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奇蹟!征服翔龍帝國之戰! 第五十三章 紙老虎VS紙老虎(上)

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如今的翔龍帝國軍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杯具!

值此山河崩裂的衰頹末世,理論上維繫著大金王朝的軍事機器,早已衰朽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在紙面上,朝廷現有的兵力依然十分龐大,法定編製內的主要軍事力量分為兩個部分:二十萬八旗軍與六十萬綠營軍,合計八十萬兵馬。基本上可以說是全世界規模數一數二的超巨型常備軍——要知道如今這時候的世界第一強國耐色瑞爾,也才二十萬常備軍隊而已,其餘都是戰時方才組建的民兵和臨時部隊。

然而,這支貌似規模浩大,聲勢壯觀的軍隊,其戰鬥力卻是悲催得令人齒冷。就算不考慮這支軍隊的落後裝備,讓他們去跟石器時代的野蠻人對砍,估計也鐵定要慘敗的。

首先,大金乃是滿洲異族入主中原之後,憑藉武力建立起來的殖民性質王朝。為了保證麾下軍隊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更加重要的忠誠心與可靠性,歷代皇帝不得不對滿洲人實行一種全民皆兵的世襲軍事動員體制,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制度和「鐵杆莊稼」。

在八旗制度之下,所有的滿族人都必須編入軍事部門,世代為兵。簡單點說就是,老子死了兒子當,兒子死了孫子當,一代一代往下傳。一人為兵,子孫後代皆為兵,扎紮實實的世襲職業,最最堅硬的鐵飯碗,號稱是旱澇保收的「鐵杆莊稼」。但同時也釘死了他們的前途,不準滿人從事其他行業。

不僅退伍轉業是犯法的,在未得批准的情況之下,普通滿人甚至不得遠離規定居住的城市,遵循真正的軍事化管理。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最繁華的京城,而剩下的則分駐各省的省會,相當於武裝殖民政策。八旗子弟無論男女老幼,理論上完全依靠朝廷撥發的旗餉為生,選入軍中之後,則再加一份軍餉。

粗看起來,這種全面武裝殖民的體制,保證了軍事力量始終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對王朝的穩固非常有利。但問題是,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一旦僵化,接下來就鐵定會往崩壞的方向發展,八旗制度自然也不例外——由於什麼事情都不必做,生下來就有旗餉可領,八旗子弟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好逸惡勞、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

再加上八旗軍的各級官佐,也漸漸變為世襲,難得出現空缺。底層兵士因此嚴重缺乏上升空間,又被禁止轉而務農經商,只能坐吃糧餉,結果導致八旗子弟變得更加無心上進。一個個完全不再從事生產,也懶得操練武藝,只知道每天提籠子養鳥、聽戲、嫖妓、抽鴉片度日。旗餉不足以維持花銷,就四處賒賬借債度日,甚至當掉軍中的盔甲器械,甚至還要到衙門前面鬧事勒索——既然天下是自己家的,既然無衣食之虞,既然特權在身,有恃無恐,既然閑來無事,又難以上進,何不盡情享樂?

如此一來,八旗子弟就漸漸從驍勇剽悍的騎兵獵手,變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會喝茶遛鳥的浪蕩哥兒,以及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的寄生蟲,戰鬥力基本為零。八旗體制也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最起碼的戰鬥能力。但由於八旗人口滋生,規模膨脹,消耗的銀兩卻是越來越多,到最後光是旗餉一項,每年就要吞噬白銀二千萬兩之多!

當然,也並不是每個八旗子弟都能活得如此滋潤——由於每年消耗旗餉太多,朝廷財政不堪重負,再加上各級官吏的一層層貪污剋扣,結果就導致旗餉越到後來就拖欠得越厲害。上級軍官固然可以奢靡無度,縱情享受,下級旗丁卻降為佃戶幫傭,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不要說什麼戰鬥力了,連花名冊上的人究竟在哪兒,死了沒有,都已經變成了一筆糊塗賬。

※※※

除了這完全不能打仗的二十萬八旗兵丁,以及上百萬坐吃旗餉的八旗子弟之外,構成朝廷軍事力量的另一大支柱,則是六十萬綠營軍。這是在八旗制度趨於崩壞之後,朝廷推出的僱傭兵制度。

由於是以打仗為謀生手段的職業軍人。在一開始的時候,這些綠營軍的戰鬥力還算不錯,但問題是這種搞法實在是太燒錢,讓朝廷越來越吃不消。更要命的是,為了維護「自己人」的特權地位,朝廷必須將軍費優先撥給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的八旗子弟……所以,綠營軍的工資也漸漸發不出來了。

為了在缺乏餉銀的前提下,繼續保障軍隊規模,於是,綠營軍也從按期發餉的僱傭兵變成了不得轉職的世襲兵,更不人性化的是還沒有固定明確的退役制度,真的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有的人都是爺爺輩了,卻被逼著仍然在當兵,其士氣鬥志自然可想而知。

另外,根據越聽話的人就越容易受欺負這一鐵律,軍人的社會地位也特別低下,簡直和奴隸乞丐沒什麼兩樣。所以許多人寧願為有錢的豪門當狗腿子,也不願當兵保衛國家,爭著搶著要做逃兵。

更悲催的是,雖然每年朝廷撥發的軍費高達白銀四千萬到六千萬兩,但其中的一半需要供養八旗子弟(這幫人在編製上都是軍人家庭),剩下的一半也被文官層層剋扣,導致綠營兵經常領不到軍餉。即使在最好的年景,也很難維持糊口。如果運氣不好,碰到國家財政困難,那更是連一丁點兒的工資都沒有了。

因此,要維持自己家庭的生計,光靠軍餉是絕對不行的,士兵們必須另外想辦法。就算是打光棍不養家了,士兵也有可能在軍中餓死——綠營軍的士兵並不是全天呆在軍營,而是公務員一樣的上班下班,除了出征打仗之外,平時軍營里根本不管飯,也不發軍服鞋襪,以此來節省軍費,也把士兵逼得活不下去。

於是,為了避免被活活餓死在軍營之中,那些比較善良老實的士兵,就只能去尋找第二職業搞額外創收,像是替人做幫工、租種幾塊田地、做點小本生意之類。而另一些油滑奸詐的士兵,則利用權力撈點灰色收入,例如敲詐勒索、收賄受賄,或者玩官匪一家之類的把戲。

這樣一來,軍隊都忙著賺錢去了,還哪有時間和心思進行訓練呢?所以,當這些實際維生的第二職業,與正常的上班操演時間發生衝突時,士兵們就只能找些閑人臨時頂替上班操演了——如此折騰的結果,自然是士氣崩潰、兵員退化,就其實質而言,這樣的軍隊其實已經與百姓無異,根本不堪一擊了。

即使是如此不堪一擊的軍隊,缺乏自信的朝廷文官們,還要擔心將領擁兵自重、不服調遣。因此每當發動戰役時,朝廷通常並不是整體抽調一支駐軍,而是以精確到個人的方式,把出兵名額攤派到各府各縣,以削弱將領對軍隊的掌控能力,還要讓文官督師,即外行指揮內行……

因此,軍官和軍官之間,士兵和士兵之間,以及軍官和士兵之間全都是陌生人關係,完全談不上什麼同仇敵愾、協調配合。甚至就連誰歸誰管,誰的級別更高,這樣最基本的權力劃分問題,也往往是一直到開戰都還沒弄清楚。更別提其中大部分兵員都是臨時僱傭的流氓閑漢,連一點兒最起碼的軍事訓練素質都沒有,手裡究竟有沒有兵器同樣很難說——如此臨時組合的部隊,在行軍途中能夠不潰散就算是精銳了。

至於真正的戰績么,有過這樣一句很精闢的評價:聞賊而逃者為下勇,見賊而逃者為中勇,接敵而逃者為上勇……這幫人在實戰中唯一的本事就是搶劫己方鄉村,所以通常是自己人而不是敵人會害怕他們。

幸好,雖然這幫傢伙打不過敵人,但敵人也打不著他們,只要在軍中歷練一段時間,別的東西恐怕學不到,拔腿逃命的本事絕對能鍛煉得遠非凡人可及——還沒進入戰場呢,就已經逃得差不多了。

下級士兵過得如此悲催,上級軍官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尤其是與同級的文官相比,武官職位在和平時期貪污受賄的途徑要狹窄得多,基本上只有吃空餉一項而已——任何一個營頭,紙面上有兵馬一千,實際能湊到一百個人就不錯了。很多士兵已經死了或逃了好些年,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卻仍然被掛在花名冊上領軍餉。一旦遇到閱兵和打仗,這些「幽靈軍團」就只能全體出動滿街拉夫,什麼賣藝的、抬轎的、趕車的、當小販的統統綁入營中。等到點驗發餉結束,軍營又自動恢複無人狀態。

但是在如此一來二去之後,文官們也都學精了,再不肯充當冤大頭——你們這些粗鄙武夫不是一心想著吃空餉嗎?那麼你們就隨便在花名冊上做文章好了,我們索性就不發餉了!一律都在賬面上先欠著!

嗯?這些欠著的軍餉什麼時候會被補齊?朝廷眼下正缺錢吶!想要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實在是沒這個資本,只能等到需要用兵的時候再拉隊伍,所以在短時間之內是絕對沒辦法了。還是等到哪一天咱們心情好手頭寬裕,或者城池被圍需要你們拚命的時候再說吧!

如此一來,六十萬綠營兵就愈發朝著「幽靈軍團」的方向轉化。那些身為大地主的軍官,就把轄下士兵統統變成了自家的僕役、長工和佃農(或者反過來,把自家的僕役、長工和佃農統統登記上軍隊的花名冊)。而另一些家世比較寒磣的軍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