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改變世界 第115章 廢黜光緒(上)

下懿旨讓翁同龢告老還鄉的同時,慈禧就已下定決心要廢除不聽話的光緒皇帝。新君的人選,慈禧還是想要一個兒皇帝,她想立端郡王載漪次子溥儁為新君,溥儁1885年出生,此時不到九歲,立個娃娃當皇帝,慈禧還可以一個人說了算,而且,溥儁的母親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和慈禧也是親戚。

榮祿接到慈禧太后的密旨,趕到頤和園面見慈禧。慈禧跟榮祿透露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哀家的兒子,都長大了,不聽哀家的話,這可怎麼辦?現在恭親王和醇親王都去了,哀家還能活幾年?這朝中能和哀家說得上話的老臣,也就你和李鴻章了。哀家想過幾年耳根清凈的日子,立溥儁為帝,汝看如何?」

榮祿突然聽到慈禧打算另立新君,嚇了一大跳,這意味著慈禧要廢黜光緒皇帝了,他看了一眼慈禧,慈禧的臉色很不好,手裡數著核桃木的佛珠,她說話的語氣,不像是和自己商量,而是早就決定好了。

榮祿額頭直冒冷汗,他知道此時自己必須站隊了,只能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間選一個。榮祿知道,即使帝後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孱懦的光緒皇帝,也絲毫沒有與當政幾十年的太后分庭抗禮的膽略和力量,於是回答道:「臣只知天下有太后,至於誰當皇帝,臣不敢妄言。還有,太后真就打算放棄皇上了嗎?」

「你以為哀家不心痛嗎?畢竟皇上四歲就入宮,在哀家身邊呆了快二十年。哀家是看著他長大,哀家苦心教導了他二十年,如今他卻只相信一個外人,這怎麼能不讓哀家失望?怎麼不叫哀家寒心呀!哀家不會讓他再胡來了。」慈禧說到動情處,語氣哽咽,像是忍不住要抽泣了。

在榮祿印象中,慈禧從來都不曾示弱,他跪下大聲道:「臣知罪,不該提起太后的傷心事,臣一定支持太后的決定,萬死不辭。」

榮祿這一番話,算是表態支持慈禧太后了,慈禧點點頭,道:「你去好生準備吧,不要讓哀家失望。」

榮祿問道:「臣這裡不會有問題。不知道李中堂那裡,太后可告知他?天津可是有大批新軍。」

慈禧說:「另立新君的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哀家還沒跟李鴻章說。但想必他不會有太大意見。」

「臣明白了。」於是,榮祿告退,馬上接管了九門提督的三萬兵馬,還有六萬禁軍,然後宣布京師戒嚴,封鎖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北京城內此時已殺氣騰騰,到處是背著洋槍巡邏的兵勇。榮祿還在天津到通州的鐵路沿線布下三萬重兵,以防直隸有變。

榮祿秘密安排好這一切後,變法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慈禧又給恭親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之後時機差不多了,慈禧太后便開始動手反擊,她命李蓮英帶太監去把光緒皇帝叫到頤和園來訓斥。

那日,京城裡冷風漸起,慈禧太后先把慶親王奕劻以及一幫「帝黨」骨幹大臣請到便政殿,並在自己的座前,設置了執行家法的竹杖。

光緒皇帝那陣日子,正在意氣風發搞改革,幹得最大的事,就是廢科舉,成立了京師大學堂。

沒有了翁同龢,光緒皇帝倚重的是孫家鼐。孫家鼐也是狀元出身的帝師,咸豐九年就中了一甲一名進士,也就是狀元。他在光緒四年被慈禧太后命在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一起授讀光緒皇帝,後累遣內閣學士,提升工部侍郎。維新變法後,他認為要振興中華,必須要注重科學,興辦實業,「國家欲富強、民族要興旺首先要開辦學堂」。

光緒皇帝下詔推行變法,廢科舉,興學堂,便命孫家鼐主辦最重要的京師大學堂,研究歐美國家辦學體制。孫家鼐提出「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在京師大學堂設10門主科、10門附科。

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在景山腳下,馬神廟中,沒有鼓樂齊鳴,沒有紅毯鋪地,也沒有貴賓致辭、「領導」剪綵、代表發言,當時的管學大臣孫家鼐默默地率領中西教習和160名仕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對著萬世師表孔子的靈位頂禮膜拜,就算開學了。

光緒皇帝倚重的另一個維新派重臣是張蔭桓。張蔭桓也是廣東省南海縣人,和康有為是老鄉。但張蔭桓是一個傳奇人物,早年考秀才不第,二十一歲納資買了知縣官銜,入山東巡撫幕府做文書,後來升遷至道員;光緒八年,任安徽按察使;光緒十年,被朝廷授三品卿銜,命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次年,出任特使,奔赴美國、秘魯、西班牙三國,出使時成績顯赫,設領事保護僑民,建立華人中西學堂,教育華人自尊自愛、團結互助,維護華工的合法權益,為屈死的二百多名華工討得14.7萬多墨西哥銀元的賠償,並訂立協議使外國人再也不敢隨意殺害華人。同時,他還對西方社會進行全面考察,回國後,即向朝廷呈獻他出使過程的《三洲日記》。張蔭桓歸國不久,即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進入從一品大員的行列,這在不是科舉出身,又無特別軍功的漢族大臣中是非常罕見的。

張蔭桓長年從事外交,見識超拔,決意變法的光緒帝對張蔭桓非常器重,經常召見他,在變法頭一個月連續7次召見,他幫助光緒皇帝推行了開放言路的維新舉措。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通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實際上肯定了言論自由。保守派大臣彈劾張蔭桓蠱惑聖上,要求將其囚禁,光緒帝不予理睬。

也就是說,光緒皇帝維新變法,真正做成重大影響的事情,就是廢科舉,開言路,朝廷內,則是撤銷了詹事府、通政司等六個衙門,任用維新派楊銳、劉光第等。

至於開辦制度局奪權,或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因為慈禧太后和榮祿等人不同意,也沒能成。

但因為光緒皇帝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又沒有安排出路,去頤和園找慈禧哭訴的大臣夜以繼日,而且光緒皇帝太心急,一下子罷免了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等六名部長級高官,觸犯了慈禧的逆鱗。慈禧起了廢黜光緒之心,讓榮祿安排好一切,就叫來光緒皇帝攤牌。

光緒皇帝那天趕到頤和園,遲到了半個時辰,慈禧黑著臉不說話,光緒皇帝連忙給慈禧太后跪著請安。慈禧太后沒有叫他起來,而是突然開口問光緒皇帝:「皇上知何為天下?」

光緒皇帝一愣,正揣度慈禧太后問這個幹什麼,難道想考考自己對於新政的理解,於是回答道:「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也……」

「大錯!」還沒等光緒皇帝說完,慈禧太后厲聲打斷了光緒皇帝的講話,呵斥光緒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諸臣者,皆哀家多年曆選,汝何敢說不用就不用?康有為之法,能勝祖宗之法?康有為之才,能勝哀家所選之人?汝何至昏聵愚蠢至此!」

光緒皇帝本想爭辯幾句,突然抬頭看到慈禧太后坐前設置的執行家法的竹杖,想起小時候爭辯被痛打的慘狀,心有餘悸,戰慄不已,不知道怎麼回答,小聲回答:「兒臣知錯,兒臣知錯了,親爸爸!」

罵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把犀利的目光投向諸位大臣,厲聲喝道:「汝等還不跪下?皇帝年少無知,汝等也吃了幾十年的白飯嗎?汝等真以為哀家會坐視不管,聽任皇上亡國敗家嗎?皇上乃是哀家所立,他若亡國,汝等拿朝廷俸祿不力諍,哀家養你們這群尸位素餐的人幹嘛?」

群臣戰戰兢兢,抬頭見頤和園內的守衛已經全部換成拿洋槍的兵勇,自然不敢反駁,趕緊跪下請罪,大半帝黨的大臣,知道慈禧或許要大開殺戒了,很多人當場辭職自保,慈禧太后也不含糊,全部恩准。

當天,慈禧狠狠訓斥了光緒皇帝,解除了一些帝黨大臣的職務,並沒有廢除光緒皇帝。不過去了翁同龢,光緒皇帝等於斷了兩條腿,新法寸步難行,這次又失去了大半支持維新變法的大臣,光緒皇帝身邊只剩下工部主事康有為、刑部主事楊深秀、內閣中書楊銳、刑部主事劉光第等人,他那天也感覺大事不妙,誠惶誠恐。

心急之餘,光緒皇帝咬破手指,給內閣中書楊銳下了一道帶血的密詔:「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非換舊臣不足以變法,然今日觀之,太后深不以為然,觸怒太后,今朕位不保,汝楊銳、康有為、楊深秀、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救朕,特諭!」

康有為等幾人接到密詔,看到光緒皇帝說「朕位不保」,十分震驚,看來老太后還沒打算退休,這幾個書生亂了分寸,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康有為想起了袁世凱,一廂情願地說:「事出危急,如今我等須拿血詔,引兵入京勤王,環視域內,只有天津的新兵近在眼前,而且可用,可找袁世凱借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