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逸夫的名人檔案

港龍航班的乘客快走完的時候,寧波機場大廳遠處出現了一輛輪椅。輪椅後邊是整面牆的大玻璃窗,窗外射進的陽光使坐在輪椅上的人,逆光出場。

暗暗的好像從歷史深處前行。

幽幽的好像默片時代的無聲電影。他是邵逸夫。

邵逸夫默片時代就默默地做起了電影,1925年他大哥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他和幾個兄弟一起在那裡做事。然後是自已打拚,直至創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人稱影視王國。

邵逸夫終於從逆光處出來,好像一個推鏡頭把他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下推到了21世紀的今天。

他一身淺灰西服,一副晶亮的無邊眼鏡。西服上衣口袋裡,插著質地講究疊成三折的白手絹,好像開出一朵純白的百合。晶亮的眼鏡後邊,是更加晶亮的眼睛。他一笑,眼睛這樣地晶晶亮亮,閃爍著積98年之智慧的星光。

天上有一顆邵逸夫星。地上有一個邵逸夫獎。

邵逸夫星是國際永久編號的2899號行星。1990年由國際小行星命名組織批准,為答謝邵逸夫對中國教育科技事業的貢獻。

邵逸夫獎,是國際性年度教育獎,2002年在香港設立。分設天文學、數學以及生命科學和醫學三個獎項。每項獲獎者獲100萬美元。人稱東方的諾貝爾獎。

我第一次看到一位98歲的人,眼睛燦若星星。他的眼神幾乎可以傳遞一切,幾乎毋須再用嘴表述什麼。他坐的輪椅推進機場貴賓室時,他的菲佣上前遞給他一件薄毛衣,他輕聲而飛快地說:Notcoolhere!

是的,這裡不冷。這裡是他熱熱的故土。

來這裡就是來家裡。去年11月他也是說來就來了,一下飛機就想吃豆漿了。兩位寧波朋友就帶他去街邊一家「永和豆漿」,吃油條喝豆漿。其實哪裡都有豆漿,可是就覺得在家裡喝豆漿,和家鄉人在一起喝豆漿,熱乎乎甜滋滋的,好喝。

家鄉人愛他。寧波大學裡的逸夫教學樓、逸夫職教樓、逸夫圖書館,一見邵逸夫就煥發起來,展示他們的成長,傾訴他們對邵逸夫的永遠的牽掛。逸夫圖書館大廳里,有一座劉開渠先生的雕塑作品:邵逸夫。邵逸夫站到雕像旁笑笑地問:像我嗎?

像。像得比邵逸夫還像邵逸夫。

劉開渠大師,用點晴之筆,把邵逸夫的神,點出來了。邵逸夫雕像的眼睛,幽默、聰穎、睿智、年輕,年輕得好像就要飛揚起來。一個有追求、前進目標不斷前移的人,就是一個年輕的人。邵逸夫1986年以來,每年捐資內地教育億元以上。教育部某部門有一張中國地圖,邵逸夫有捐贈的地方就插上一顆紅五星。邵逸夫已經捐資辦學近30億元達四千多個項目,是古今中外捐資助學史上的第一人。紅五星已經插遍地圖,那是邵先生的紅心一片。

就如另一位寧波人趙安中所說:創業、聚財是一種滿足;散財、捐助是一種樂趣。

有人說邵逸夫早就不關心怎麼賺錢,只操心怎麼花錢。他1973年就創立邵氏基金,每年撥款給世界各大慈善機構,英國女王1974年授予他「皇家CBE」 勛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77年又封他KinghtBachelor爵士。美國舊金山市把每年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不管有邵逸夫日,還是有邵逸夫星,也不管是怎樣的高齡,邵逸夫走到祖墳前,默默地跪拜,畢恭畢敬。

寧波人重情重義,才有說不盡的邵逸夫基金。

邵逸夫今年98,常常惦念寧波或是專程飛回掃墓,或者就是回家看看。98歲的人,心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想寧波了,就回寧波了。不願驚動方方面面,只對前來接他的三倆朋友,晶晶亮亮地笑著。

只是笑著,並不說話,也毋需說話。到貴賓室沙發上坐下後,夫人方小姐說起今朝怎麼樣,邵逸夫用地道寧波話說:是jiema(即「今朝」,這裡只好用漢語拼音)。這個「jiema」說的是這樣清晰到透亮,也給我一種晶晶亮亮的感覺。方小姐又說了什麼,邵逸夫又說:是「老儂」(寧波老話,「老婆」的意思,第二個字的發音無法用哪個音準確地標出)。

我想給邵逸夫列個名人檔案。

姓名:邵逸夫

最有魅力的部位:眼睛

風度:翩翩

專利:老寧波話

愛好:捐資

操心的事:怎麼把錢花出去

特點:巨富而不用保鏢,因為沒做過虧心事

希望:合海內外同胞之力量,

實現教育強國之目標。

不能不去的地方:寧波

不能不做的事:把盤子里的蛋糕吃乾淨

後來,5月28日中央台報道27日「東方諾貝爾獎」揭曉,內地有南開大學的陳省身等5位教授獲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