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復興之路 第172章 中國海權

分裂日本之後,中國也確定了「聯英抗俄」的外交戰略,李經述在海軍建設方面提出了「中國海權」的戰略,他召集段祺瑞、馮國璋、劉步蟾、鄧世昌、黎元洪等海軍高級將領開會,專題討論中國的海權發展問題。

李經述正色道:「我們中國之所以有今日穩定發展的大環境,全靠原來的北洋水師打造了一支亞洲一流的艦隊,控制了東亞的海權。如果我預料得不錯的話,今後十年,德皇威廉二世會以巨艦大炮來挑戰英國海權,最終會導致英德巨炮戰列艦競賽,到時候兩萬噸的巨炮艦也會出現,海上大戰不可避免,中國海軍不能落後。」

段祺瑞一直在陸軍,對海權不太了解,道:「中國是個內陸國家,自古以來重視陸軍,我們現在也應該大力發展陸軍,現在爭世界海權,我不太理解。」

鄧世昌說:「段總長這話我不同意,中國海洋貿易的興盛,自唐朝就開始了。初唐就設立了專門機構,管理船舶、商人並徵稅。海外諸國,日以通商,船隊從廣州出發,經過南海遠達波斯灣、紅海和東非沿岸,途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指南針的發明,更推動了遠洋航行,不能說中國古代不重視海權,只是當時沒人提出海權的概念,現在總統提出中國海權,乃是中國之幸!」

李經述點點頭,說:「確實,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是很發達的。比如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就描述過十三世紀的泉州,船舶往來如梭,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他驚嘆泉州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泉州港口連接東北亞、東南亞、印度西海岸乃至波斯灣的各個港口,歐洲人甚至將這貿易興盛階段命名為『泉州時代』。明朝鄭和還率領一支兩百多艘船、兩萬多人的龐大船隊下西洋,雲帆蔽日,浩浩蕩蕩地出現在印度洋上。明朝艦隊還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東亞制海權,當時凡航行在東亞地區的船隻,都必須花錢購買明朝的令旗,否則將被攔截,我們現在也不能落後啊。現在制海權對一國力量顯得尤為重要,必須保障。」

說完,李經述望了一眼海軍總長劉步蟾,說:「子香,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海軍現在的家底。」

劉步蟾點點頭,站起來說:「中國海軍現在有一萬五千萬噸的大漢級巨炮艦3艘,另外有3艘一萬二千噸級的巨炮艦年底可以到天津港,萬噸級的戰列艦有4艘,七千噸級別的巡洋艦6艘,五千噸級的穹頂巡洋艦20艘,三千噸級別的戰列艦24艘,也就是說,三千噸級以上的鐵甲戰艦共計60艘戰艦,千噸以及千噸以下級別的軍艦都已經退役,改為漁政船,交給海關部門。另外,有潛艇18艘。海軍目前一共有三萬多人。」

李經述笑了笑,說:「這麼看來,中國的海軍在世界上能擠進前五,德國刻意去造大批軍艦,可以說是傾盡國力造艦,希望可以打造一支足以抗衡英國海軍的艦隊,這必然會失敗。我們維護中國的海權,不要走德國人的老路,造太多軍艦恐怕也不適合現在中國的國情,畢竟我們還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民生。」

海軍中將黎元洪也曾到歐美各國考察,他站起來說:「我同意總統的判斷。打造龐大的艦隊確實太費錢。雖然德國在短期內咬牙造了一批戰艦,後續肯定跟不上的。」

李經述對黎元洪說:「宋卿,你說說看,中國要奪取亞洲的海權,可以採取什麼戰略。中國最好不要跟英國、德國搞造軍艦競賽。現在世界各國海權方面,有何最新動態?」

黎元洪回答說:「現在各國海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提倡造潛艇,一種提倡造巡洋艦。法國海軍主要作戰思想是以造價低廉的魚雷快艇作為核心力量,利用戰列艦火炮普遍射速較慢的弱點,以數量龐大的『魚雷海』淹沒敵艦。美國的海軍戰略學家馬漢教授則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奪取制海權的方法是艦隊決戰和海上封鎖,而要完全奪得制海權,只有通過艦隊決戰。這一觀點除法國外的各國海軍界都頗受推崇。」

李經述點點頭,說:「中國海軍在崛起的過程中,一定要看起來很低調,英德造大軍艦,我們不去搞競賽。但我們中國海軍也要大發展,要有自己的底線。整個亞洲地區,是我們中國的地盤,誰敢侵入中國這個既有勢力範圍的話,中國海軍要毫不猶豫發起戰爭,向世界展示出了我們的利益是誰也不能動的。我們對法國、德國、荷蘭的戰爭,正是出於這樣的意圖。」

劉步蟾說:「大總統的意思,中國維護海權戰略就是堅決保護中國在亞洲固有的利益的信號?」

「是的。」李經述點點頭,說:「一方面,中國要升級軍艦,未來再添置三到五艘萬噸級以上的重炮戰艦。另外,大力發展潛艇部隊,在未來十年,我希望中國潛艇能達到一百艘以上,而且中國潛艇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國的造船業要有質的飛躍,能自己造出兩萬噸級的軍艦,以備不時之需。中國要控制亞洲的海權,這也是出於中國海上國際貿易的需要。」

李經述提出的中國海權戰略很快在國內得到了貫徹,中國在亞洲的地位日益牢固。這時,在國內大政方針上,國會議員們就「農業立國」和「工商立國」之爭,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激烈爭論。當時國會議員的八百羅漢中,有一半是儒家的士坤,有三分之一已經是商人,商人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儒商。

主張「農業立國」代表是北京大學的大儒辜鴻銘教授,他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一生推崇中國文明,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辜鴻銘喜歡他老婆淑姑的小腳,每當無聊時,就讓她脫掉鞋子,然後低下頭,如聞花香,而寫作需要靈感時,他就會將淑姑叫進書房,讓她把小腳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凳子上,時捏時掐,自得其樂,一時文思泉湧,妙筆生輝。他提出: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好比茶杯,一把茶壺可以配幾個茶杯,所以男人納妾天經地義;每個茶杯卻只能配一把茶壺,所以女人應該從一而終!他甚至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後,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辜鴻銘極力主張保持中華文明,還提出「自古以來,農業乃中國立國之本。」

而主張「工商立國」的,乃是農工總長張謇,以及席家為首的「洞庭山幫」,支持者眾多!此時的洞庭山幫,已經在發展成為江浙財團,席家整合了江浙商幫並且一步步帶到全國之頂端,其中以浙江湖州南潯鎮的富商最為有名,這個鎮在太湖南岸,是接軌上海的東大門,水陸交通便捷,因為南潯盛產絲綢,號稱湖絲,質量領先,所以出口也很有競爭力,當地出了很多富豪,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稱。「象」指擁有財產百萬兩白銀以上的富豪,五十萬至百萬兩白銀家產者稱為「牛」,三十萬至五十萬兩白銀家產者稱為「狗」。李經述上台後,盛宣懷的內閣政府大力鼓勵發展工商業,這一時期,南潯「四象八牛」經營領域大為拓展,除土絲業外,他們向繅絲等近代工業、金融業以及鹽業、航運業、房地產等領域廣泛投資。如顧家的顧敬齋在繼續經營顧豐盛絲行同時,1896年盤進了上海乾康絲廠,在20世紀初成為上海最大的絲廠,1902年顧敬齋又參與創辦了上海最早的麵粉廠之一華興麵粉公司。

辜鴻銘和張謇等人在國會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農業立國」和「工商立國」之爭又很重要,全國的報紙都加入了討論,最後容閎不得不請李經述出面,李經述親自進到了國會議事廳,咳嗽一聲,堂中頓時靜寂下來,七百多名到會的議員都等著李經述的發言。

李經述深思熟慮之後,說:「太史公曾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們這些士紳議員,都喜歡做君子,羞於言利,說什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就罷了,不言利、不爭利也無妨,頂多國家窮一點。可眼下什麼世道?泰西列強橫行,貧弱之國淪為富強之國的殖民地,弱肉強食。在這等世道中,咱們能不言利?咱們能不爭利嗎?而這工商之利大於農耕之利是有目共睹的。早在三十年前,家父李鴻章就已意識到,從農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轉型,乃國人救亡的必然路徑,他曾說過,『國人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於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工商業較重於文字。窺東西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容閎議長在美利堅多年,他應該知道,18世紀90年代,美國第一屆政府財政總長漢密爾頓與國務卿傑斐遜就『工商立國』與『農業立國』就爭論過,結果諸位看看今日奉行工商立國之美利堅,哪個國家還敢欺負?恐怕將來,連英吉利都會不如美利堅。」

辜鴻銘並不是省油的燈,他說:「提倡工商立國,怕就怕官府和姦商沆瀣一氣,欺壓百姓,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而官商勾結必然會禍國殃民!眼下的中國,凡是能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