,便問道:「如今宛城有張濟,李催,長安受馬騰,牛輔襲擾,朝廷的兵馬已經應接不暇,若是盲目招募人馬又恐惹起民憤,故而便宣召讓我等入洛陽分兵駐守。」

程昱道:「主公,如今洛陽看似平穩,其實混亂不堪。先有王允王司徒獨攬大權,逼害西涼軍,又有虎將張遼獨領一軍,之後幽州劉虞領兵八千入京,晉為義王,各有其他或大或小的勢力牽扯其中,若我等還要入京,只怕反受其亂。」

曹操聞言,心中似有所悟。

荀彧卻是笑道:「仲德只看到弊,為何卻看不到利呢?」

程昱倒是毫不介意:「文若請細言。」

荀彧道:「誠如仲德所言,京中勢力膠著,難解難分,但正是如此主公方才要一舉入京掌握大權。洛陽朝廷有天下之名,管制之責,現下多方遭難更是需要一錘定音的能臣,王允不聽人言,雖有誅殺董卓之功,但現實逼迫西涼軍,再是斬殺大家蔡邕,大事人心,可見其人不智;勇將張遼雖有武力,但終是并州人氏,且連殺丁原,董卓,背負不忠之名,如今遠走宛城,更是無望;皇甫嵩,朱儁等人雖然有威名,但久失兵權,如今對面三輔之兵,難以分身;劉虞聲名顯赫,其子貴為天子但廣受牽制,帳下不過萬人亦難以有大用;再看主公占濮陽,陳留等地,先有討伐董卓之忠名,後有擊敗李催之勇名,帳下數萬精銳,兵鋒大盛。前者董賊挾天子以令諸侯,主公卻是可以協天子以令諸侯,待得取了天子的信任,即可把王允,劉虞二個勢力引為盟友,之後實力當更上一層樓。」

曹操聞言,喜形於色,大笑道:「文若真乃本公之子房也。」

卻不料荀彧聞言卻是眉頭一皺,但見曹操鋅粉卻也沒有多說什麼。

隨後,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留下曹仁為大將,徐榮,曹洪為副將,滿寵為軍師,兵三萬駐守陳留,而自己則是領兵五萬入洛陽。

因為當初曹操與王允等人交好,而其手下軍師荀彧之弟荀攸也在朝中任位中書令故而王允一幫勢力果然還是極為歡迎曹操的到來,至於劉虞當初聽聞十八諸侯唯有曹操,呂布,孫堅三家算得上真心,因而也是高興。

義王劉虞親自出城與王允等人出城歡迎曹操的到來。而曹操在到達大殿的時候,特意行了三跪九拜之禮,不但讓天子滿意,也讓王允等人滿意。

於是劉和賜封曹操為太常,荀彧為少府,夏侯惇等人為將軍。

曹軍上下無不歡喜,唯有曹操與荀彧二人不爽。前者因為恩師皇甫嵩的出走,後者則是憂心漢室。

此時長安人心惶惶,尤其是因為朱儁之死,更讓大部分的年老武將寒心。漢末名將皇甫嵩卸甲還鄉,就連曹操也是不見,隨後舉家遷徙前往幽州與小子皇甫酈相會,這一去卻也帶動不少人的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