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窗好友叫羅貫中

應昌期的故鄉慈城鎮,距寧波市區20公里。慈城乃儒城耳。出過舉人兩千,進士五百十九,如今的中科院院士有5人。科舉時期學而優則仕,舉人進士很多北上做官,老來回歸鄉里,已是帶著北方口音,於是比之相距20公里的寧波市區,慈城人的話就很接近「官話」。

慈城人講「真正」,寧波音是「緊緊」。慈城人講「真策」(政策),寧波音是「警察」。慈城有兩條半里的街弄,就有明代大建築群6處,乾隆以前的大型建築,慈城有30處之多。2.17平方公里的鎮里,有0.48平方公里的古城。至於牌坊、石雕、木雕、碑刻、匾額,簡直隨處皆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孔子畫象石刻碑。王安石的慈溪縣學記石碑。南宋駙馬林棕的石翁仲。文武將官或儒雅或威猛。明弘治年間的冬官牌坊。清順治年間的恩榮牌坊。虞世南、蘇東坡歷代書法大家的幾十塊碑貼。可以作為明代木質台門形象代言人的馮岳彩繪台門。可以作為儒家中和為美髮言人的孔廟建築。

孔廟牆外立有醒目的碑文:「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我走向至聖先師孔子的廟,早已敬畏地下了馬(車)。看到院子里堆放的石塊中,有一石碑乃左宗棠為慈城翰林楊泰亨之父寫的墓志銘。左宗棠與楊泰亨同朝當官,此碑刻於光緒元年。

好像,在慈城,一低頭,一回首,就是明代清代,乃至唐代宋代。從唐開元年間建縣城至今,各種朝代的符號,在這裡交匯,我就有一種時空交叉的感覺,一會兒閱大唐華章,一會兒變成還珠格格,歷代古人發來太過密集的信號,我反而覺得我不是面對歷史,而是走進科幻。

話說唐大中年間,一書生前往當時慈城的德潤書院,路遇一女子,兩人一見鍾情,苦於門第之見,兩人不能成婚便以死拒之。

他們投胎到元代。書生在元代慈城的寶峰書院讀書,又路遇一女子,一見鍾情而且覺得好像很多年前就認識了。又被門第之見阻隔。書生有一同窗好友叫羅貫中,是隨父從山西來浙江的。書院同學中,數羅貫中前衛,他勸那書生與女子雙雙遠走。然書生不敵家族壓迫,終於又成羅密歐與朱麗葉。

他們投胎到清代。執著的書生又投到清代的新慈湖書院。一日,書生步入師古亭,不由發思古之情。於是就見一女子,好似從古代走來,她的身上變幻著唐裝、元代服裝和清朝民女裝。書生痴痴地問女子從何而來,女子說從明州(寧波),那裡現在是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書生說怎麼覺得他今日從慈湖書院走到師古亭就是來會她的,女子說她是專門來這裡接他遠走明州。書生說此地連空氣里都充滿了文化,他焉能離開這儒學重鎮耶?女子說若不能離開,那隻好再一次投胎。於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慈城的中城小學,來了一對金童玉女般的老師。他們投胎總不出慈城,因為這裡太多人傑人才。

譬如慈城的中城小學,有一名學生叫應昌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