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2章 閣臣

文華殿上面殺氣騰騰,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每一個人心中都知道這事不是很好收場!

所有人都被皇帝弄得有些麻木了!

這麻木的感覺,甚至是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也有一些,他一直在提倡廉政,但真的當所有人都是貪官,滿朝沒有一個人的屁股是乾淨的!

作為平衡,王永光,周延儒入閣,特拜周延儒禮東閣大學士,參機務,時年36歲,溫體仁亦入為相。周延儒遂為首輔。尋加少保,改武英殿。

就這樣,第二次京察大計草草收場,卻為穩定的京畿地區和中央行政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東林黨人不再是一方獨大!周延儒和溫體仁,薛國觀等口號派,加上八千多從九品們,開始慢慢的在大明朝廷中取得權柄。

京察大計雖然草草收場,兩邊的鬥法卻並沒有立刻停止!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面對他的哥哥明熹宗留下的爛攤子,他決心勵精圖治,重振大明國威。他首先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党進行了徹底的大清洗。凡與逆案有關的官員,不論是首犯,還是脅從犯,統統給予嚴懲。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了打擊面過寬、株連太多,以致朝廷人才匱乏的後果,尤其是作為權力基礎的內閣缺員太多,嚴重影響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

崇禎皇帝朱由檢決定增補內閣閣員。詔令會推閣臣。詔令一出,溫體仁便私下裡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深知自己資歷淺薄,聲望不高。如果單憑這一點他是不可能入閣的。不過。溫體仁也有他的優勢。崇禎帝剛剛即位就擢升他為禮部尚書。溫體仁認為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的信號。因此。對這次入閣,他信心很足。但是在會推過程中,溫體仁一再受到冷落,終未能入閣,而江南才子錢謙益則私列第一,溫體仁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不過,溫體仁發現。那就是皇帝非常重視的周延儒也不在被推選的名單上。周延儒為人乖巧。很善於察言觀色,左右逢源。深得皇上寵信。周延儒落選,溫體仁揣測皇上必定要產生懷疑。果然,崇禎帝見名單上沒有周延儒的名字,感到很是不滿。

溫體仁認為這是翻案的大好機會。他和周延儒很快地勾結在一起,將矛頭直接指向錢謙益。他們上書皇上,重新揭出了錢謙益關節受賄案,敦促皇上取消錢謙益閣臣資格。所謂關節受賄案,指的是天啟二年錢謙益主試浙江時,收受童生田千秋的賄賂,以一句俗俚詩「一朝平步上青天」為關節。將他定為省試第一(解元)。這事後來被人告發。錢謙益受到奪俸、削職為民的處分。

錢謙益案暫時平息了。但溫體仁並不是無懈可擊。御史毛九華、任贊化很快揭發出溫體仁犯下的三大罪狀:一、賄賂閹黨崔呈秀,開脫私買商人木材的罪責;二、杭州為魏忠賢建生祠時。溫體仁作詩頌揚魏忠賢;三、娶娼,接受賄賂,侵奪他人田產。

狡猾的溫體仁裝出一副委屈的樣子對皇上說:「這都是他們借錢謙益一案誣陷打擊卑臣。卑臣現在孤立無援,只有乞求辭官罷歸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反而欣賞周延儒和溫體仁的狠辣!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誰能保證不受政敵排擠?遂動用皇權,詔令毛九華,任贊化與溫體仁進行當面對質。錢謙益一案再度掀起風波。在爭辯的過程中,溫體仁一口咬定毛九華、任贊化二人是錢謙益死黨。於是崇禎帝將毛九華、任贊化二人投入監獄。

給事中祖重曄等人先後上疏,提醒崇禎帝,指出溫體仁是在借錢謙益一案,圖謀進入內閣。溫體仁再次堅決請求辭官罷歸。

左都御史曹於汴等官員對溫體仁的栽贓誣陷深為不滿。他們聯名上疏,共同揭露溫體仁的醜惡嘴臉:「臣等親自審理田千秋一案,觀聽者數千人,不是一個人能夠隨意掩飾歪曲的。溫體仁信口雌黃,是對皇上的欺騙、愚弄。」

這是鐵定的事實。溫體仁覺得再深究下去於己不利。於是見風使舵。將矛頭對準曹於汴,攻擊他是在黨護錢謙益。崇禎帝覺得沒有必要再爭論下去。於是草草收了場。

不久,周延儒、溫體仁兩人先後入閣。溫體仁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在這第二次的京察大計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很好的控制了局面,顯示了卓絕的政治才華,但這個國家已經如同朽木,不是單憑政治手腕就能夠力挽狂瀾的!而且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喜歡周延儒,溫體仁和薛國觀之流,只是要藉助這些人削弱東林黨人的影響力,因為這些人一旦離開了皇權,就什麼都不是了,不想東林黨人在天下都有影響力!

周延儒,溫體仁和薛國觀之流,就只能夠圍在皇帝身邊,他們就像是皇帝的指甲!離開了皇帝,他們什麼都不是!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決定去北邊暗中視察之前,再次召見了群臣,詢問錦州和寧遠等地兵變的問題!

周延儒機智敏慧,分析問題透徹。駐守在錦州的士兵嘩變,督師袁崇煥請發軍餉。崇禎皇帝在文華殿召集大臣商議,大臣都請求動用國庫。

周延儒猜測皇帝的心思,獨自進言道:「以往邊關守兵防止外敵入侵,而今要防士兵了。寧遠士兵嘩變,發軍餉,錦州士兵嘩變,再發軍餉,這樣下去,鎮守邊關的部隊都要學樣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問道:「你說怎麼辦?」

周延儒冷靜應對,「情況緊迫,不得不發,但得想個長久之策。」

崇禎皇帝朱由檢聽了,認為周延儒說得有道理。

過了幾天,崇禎皇帝朱由檢又問周延儒,周延儒說:「糧餉以粟為最好,山海關不缺粟,唯缺銀子罷了。士兵為什麼鬧事,其中必有內情,這無非是驕橫的武官煽動鬧事來威脅袁崇煥罷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