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復興之路 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

富麗堂皇、極盡奢侈的德國無憂宮,德皇威廉二世在瑰麗的首相廳接見了德意志帝國總理伯恩哈特·馮·比洛。

伯恩哈特·馮·比洛總理看了一眼四壁鑲金的首相廳,天花板上裝潢富有想像力,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光彩奪目,他對德皇威廉二世說:「中華帝國的總統李經述拒絕了我們的建議,中國人不敢進攻印度,因為這樣會徹底激怒英國人!中國選擇將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中立。」

德皇威廉二世整理了一下頭上的王冠,眯著眼睛問比洛總理道:「總理閣下,那我們呢?我們德意志帝國難道也怕英國佬?」

伯恩哈特·馮·比洛笑道:「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德皇威廉二世說:「你說得對,德國將向全世界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去準備吧,向法國宣戰,向英國宣戰,向一切敢於不服從德意志帝國的國家宣戰!」

李經述很快召開了中華帝國的軍事動員會,中國團級以上的高級軍官都參加此次動員會。在動員會上,李經述預言,雖然中國拒絕了德皇威廉二世結盟去攻擊印度的建議,但是德國還是會選擇發動戰爭,悍然派兵入侵比利時,並且對法國宣戰,這也等同於對英國和協約國開展,世界大戰將爆發,整個歐洲首先成為了可怕的戰場。

陸軍總長段祺瑞問道:「難道德國人瘋了嗎?德意志民族為什麼要不惜一切代價瘋狂地發動世界大戰?日耳曼人天生好戰?德皇威廉二世太過狂妄自大?」

李經述搖搖頭,回答說:「德國之所以如此不惜一切代價瘋狂地發動世界大戰,表面上是因為德皇威廉二世個人性格上的狂妄自大,還有德國要和英國爭奪殖民地和海權,實際上,德國還是為了擺脫『黃金十字架』的詛咒。經濟決定一切的時代,現在世界處於金本位的時代,經濟問題就是黃金問題!」

會場上悄然無聲,底下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黃金十字架,李經述便讓列席會議的財政總長席家棟給大家通俗解釋一下什麼是「黃金十字架」的詛咒。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財政總長席家棟果然是個留過洋的複合型人才,一上講台就聲情並茂朗誦了幾句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在他著名的悲劇《雅典的泰門》第四幕第三場中的台詞,他說:「莎士比亞借淪落荒郊的泰門之口,對黃金髮出猛烈的抨擊,但也道出了黃金巨大的魔力!」

接著,席家棟對「黃金十字架」的由來和原理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一番: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在歐洲的重商主義者們看來,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黃金,而且只有黃金是唯一真實的貨幣。因此,一個國家要想富有,就必須儘可能多的向別的國家,出售商品,換取黃金;同時儘可能的少從別的國家買東西,以使黃金不外流。而「黃金十字架」起源於1896年,美國人威廉·詹寧斯·布賴恩在芝加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喊出了響徹世界的「黃金十字架」演說:「你們不能把荊棘的王冠壓在勞工的眉毛上,你們也不能把人類釘死在黃金的十字架上!」

布賴恩這位極度精通經濟理論、見識遠遠領先時代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說出了這個時代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不管老牌的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不面對的秘密。德國對「陽光下的土地的渴望」,對奧斯曼土耳其這種腐朽不堪的國家充滿熱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被詛咒的「黃金十字架」。因為一切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貨幣,而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雖然在軍事上強大了德國,卻並沒有給德國帶來點金術。與黃金不同,紙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

李經述點點頭,說:「這個我也略懂一些。馬克也好,美元也罷,只不過是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擔保的,在法律規定下所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一旦國家和銀行的信用不在存在,那麼它作為貨幣符號的意義就消失了。這也正是為什麼在經濟危機中,紙馬克也會被德國人拿來燒爐子,因為此時,一張百元馬克的價值還不如一張紙。」

席家棟說:「大總統說得對,紙幣無意義。但黃金不同,天然就是世界貨幣,所以黃金作為價值尺度。能夠保證價值的穩定,而金本位時代,當紙幣和黃金掛鉤之後,紙幣本身就擁有了自己的含金量,因此也保證了匯率的變化波動微小。從1816年英國進入金本位制度開始,法國、德國、俄國等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將本國貨幣與黃金掛鉤。只有美國是個例外,美元實行的是金銀複本位制。也就是說,美元的準備金即包括黃金,也包括白銀。而黃金和白銀之間又維持一個相對固定的比價。美國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其國內經濟規模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貴金屬作為美元的發行保證;另一方面時在美國南方存在著勢力強大的銀礦主利益集團,他們聲稱如果美國放棄白銀作為貨幣準備,那麼銀價的暴跌甚至將對南部的經濟構成毀滅性的打擊。」

李經述說:「你的意思也就是說,現在大多數國家,包括德國,都是實行金本位的?我們中華帝國也是!那為什麼我們中國不用發動戰爭,而德國卻需要戰爭呢?」

「中國現在確實也是實行金本位。德國此時正是使用的馬克可黃金掛鉤的金本位制度。我接下來會解釋為什麼德國需要世界戰爭!」財政總長席家棟點點頭,繼續說:「紙幣和黃金掛鉤後,就導致了國家能髮型的紙幣的數量和黃金的數量掛上了鉤,有多少黃金才能髮型多少紙幣。一旦超過了這個比例,缺少黃金支持的紙幣就會導致貨幣體系的不穩定,而貨幣的貶值則代表著國家信用的喪失和政府的垮台。普法戰爭後,法國給了德國50億法郎,約合14億兩白銀的賠款,這筆巨款在4年中流入了新生的德意志帝國,而穩定的馬克不僅促進了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也讓德國迅速進入金本位時代。而在普法戰爭後20年,這筆『紅利』基本消耗殆盡,此時的德國的經濟發展終於基本接近德國銀行體系擁有的黃金儲量所能支撐的貨幣總量的時候,價格下跌所引發的通貨緊縮如影隨形出現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此時的德意志帝國已經不是一個由小工廠主和保守容克組成的國家了。托拉斯、卡特爾、康采恩這些壟斷劇透佔據了德國的政治舞台。他們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銀來支持更多的馬克鈔票,支持更多的信貸。」

席家棟的話有點專業,現場很多高級將領也不懂了,馮國璋道:「你能不能說得簡單點。」

席家棟也意識到自己講得太專業了,於是試圖用大白話解釋:「簡單點說,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貨幣,而且貨幣的發行量代表著購買力,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財富量的增加,而財富量的增加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可是,德國沒有黃金!而沒有黃金就會導致貨幣數量不能增加,而商品數量的猛烈增長則會導致物價下跌,工資減少。而企業家貸款生產商品價值的本身,是銀行判斷企業生存狀況從而決定是否收回貸款的重要依據。在一個價格下降的通道中,一旦銀行開始停止發放新的貸款,越想收回貸款就越收不回來,然後危機從實體經濟蔓延到金融體系,再通過貿易體系向全世界傳染。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在金本位時代所面對的揮之不去的詛咒——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段祺瑞問道:「既然資本主義社會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為什麼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又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席家棟說:「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金錢意味著配置資源的權力。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將商品的範疇空前擴大,因此掌握了金錢,就意味著掌握了資源;掌握了配置資源的權力,則意味著掌握了滿足自身願望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當金錢成為滿足願望的基本工具時,這種權力對於人們活動的激勵作用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它在不斷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慾望的同時,又不斷的刺激起新的慾望。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是:資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實際上,一個社會,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去配置資源。社會僧多粥少是絕對的,那究竟應該怎樣去配置這些稀缺的資源呢?平均分配肯定不行。這種經濟上的平等,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生產的積極性,結果人人都窮。那麼到底誰應該成為有粥喝的幸運兒呢?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奴隸社會主要靠暴力掠奪;封建社會在暴力的基礎上,強化了等級秩序和血緣關係;而在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資本主義制度則主要靠自由市場來完成,這是相對比較文明的方式了。然後,通過立法來強制保障沒有壟斷,減少強買強賣。就這樣,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中,有限的資源以琳琅滿目的商品形式出現。而獲得這些商品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支付價款的金錢。用法律術語來說,權利的轉移。是以支付對價為條件的。但是很遺憾,這個對價,也就是商品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係所決定。在市場中,自由買賣、價格信號就是供求關係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