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奇蹟!征服翔龍帝國之戰! 第十三章 茶杯里的迷你戰爭(上)

如今稱雄世界的耐色瑞爾第二帝國,事實上正處於一片可怕的全面混亂之中。

真正效忠和維護著這個帝國的各方勢力,因為DR1992年秋季首席執政官大選的失敗,而被合法地驅逐出了首都,只能在外省建立北軍大本營,不過依然保持著絕對優勢的綜合實力。

而一心顛覆帝國的分裂組織,卻通過合法手段掌握了中央政府——儘管是利用知識之神歐格瑪的倒戈,讓教會組織脅迫身為信徒的各地投票代表,威逼他們在投票時背叛選民,從而自毀政治前途的卑鄙伎倆。

可問題是,國會和大奧術師聯席會議的政黨席位並沒有改變,原執政黨、現在的反對派依舊佔據著絕對優勢的席位數量,甚至還因為財富女神渥金教會的倒戈易幟,而得到了大幅度加強,並且全心全意地跟政府頂牛——在沒有國會的認可之前,政府簽署的一切重大法令均為非法。

於是,破罐子破摔的帝國政府,索性存心胡搞亂來,整天朝各地發布一些被國會駁回的非法命令;而銀月城的北軍大本營也不甘示弱,同樣向全帝國範圍內發號施令;還有不甘寂寞的國會和大奧術師聯席會議,也在完全繞過政府的非法情況之下,時不時地發布各項強制性決議……在這種全面對抗的政治環境之中,最近的這兩年多以來,耐色瑞爾帝國中央政府基本陷入了癱瘓和發瘋的狀態。

結果,散佈於世界各地的耐色瑞爾帝國諸行省、軍團、自治領、使館和海外殖民地,全都被各種完全衝突的非法命令搞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最後只能選擇靠邊站隊,或者索性自行其事。

不過,無論從帝國本土發來的委任狀是何等坑爹,既然已經坐上了佩里提督的位子,那麼新官上任的菲里就有必要檢點一下他的各種遺產,以便於全面接收和整頓。

總的來說,佩里提督為耐色瑞爾帝國在遠東開創的殖民地事業,主要分成以下這樣幾塊。

首先,東瀛列島的根基之地,自然是重中之重,聚集了數萬僑民和絕大多數精銳軍隊。

而開設在翔龍帝國長江口的上海租界,也已經擁有了上萬僑民,兩三千駐軍,被經營得相當不錯。只是為了制衡一家獨大的遠東艦隊,那邊的政務和貿易主要由帝國外交部派遣常駐公使來主導,坐鎮東瀛的提督大人只能依仗軍權,進行一些間接控制……這也是帝國政府對海外殖民地「大小相制」的政治策略。

在世人的一般認知之中,佩里提督孤膽遠征東方之後開創的基業,似乎也就是這麼兩處了。

但是,在某個很容易被人遺忘的旮旯里,其實還有被佩里提督揮軍征服的第三個遠東國度……只是這個可憐的國家,實在是太容易被人遺忘。就連身為新任直屬上司的菲里·泰勒上將,之前也始終沒有想到。一直等到核對轄下兵員的花名冊,清點本年度軍餉發放賬單的時候,他才愕然發現,自己的名下居然還有這麼一小撮被所有人遺忘的悲催部隊,迄今尚未著手接管……

——那就是孤懸於一片汪洋碧海之上的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之所以容易被眾人遺忘,主要是因為這地方實在太破了,基本可以概括為又小又窮。

——按照東瀛傳統的綜合實力計算方法,整個琉球群島的石高只有十二萬石,總人口不超過八萬人,放在東瀛各藩裡面也算是相當下等的:長州藩有三十萬石,會津藩也有二十八萬石……

更要命的是,這個國家的土地相當貧瘠,基本上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礦山,也沒有任何利潤豐厚的特產,連鐵器都要基本依靠進口。在大航海時代初期,琉球島曾經相當重要的遠東中轉貿易港地位,隨著東瀛幕府和翔龍帝國的鎖國政策相繼崩潰,以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大幅度進步,也早已成了昨日黃花。再加上颱風肆虐的緣故,在如今的琉球島上,一年到頭也難得有幾艘西洋商船靠港停泊。

而琉球島上一度頗為繁榮興盛的甘蔗製糖業,如今也已經在市場競爭中被台灣、南洋方面的大種植園徹底擊垮,近海出產的珍珠,又遠不如薩摩藩。雖然附近的漁場收穫還算不錯,但在這個沒有冷藏船的時代,海產捕撈通常賺不到多少錢,若是做成鹹魚運到別國港口販賣的話,加上運費之後只怕還要虧本……

鑒於這種百業凋零、一年不如一年的悲催局面,光靠耕地和捕魚實在是養不活所有的琉球人,因此從很早之前開始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外流。琉球王國在極盛時期曾經達到過十八萬的總人口,如今已經減少到了八萬左右,並且還散布在許多個零零星星的島嶼上,聚居於琉球本島的人口就更少了。

而琉球全國僅有的兩座「大」城市,王都首里和港口那霸,其實也只是萬人規模的鎮子而已。

在追求財富與權勢的西方冒險家眼中,這個可憐的島國既沒有像樣的消費市場,也沒有可供販運的暢銷商品,實在雞肋得不能再雞肋,連看上一眼都是多餘。

※※※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被所有人遺忘的雞肋地方,卻陰差陽錯地聚集著疊床架屋的一大堆政治勢力。

——在決定了趁著祥瑞號出海試航的機會,南下琉球島巡閱轄區之後,菲里命人向三井龍姬和澤娜公使索要琉球島的相關情報資料,然後才草草翻閱了一遍,就被華麗麗地雷翻了。

首先,就是居住在王都首里城,幾百年以來一直統治著琉球王國的尚氏王室。在王室之下,設有一名攝政,一名三司官,總領朝廷政務。由於這個國家執行分封制,因此在朝廷的下面,還有一大堆被稱為「某某按司」的地方領主貴族,分別世襲統治著一片領地。

若是放在大一點的國家,這些按司應該都算是一方諸侯。但攤到琉球這麼一個又小又窮的破島子,再分到每個按司的領地里,只怕是連一千人口都沒有,說他們是鎮長都太誇張,估計只能叫村長了。

其次,大約三百年前,南九州的薩摩藩島津家揮師遠征,成功擊破琉球國。雖然限於各種內外因素,島津家無法將這個國度直接吞併,但還是逼迫琉球國簽署了稱臣納貢的苛刻協議,並且強佔了琉球本島北部的重要堡壘今歸仁城,常駐島津家武士數十人,基本上把這個國家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第三,琉球王國雖然成了島津家的藩屬,可島津家本身也是江戶幕府的藩屬。在德川家全盛時期,閉關鎖國的幕府當局,倒是對這片千里之外的貧瘠土地沒什麼興趣,因此完全任由島津家控制琉球。

但等到大阪財閥當政之後,為了懲戒桀驁不馴並且賴賬不還的島津家,以及找個偏遠的地方來安置失勢的德川家親族譜代,江戶幕府於十幾年之前,在琉球島也設置了一個南島奉行所,丟了幾十個夢想著再次恢複富貴家業的破落旗本過去,任憑他們自生自滅。

於是,為了跟島津藩的駐防武士爭地盤收保護費,這些身陷絕境的幕府旗本們在死傷累累之後,居然也恢複了幾分祖宗的勇武本色,三天兩頭地跟薩摩武士死纏爛打,頻頻爆發流血衝突。

第四,大約三十年前,佩里提督指揮的那支耐色瑞爾遠東艦隊,在炮擊江戶、打開東瀛國門之前的幾個月,就已經強行在半路上的琉球島靠岸登陸,補充淡水和食物,進行決戰之前的最後休整。

面對西洋人的堅船利炮,尚氏王室和薩摩藩駐軍全都根本不敢抵抗,乖乖地將佩里提督奉為上賓。琉球國王還「被自願」簽署了接受耐色瑞爾帝國「保護」的臣服協議,從此給自己又多找了一家主人。

因此,佩里提督在琉球王國留下了幾個人充當聯絡員,後來又演化成了一個估計是全世界最小的迷你租界——整個租界就是從那霸港的碼頭海產市場邊緣,用石灰線切下了一小塊地方,總共只有三座建築物:一座燈塔、一座號稱商會的小雜貨鋪,外加一座兼作教會學校的魔法女神聖殿。

耐色瑞爾帝國遠東艦隊海軍陸戰隊的琉球駐防部隊,平時就住在燈塔下面,常駐兵力為一個小隊,八到十人。而常住和暫住在租界的西方僑民,最多也不過三十人,由當地唯一的牧師兼任外交領事……

第五,早在被薩摩藩征服之前,琉球王國就和中原天朝維持著傳統的宗藩關係。也就是每年或每隔幾年派人進京朝貢一次,上供一些不怎麼值錢的土特產,然後獲得皇帝陛下最起碼數倍於此的慷慨賞賜。

在過去,中原的皇帝通常都不太關心海外事宜,只要在登基和其它慶典的時候,有一堆外國使者來進京朝賀充臉面就夠了,也就是所謂「萬國來朝」的「大國氣象」。

但到了最近這些年,南遷之後的翔龍帝國,不僅版圖喪失近半,藩屬國也幾乎丟了個精光——不是被敵國隔絕了聯繫通道,就是全都跑到圖坎大可汗那邊去獻媚討賞了。

因此,前任的金朝皇帝陛下,為了拴住剩下的最後一個藩屬國,維護天朝上國的最後一份臉面,免得在朝會和典禮的時候,落魄到完全沒有藩屬國使者前來慶賀的悲催程度,居然也模仿西洋慣例,在琉球設置了一座使館,常駐從七品官員一名,士兵三十餘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