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戰鬥在櫻花之國 第二百四十三章 移鎮長崎(上)

DR1994年3月下旬·北九州·長崎港

陽春三月的九州島,正是春光明媚、櫻花飄飛的季節。

而在長崎港郊外的山崗上,自然也盛開著無數嬌艷的緋色櫻花,令人流連忘返。

然而,今年春天盛開在長崎郊外的櫻花,似乎格外充斥著喜慶的氛圍——自從兩個月之前開始,這座城市就從西南邊境的尋常港口,一躍而晉陞為天皇駐蹕的帝京國都!

隨後,大阪財閥和耐色瑞爾帝國遠東殖民當局的兩套政府班子,很快便和熊澤天皇御駕一起相繼遷入。數十艘戰艦和成百艘商船,塞滿了尚未來得及擴建的港口。而一系列經過精心規劃的炮台、燈塔、水庫、軍營和租界洋房,也都已經在長崎郊外選好了地皮,開始了熱火朝天的破土動工。

狹窄曲折的街道之間,依然散落著迎接天皇御駕之時的鞭炮碎屑;而突然湧入的大批新移民和巨額財富,則迅速填補了這座城市在瘟疫和戰亂之中造成的人口損失,讓長崎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複了活力。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京畿地區唯一完好的大阪城,也因此被幾乎搬遷一空。

因此,長崎港的迅速復興與發展,其實只是一種亂世之中的畸形繁榮。

※※※

即便是從整場戰爭的導火索,也就是DR1993年1月的長州藩局部衝突爆發算起,這場內戰也只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若是從八月份的京都兵變算起,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戰爭更是只持續了半年左右而已。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相對而言還算短暫的戰爭,對這個島國社會所造成的破壞與毀滅,卻只能用「史無前例」、「天崩地裂」和「文明末日」來形容!

——根據有關當局在年初的粗略估計,就在這短短的一年之間,全國人口已經從戰前的兩千六百萬至三千萬,急劇減少到了如今的區區九百多萬!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殘餘人口之中的男女比例差距,已經達到了1:2甚至1:3以上,青壯年的勞動力匱乏到了極點,故而被許多劫後餘生的學者們哀嘆為「三千年未有之慘禍」!

——像這樣一年內戰所造成的人口萎縮,只怕是用一百年來繁衍生息,也未必能恢複得了元氣。

事實上,真正在戰場上造成的死傷,從總體上講其實非常有限;而亂兵的屠戮劫掠,直接造成的死傷同樣不算最多;但是仁孝天皇頒發的滅佛令,卻是在短時間內就毀滅了島內的上千萬條性命!

——先是瞬間瓦解了由佛門壟斷的整個醫療系統,導致全國都陷入了艾滋病患者一般的免疫能力缺失狀態;然後又因為戰場上隨意拋棄的腐爛屍體,以及之前的饑荒盛行和荒淫風氣,誘發了一場接一場席捲全島的綜合性大瘟疫!而國內全面崩潰動蕩的混亂社會狀態,又導致了一切的防疫措施都很難被執行……

因此,在黑死病、天花、痢疾、肺結核、流感、傷寒、瘧疾、梅毒等疫病的肆虐蔓延,以及一撥又一撥亂兵賊寇的血腥屠殺之下,戰前最為繁榮發達的京畿、關東兩大平原,基本都淪為了無人區:江戶成了死城,京都成了魔都,大阪如今也成了空城——幕府時期最著名的「天下三都」,一時俱滅!

曾經人煙稠密,村舍相望的東海道,在京都朝廷東征軍的摧殘之下,除了最東端的駿河國勉強還算保持完好,其餘地方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而之後的十幾萬大軍集體遭瘟,又導致了各種疫情的急劇爆發和蔓延,一盤散沙的當地豪強根本無力解決。在問題最嚴重的美濃、尾張地區,名古屋和岐埠這兩座大城市已經完全化作了空城,唯有在最偏遠的鄉間,還有一些零星的倖存者殘留下來……

西國的情況同樣不佳,最西端的長州藩承受戰禍尤其嚴重,二十萬居民十不存一。北部的山陰道由於倒幕浪人的挑撥煽動,陷入了可怕的全面崩潰和無序動亂,能活下來一兩成的人就不錯了。南部的山陽道情況稍好一些,但畢竟也有瘟疫和戰亂爆發,由此直接出現的人口減員,估計至少也在一半以上。

因此,當初步平定亂局之後,中央政府的直轄領地,由於大批藩國和皇莊、寺社的毀滅和崩潰,在名義上似乎瞬間變得空前廣大,論石高已經超過了一千二百萬!可論人口卻是出奇的稀少,滿打滿算也不過兩三百萬而已,並且還是分布在東到常陸國、西到對馬島,橫亘足足兩千多里的範圍內!

就是如此地廣人稀的領土,還被大片大片的無人區和鬼怪肆虐之地,給硬生生地切割得支離破碎,殘餘下來的聚居地,只能零零星星地呈點狀存在,彼此難以聯通……這樣一個龐大的空架子,如何能守得住?而天文數字般的重建費用,也足以把任何政府給活活拖垮。

更別提活動在這片空曠區域之內的無數山賊盜寇,實在是教人剿不勝剿。

所以,早在巨熊軍團攻擊京都、顛覆朝廷之前,大阪財閥們就已經有了遷移核心根據地的打算。

※※※

在這片殘破之地的南北兩端,分別是東北的陸奧、出羽和北陸地區,以及西南的九州島和四國島。

這兩片偏遠的土地,雖然也遭受了瘟疫的席捲侵襲,但基本沒受到太大的戰亂破壞,社會秩序還能維持。即使是在唯一爆發過戰事的南九州,也不過是島津家的領地承受過幾輪炮擊和劫掠而已。

其中,東北各藩轄下土地約有四百萬石,名義上也早已效忠熊澤天皇,按道理應該算是站在新朝廷這一邊的「義藩」,並且在前不久組織了一個鬆散的「奧羽越列藩同盟」,推舉會津藩為盟主,勉強形成了一致對外作戰的雛形,而且在真正聯合起來之後,就能夠迅速湊出數萬兵馬。

因此,無論從大義名分(戰時盟友),還是從實力對比的角度,都不太容易下手逼迫他們搬家騰地方。

更重要的是,東北這片地方,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環境條件,實在是太不理想了。首先是氣候異常寒冷,土地貧瘠,交通極為不便——每年冬天都會大雪封路、浮冰封港,水陸交通一起斷絕;其次又因為交通條件太差,導致了商貿物流非常不發達,很多地方都極為閉塞,民間風俗也極度排外,來自大阪的財閥們在這裡實在是難以紮根立足,更不容易生存和發展。

不過,在西南方的九州島和四國島,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九州島的石高總計兩百九十萬,四國島則由有一百二十萬石,加起來比東北的田產還要多。而西南藩國也是彼此孤立的一盤散沙,又都在這場內戰之中站錯了隊,屬於效忠「仁孝偽朝」的「賊藩」。雖然這幫牆頭草在最後時刻紛紛倒戈反正,但這個政治上的污點,可是怎麼也洗不掉的。

因此,只要不做得太過分,完全可以任憑武力強橫的有關當局捏扁揉圓。

而西南地區的環境條件,也比東北要好得多。首先是氣候溫暖,沒有冬季交通斷絕的危險。雖然土地也不算肥沃,但優良港口眾多,海上航運發達。尤其是最西邊的九州島,自古就與中原、南洋的海外市場聯繫緊密,海上貿易極為繁榮。而財閥們也在這一帶早有根基和代理人,立足和控制起來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仁孝天皇斃命,國家從法理上重歸一統之後不久,大阪方面就以毫無商量餘地的態度表示,大阪近郊殘破,不適合再做國都,而鎌倉也過於偏遠,因此,新朝廷將要遷都到西南地區目前最繁榮的長崎港,並且把整個九州島、四國島和山陽道的部分區域給圈定為直轄領地,不再分封給諸侯統治。

而九州島、四國島與山陽道等地原有的各藩諸侯,則會依據戰時的「罪行」大小,或被廢藩,或被減封,嗯,有的也會被加封,然後一股腦兒轉封出去。基本上就是扔到東海道、關東、京畿、山陰等地的無人區,自費去開荒和剿匪,進行恢複性建設——如今那裡的空地和廢城可真是不要太多!

至於大規模轉封之後還剩下的大片空地,由於人口和資源的限制,眼下也只能用港口據點統治的模式,予以最低程度的鬆散管理。若是深處於內陸的話,就只能先盡量遷走人口,然後便完全不管了。

此外,將統治中心轉移到長崎,也有利於組織海防,抵禦隨時可能爆發的下一次外來入侵——在這場內戰之中,作為幕後黑手的龍巫教,就是從高麗渡過對馬海峽運來了兩千圖坎騎兵和若干殺手刺客,並且在幾次關鍵性會戰之中,都起到了「勝負手」的作用……儘管他們如今早已扛著大包小包的豐盛戰利品,渡過海峽撤退回去,但誰曉得他們會不會食髓知味,過幾年之後又再來一次?

為此,讓天皇和整個中央政府坐鎮長崎,以「天子守國門」的形式就近組織海防,未嘗不是一項良策。

當然,將統治中心放在西南外島,也是存在缺陷的——因為近畿、關東、東海道這些地方,雖然現在殘破不堪,但環境、地理、土壤、水源等基礎條件,還是全國最優越的。

等到幾十年之後,國家再次恢複和發展起來,那些佔據了好地方的外藩,屆時很可能會出現尾大不掉,與中央力量對比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