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戰鬥在櫻花之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各懷心思的「官軍」們(上)

總的來說,這個規模宏大的三路東征計畫,安排得大體上還算合理。

——深處於內陸的東山道土地貧瘠,道路崎嶇,如今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大勢力,就全局而言無關緊要,索性丟給「外國友人」隨意折騰,順便拖住這些傢伙的手腳,免得他們在別處生事。

——把戰鬥力最強悍的兩萬薩摩軍,調離攻打江戶城和橫濱租界的作戰序列,而是去挺進寒冷偏僻的北陸道,貌似有些浪費。但若是繼續挺進東北的陸奧、出羽,就會和舊幕府勢力的最後一支精銳戰略預備隊,擁有六千新式陸軍和近萬民兵的會津藩迎頭撞上。

在朝廷決心沒收德川家所有親藩領地的情況下,會津藩勢必只能背水一戰、殊死抵抗,如果不用強悍的薩摩軍上陣討伐,很可能會吃敗仗。

——至於最為富庶繁華的東海道,原本散布著大量的幕府直轄據點和德川家譜代親藩,貌似不太容易攻打。但是在先前的討伐長州之役和京都大戰之中,幕府的直轄兵力損耗殆盡,根本無力在東海道各處天領布防。而德川家的譜代親藩,又已經大批倒戈投誠,更不能構成威脅。即便是零星剩下的幾個頑固派,也被蜂起的流寇亂民包圍,頂多只能龜縮城堡據守,當道阻截那是想都別想。

在這種敵方已經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朝廷的東征軍基本上無需進行大規模戰鬥,就能一路推進到江戶城下。而在沿途裹挾加盟了大批地方豪族之後,兵力估計還能進一步膨脹,屆時恐怕根本不需要朝廷的統帥怎麼調兵遣將,就會有急於洗白的關東諸侯不顧傷亡犧牲,率領家族郎黨主動攻打江戶城,以此來向朝廷邀功請賞,洗脫罪狀了。

因此,這個天皇御制的三路東征戰略,粗看起來還算比較有可行性,諸位將領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不過,仁孝天皇之所以會如此安排,主要還不是出於軍事作戰上的需要,而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

※※※

在自我評價甚高的仁孝天皇眼中,在舉行完大政奉還的儀式,刨掉了江戶幕府在法理上的存在根基之後,這個政權就已經等於是滅亡了。依舊殘存在大阪和江戶的那些傢伙,不過是幾根冢中枯骨,苟延殘喘而已。估計只待朝廷官軍一到,必然土崩瓦解……所以,一切的軍事問題實際上都不是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於倒幕成功之後。

對於仁孝天皇來說,推翻江戶幕府只是一個開始,恢複朝廷公卿對國家的統治才是最終目標。

為此,就要一切都向古代的平安朝看齊,將這個國家所有的政治、宗教和經濟權利,都盡量地收攏到天皇和公卿貴族們的手中。這才是真正的王政復古,大政奉還。

而要實現這個幾乎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終極目標,主要的障礙有兩個。一個是已經和朝廷公卿爭鬥了上千年得跋扈武士,另一個是新近才冒出來的西洋蠻夷。

——局限於眼界和見識,思維比較保守落後的仁孝天皇陛下,並沒有把實際掌握幕府政權的大阪財閥集團,看做是一股獨立的新生力量,只是將之視為西洋人的走狗而已。

根據仁孝天皇自己的估量,通過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決戰,這兩大障礙的當前代表——搖搖欲墜的江戶幕府和耐色瑞爾帝國殖民勢力,就會被搗毀得差不多了。但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權利鬥爭,只要外敵一去,內部矛盾馬上就會浮出水面。

由於朝廷公卿手中並無可靠的武力,因此此次倒幕戰爭和過去的歷史一樣,依然是由朝廷拉攏一派武士打倒另一派武士,唯一的區別是又多了拉攏一幫洋人打倒另一幫洋人——朝廷的陣營當中,那位坐擁兩萬薩摩精兵的島津怒志藩主,內心中最深的渴望絕對不是什麼王政復古、皇權重振,而是在打倒江戶幕府之後,自己再踢走朝廷開辦起一個島津幕府,以實現武人的最高榮耀。

因此,在仁孝天皇的內心深處,絲毫不懷疑島津怒志會為了顛覆江戶幕府而浴血奮戰,但同樣也絲毫不相信這位藩主在倒幕成功之後,還會一如既往地效忠朝廷,而不是淪為下一個潛在的「朝敵」……

這在歷史上已經有過很多次非常慘痛的教訓了,如果不能預先做好提防布局的話,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讓皇室和公卿白白地空歡喜一場。

而那個主動湊過來以求合作打擊共同敵人的龍巫教,雖然並未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暫時還看不出對朝廷有什麼危害,甚至還幾乎是有求必應,非常殷勤地替朝廷出錢出兵出軍械,解決了許多頗為棘手的難題。若是沒有他們的大力相助,倒幕戰爭也不會進展得如此迅速。

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儘管朝廷眼下和這些海外盟友相處得不錯,並且得益頗多。不過仁孝天皇覺得為了穩妥起見,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最好還是立即翻臉把他們遠遠地打發出去,將這個島國恢複到過往的閉關鎖國狀態,以免養虎為患,導致最後尾大不掉,無法駕馭。

——儘管由於自信心過分膨脹,「選擇性忽略」大法使用過度,導致仁孝天皇似乎具備不定期的間歇性抽風,以致於妄想狂發作的腦殘跡象。但反過來說,也可以理解為間歇性地爆發出一定水準的政治智慧……尤其是在考慮黨同伐異、爭權奪利、布局下黑手陷害「忠良」這類嚴肅問題的時候……

所以,在此次的東征計畫中,仁孝天皇就很巧妙地摻雜進了自己的若干政治打算。

首先,朝廷眼下最重要的支撐武力,以及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坐擁精兵兩萬的薩摩藩主島津怒志殿下,被派遣去北陸、奧羽之地,和舊幕府殘留的最後一支精銳軍團決戰。那裡雖然土地還算肥沃,出產的物資礦產甚多,但需要剷平的會津藩也同樣難啃,正好讓薩摩藩消耗掉一些軍力。

而且,島津家的根基,在這個國家最南端的薩摩和九州諸藩,若是沿著北陸道一路推進,就等於要跑到最北方的偏遠邊境,難以得到後方支援。即便島津怒志能夠將這三四百萬石的廣袤疆土順利收入囊中,消化起來也會非常艱難。由於遠離自己的根據地,風俗迥異,缺乏可用關係,島津家很難迅速穩定局勢、收服人心,更不用說以此為根基來重新開幕府對抗朝廷了——西南方的薩摩老巢還要不要了?

還有一個隱藏的條件,就是眼下已經是秋季,而北陸和奧羽之地的氣候酷寒,入冬之後通常會大雪封山、道路斷絕,非但會讓習慣於溫暖南方的薩摩軍戰鬥力下降,也能從交通條件的角度,徹底斷絕掉島津怒志在舊幕府倒台之後,突然回師閃擊京都篡逆的可能性……

在仁孝天皇看來,只要復興的朝廷熬過了最虛弱的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其次,朝廷陣營中最難搓揉的不穩定因素,那些由龍巫教東拼西湊起來的「海外友軍」,被仁孝天皇打發去了土地貧瘠的東山道,跟崎嶇坎坷的山路和險要窮苦的山寨較勁——這些傢伙雖然戰鬥力貌似非常強悍,但破壞力也很讓朝廷公卿感到撓頭,尤其是那些野蠻彪悍的草原圖坎騎兵,先前從登陸出雲到抵達京都的這一路上,就製造出一道村鎮俱焚、人畜盡滅的大破壞帶……為了避免天下富庶之地都被這些破壞狂蹂躪摧殘,讓朝廷只能接收一片廢墟和白地,還是讓他們去慢慢禍害一些不打緊的破地方吧!

為此,朝廷在公文上很是吹噓了一番東山道諸藩的金礦,好把這些貪婪的蠻子引誘過去——儘管本國的浪人武士,同樣也不是什麼遵紀守法的模範良民,一樣要沿途燒殺搶掠,搞得雞飛狗跳,但破壞性至少會比這些「種族滅絕專家」要稍微弱一些。

最後,走東海道一線的南路大軍,才是仁孝天皇唯一寄予厚望的對象——這一帶多為繁華富庶的村鎮城市,朝廷預訂分封給各位公卿世家的領地,也主要集中在這裡。等到東征軍一路橫掃過去,公卿貴族跟在後面一路接收封地,以樂觀的估計,要不了多久就能紮下根基。然後在消化完這一區域之後,朝廷公卿就能至少在財力和物力上,佔據非常有利的優勢,從而為下一步的削藩打下基礎……

至於趁此空隙,讓倒幕眾將之中,唯一戰功顯赫又毫無家世背景的「奇兵隊」總長緋月宗一郎,在後方的京都組建一支皇家御親兵,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亂世須抓槍杆子的道理,朝廷也並非真的不懂,只是嚴重缺乏最起碼的手段和效率,執行起來經常出問題罷了。

※※※

對於仁孝天皇掩藏在三路東征戰略之下的這一系列小算盤,紫宸殿內在座的諸位武士首領,也不知是看懂了但卻覺得無所謂,還是壓根兒沒想透,或者根本沒時間仔細推敲,總之當堂都是一片歌功頌德的阿諛之聲,沒有誰不識趣地提出什麼明確的質疑或反對。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看到計謀輕易得逞的喜悅之下,仁孝天皇樂呵呵地迴轉到御座上,用筷子挾起幾片泛酸的醬蘿蔔,咀嚼得有滋有味。而為了喜上加喜,早已準備就緒的兩位殿上童,也隨著天皇暗中拋來的眼色,起身出列,在御前當眾宣讀起了一份頗為冗長的封賞詔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