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改變世界 第64章 特大旱災

送走了來北洋艦隊視察的醇親王和李蓮英等人,李經述的內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極大的憂慮,但他對中國的現實也還是清醒的,知道要改變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和人情社會,任重而道遠。不久後發生的一件非同尋常的大事,更讓李經述深刻認清了晚清中國社會的現實,那大事就是中國很多省份發生了特大旱災。

那一年,天津的天氣極其反常,大半年不見一滴雨,空氣異常乾燥,城裡人一會不喝水,喉嚨就如火燒般難受,皮膚像要爆裂。

早上,李經述洗完臉,左眼皮就跳個不停,心裡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中午,回國探親的袁世凱,帶著他的兄長袁世敦的家書來拜訪。袁世凱面色焦慮,說他的家鄉河南出現了吃的問題!一夥千人的饑民圍攻袁世凱的老家袁寨,不知道寨里的團練能撐多久。袁世凱說,河南當地的地方官員也派兵彈壓暴民了,但饑民人太多,急求支援,希望李經述能夠幫忙。

李經述讓袁世凱別著急,袁世凱也是一個孝順的人,他七歲過繼給叔父袁保慶,少小離家,在江寧也就是南京生活,同治十二年,也即1873年,袁保慶染霍亂病死,十四歲的袁世凱陪嗣母牛氏乘馬車扶靈柩回項城袁寨生活過,他說:「俺一家七十多口人,都困在袁寨,俺雖然在袁寨生活的時間不長,怎麼能不著急呢?」

李經述問道:「袁寨能守多久?」

袁世凱說,袁寨是一座方形石腰寨,堅固厚實的石頭牆繞寨而築,寨牆高十米多,拐角處壘起六座高高的炮樓,互為犄角之勢,儼然一坐小城池,外圍還挖了長長的護城河,每個炮樓上都有土炮旁。當時的河南,經過了長毛十餘年的禍亂,捻賊的殘部活動也反覆無常,所以像袁寨這種自衛式的寨堡相當普及,僅項城一地就有一百多處,都是官紳地主的住所,袁寨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光是饑民,如果沒有火炮,寨內如果糧食充足,守個半年沒問題,但就怕出現意外。

李經述後世出身底層,知道那些饑民也多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便對袁世凱說:「碰到大旱災,農民沒吃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你立刻去給當地官府發電報,千萬別發生流血衝突。我這就去見家父,問問賑災情況。」

李經述送走袁世凱,便去天津的直隸總督署見李鴻章。因為事發突然,沒等管家通報,他就急匆匆跑到李鴻章的書房。管家見李經述面色焦急,便沒有阻攔。

書房的門沒有關,李鴻章穿著灰色長袍,坐在桌前,埋頭翻閱厚厚的一疊災報,看著看著,就流下熱淚。李經述在門外看到李鴻章流眼淚,十分驚詫!此時的李鴻章,年過花甲,什麼大世面沒見過,為何哭呢?就在幾年前,李鴻章的老母去世,李鴻章也沒當自己的面哭過。李經述敲了敲開著的房門,李鴻章抬頭瞅見李經述,用長袍的袖子擦拭了眼角的淚滴,語氣哽咽,道:「你來得正好,為父正準備派人去找你。」

李經述道:「父親剛為何流淚?發生什麼大事了?找我跟這事有關嗎?」

李鴻章道:「去年南方遭遇大暴雨,北方各省乾旱,直隸全省遭蝗災,災情之慘烈,兩百年未見,千萬農夫顆粒無收,老夫全力救災,幾乎耗盡國家糧倉,才穩住災民。原本想今年老天爺會賞百姓一口飯吃,不想旱情和蝗災變本加厲,保定以西,河間以南,旱蝗相乘,災區甚廣,災民春間猶采苜蓿、榆葉、榆皮為食,繼食槐柳葉,經年不見穀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轉徙者,十室而三。現在災情特別嚴重的是山西、河南,全省缺糧,現已無樹皮草根可挖,數萬饑民餓死,很多村莊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聞此災報,深感心痛,不禁流淚!」

李經述聽了李鴻章痛心訴說,面色沉重,他拿出袁世敦的家書,道:「袁世凱剛也來找我,說河南鬧大饑荒,但河南並非直隸地界,自有父母官,我們插手此事合適嗎?」

李鴻章說:「河南巡撫兼東河河道總督李鶴年已將災情上報朝廷。今年不只河南,山西、直隸、山東、陝西都遭遇了大災,災民過千萬,皇上已經下了罪己詔,還命老夫為欽差大臣,坐鎮天津,統籌全國錢糧,救濟災民。河南災情嚴重,人口又眾多,你把手頭的事暫放,代我去實地查探災情。祈願老天爺能讓災民們熬過這個寒冬,不然,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天塌了,饑民必揭竿而起,天下必亂,重蹈長毛之大禍,我們洋務的前程也將毀於一旦!」

李經述道:「人命關天,萬事自當以賑災為急,孩兒這就回去收拾東西。」

李經述去河南之前,跟容雪辭別。當時席慕蘭已經去美國生孩子,容雪也剛有身孕,但她堅持要求跟李經述一起去災區,讓她的《華報》也為賑災出一份力。

李經述說:「你身懷李家的骨肉,行動不便,還是不要去了。讓《華報》派一個記者去就行。」

容雪搖搖頭,說:「我懷身孕還不足一月,不礙事。《華報》可以鼓動各地鄉紳和國外華僑捐款救災。這次我一定要陪著你。我要帶著孩子,跟你一起去看看他即將來到的世界!」

李經述知道容雪的性子很倔強,便沒多說什麼,帶著她一起去了河南。

李經述帶著李鴻章的親筆信,和容雪同乘一輛藍幄青綢馬車去河南。袁世凱親自帶五十馬兵護駕,一行人日夜兼程疾馳,趕往河南省會開封,去見河南巡撫兼東河河道總督李鶴年。

到了河南境內,災情比李經述想像的要嚴重得多,一路千里,成群的蝗蟲,像蒼蠅一樣,密密麻麻,在空中嗡嗡亂叫,目之所見,皆系鵠面鳩形,耳之所聞,無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繞車而過,殘喘呼救,望地而僵,飢黎餓殍載道。

李經述一行人到了開封地界,已是正午,太陽病怏怏地掛在天空,大地都開裂了,像張開的鱷魚嘴巴。道路兩旁的樹木,一片葉子都沒有,樹皮都被災民剝光了!冷風一起,山丘上黃土飛揚,滿目蒼夷。大約五十個面黃肌瘦的災民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攔住了李經述他們的馬車,要求給點吃的。

見其中有的災民手握鋤頭鐮刀等兇器,袁世凱騎在馬上,拔出腰間的毛瑟槍,朝天「砰砰」開了兩槍,厲聲喝道:「你們這些匪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不知禮義廉恥,連官府的馬車都敢攔?」

袁世凱身後的騎兵見狀,也馬上端起火槍,手指緊貼扳機,槍口對著這伙攔路搶劫的災民。

這夥人是一個村的,為首的一位七旬老人,衣衫襤褸,人瘦得像一根竹竿,風一吹就能倒,他聽袁世凱也是河南口音,膽子大了一些,丟掉手中的鐮刀,撲通一聲跪在了袁世凱的馬前,抱住馬腿,哭喪著臉,道:「青天大老爺,俺們也是沒有其他生路了,你就可憐可憐俺們吧,賞俺們一口飯吃。俺兒子和兒媳已經餓死,家裡只剩三歲的孫子,他已經五天沒吃東西,也快餓死了,你們給點吃的,救救他吧,你們的大恩大德,老朽來世作牛作馬必報!」

身後的五十多位村民見老者下跪,也跟著跪在了李經述的馬車前。

李經述的馬車剛突然停了下來,他掀開馬車的帘子,見攔路的並不是土匪,而是老弱病殘的災民,便鬆開緊握住的容雪的手,下了馬車,示意袁世凱和侍衛兵收起槍,然後親自上前扶起跪在地上的老者,問道:「河南上報的『常平倉』,有九十五萬餘石谷,官府難道沒有開倉放糧賑災嗎?」

常平倉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災荒年就開倉濟民,幾千來,歷代統治者都這麼做,清朝也不例外。在去開封的路上,李經述大致向袁世凱了解了一下清廷是怎麼賑災的,按常理,河南官府這時候應該開常平倉放糧了。

老者淚流滿面,搖搖頭哭訴道:「回大人的話,要是有救災糧,俺兒子和兒媳也不至於餓死,他們很孝順,把家裡僅存的一點糧食,留給了俺和孫子!俺們縣裡的災民,前幾日一起到縣衙請願放糧,結果縣官大老爺在前一夜就帶著家眷逃走了,我們打開縣裡的常平倉一看,裡面空空如也,連老鼠都餓死了!」

李經述一聽,心想這王八蛋知縣肯定是一貪官,虛報了常平倉的儲糧,災難臨頭卻開溜了,讓我逮住了非就地正法不可!看來這場大災荒,既是天災,也是人禍,不知道河南巡撫兼東河河道總督李鶴年知不知道這情況,自己這次面臨的救災形勢,肯定更加嚴峻。看到這些面黃肌瘦、老弱病殘的災民,李經述心亂如麻,對袁世凱說:「把我們的乾糧都給他們,我們抓緊時間趕到開封府衙,晚一天,就會多成千上萬的人餓死。」

袁世凱說:「俺們今天急著趕路,都還沒吃東西,糧食都給他們嗎?」

李經述看著這群災民,說:「給容夫人留一點。其餘的男人,和我一起忍一下,我們趕去見李鶴年,到他的府衙吃飯。」

袁世凱便給容雪留了兩白面饅頭,把剩下的兩大袋乾糧都分給了那些災民。容雪了解到現場的情況,也下了馬車,對李經述說自己也不餓,親手把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