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已知和未知的背叛

八月二十,避劫、災、歲三煞,利在東方,宜動土遷移。

盛京大政殿前,十王亭之間,乾隆時代所定的大清黃龍旗正緩緩降下,隨著總管太監李蓮英一聲「摘帽」的呼喝,面無表情的道光小皇帝摘下佛光朝冠,同一時刻,十王亭間數百宗室王公、文武大臣也雙手自摘紅纓涼帽,露出顆顆拖著豬尾小辮的頭顱。

道光小皇帝身後的珠簾里,已換了一身明時二品夫人打扮,頭戴珠翠慶雲冠,身著金綉雲霞翟鳥紋紅襖、金綉纏枝花紋長裙的茹喜看著小皇帝的背影,心中百感。

終於走到這一刻了,自己的一連串謀劃,在今日將告大成。聖道……李肆……你終究不能奈何於我,我一手抓著百萬滿人,一手抓著百萬漢人,兩腿還夾著你國中人心,看你要怎麼把我趕到北方冰原上去!

李肆這個名字在心中升起,一股不知是什麼味道的熱流也瞬間席捲全身,襲至眼眶時還帶起幾分酸熱。

「我這二十多年,明暗都呼應著你,就算是北方民亂和團結拳之亂,說到底,也都幫了你滌盪北方人心,讓你能在廢墟上重建一個合意的華夏。現在,我只想領著這幫滿人,在遼東安安靜靜過下半輩子,你為什麼非要趕盡殺絕!?我在你心裡,難道就是一隻螞蟻!?」

茹喜暗自恨恨念著,這是她的心聲,早前在紫禁城時,對宗親重臣們明言要卧薪嘗膽,要跟聖道比下一代,那也是她的心聲,有時候她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她想要的是哪一個,她只清楚一件事:她絕不願被李肆漠視……

殿外李蓮英繼續喊道:「易服!」

嘩啦啦一陣雜響,臣子們脫去大清官服,里一層竟是早穿好了的大明官服,人人再套上大明的朝冠,遮住了那豬尾辮,而大政殿前的那根旗杆上,一面火紅旌旗緩緩升起,旌旗正中是金線綉成的大大「明」字。

宗室文武在換裝,紅旗在上升,而道光小皇帝則被一群太監圍住,忙個不停。當大明紅旗升頂時,太監們退開,顯露在眾人眼前的永琪讓眾人兩眼如洗,齊齊呆住。

頭戴六梁金冠,戴犀牛帶,佩四色雲鳳綬,執象牙笏,身著獅子綉大緋袍,這是大明二品武官的朝服,雖然永琪才十歲出頭,滿臉稚氣,可這一身打扮,比剛才的大清皇帝服飾還更威武凜然。

「這、這是……」

「這是大明正二品武散官朝服。」

「前明正二品武散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這該是龍虎將軍服制。」

永琪換裝,滿人宗室文武雖心緒迷亂,卻都不敢開口,可十王亭長道角落裡,一群儒衫文人卻嗡嗡議論不止,這些人個個手中都有紙筆,胸口掛的臨時宮禁牌上各有標註:《中流》、《士林》、《越秀時報》、《正統》、《江南快報》等等,竟都是來自英華的各家媒體。

「萬曆年間,努爾哈赤得大明授龍虎將軍位,封建州衛都督僉事,是其統合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女真之勢的肇始。就是靠著大明的旗號,努爾哈赤才自遼東崛起。」

「那把劍,怕就是當年萬曆皇帝賜給努爾哈赤的龍虎將軍寶劍原品吧?」

眼見滿人搖身一變,成了前明遺臣,報人們也都心生恍惚之感,彷彿時光倒溯,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慈淳太后這般作為,就不怕國人回顧滿人崛起故事,都主張除惡務盡么?」

「大明早已經亡了,二十四年前,十六明王祭天,就亡得不能再亡了。眼前這般作派,不過是擺個梯子,等著咱們英華來拆。」

「唔……大概明白了,既是這般算計,咱們報道此事,是不是助紂為虐呢?」

這些報人常年浸淫國政,置身滿人變裝現場,馬上就搞明白了背後的玄機,接著卻開始忐忑自己的立場是不是正確。

「我們不來,不等於此事就沒有了,報事歸報事,評論歸評論,各不相干。」

「評論中揭露滿人陰謀,不是更好?」

「這叫什麼陰謀呢?滿人已擺正態度,求一條生路,咱們英華有仁人大義,就該接下這梯子嘛。」

接著報人就自己有了爭執,嗡鳴聲透過珠簾傳入耳中,茹喜臉上升起自得的笑容。

這不是陰謀,這是陽謀。

去大清國號,滿人另外找了樁大義,那就是大明遺臣。在滿人看來,這資格是鐵的,當年萬曆皇帝封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授龍虎將軍,御賜寶劍就在永琪腰間掛著呢。

抱上大明遺臣的大義是有風險的,滿人臣屬大明,卻顛覆華夏,奴役神州,如此叛逆不道,現在還重提舊事,會讓英華國人對滿人罪惡的認識更加深一層,激起更多憤恨。

但抱上這樁大義的好處卻大得多,首先,能將滿人繼續擰為一股繩,一個不同於蒙古等族那種落後部盟制的群體,繼續攀住「華夏」這個大義名分的一角,其次,可以讓英華國中溫和派和仁儒派,也就是茹喜所稱的秦檜有了更多彈藥。

滿人降英,聖道和朝堂都不接受,那滿人就降明嘛,反正大明已經沒了。滿人以大明遺臣自居,英華再要絕滿人一族,或者整族遷至北方冰原荒地的打算,就要多上一層道義障礙。大明雖亡,遺臣卻依舊是華夏,怎能對華夏之下的自己人干這種不仁之事呢?

第三點是更現實的政治過渡需要,這也是給聖道和英華朝堂獻上台階,英華若是直接受下滿人請降,溫和處置一族,也要面臨極大的人心障礙和輿論壓力,這也是聖道和英華朝堂不對之前滿清請降國書正面回應的關鍵原因。但現在英華是接納大明遺臣,這事性質就不一樣了。

正如茹喜邀請來的那些英華報人所論,這一步僅僅只是個過渡,借著這一層身份,跟聖道和英華再談下去,雙方立場就不像以前英清或者漢滿那樣尖銳對立。

今日這場去國歸明儀式,還不止是要抱舊明大義,讓茹喜自得的原因,正在於另一樁大義。

「請……母親宣諭……」

從大清道光皇帝轉職為大明龍虎將軍的永琪轉身向珠簾行禮,童音稚稚,聽得茹喜心口又癢又暖。

永琪口中的「母親」,聽在他人耳里,是國之倫常,而非血緣關係。

大清去國,不等於她茹喜這個大清慈淳太后就要去位,放掉權柄了。她必須有專屬於她的名位。

這名位在「大明遺臣」的大義下也能找到,那就是由她繼承當年萬曆皇帝封給努爾哈赤夫人的正二品誥命,再由她「收養」永琪,由永琪繼承努爾哈赤曾有過的大明官爵,而具體的軍政事務,在永琪成年前,由她這位「夫人」攝理。

這樣一來,她茹喜在「大明遺臣」的大義下,依舊是滿人一族的最高決策者。這事並非她原創,舊世華夏的歷史裡,外藩臣屬以這種方式傳承權柄的例子,數不勝數。

儘管就血脈而言,永琪是茹喜孫子輩,可那畢竟是滿清舊事,什麼臟污廉恥,都裹在滿清那層皮里,一併丟掉了吧。

永琪這一聲「母親」,茹喜聽的是另一層含義,也就是字面上的本意,她之所以滿心喜悅,是因為她知道,永琪這聲喚,用的也是本義,是以親生兒子的身份在喚她,因為她已經將這樁隱藏了十年的秘密告訴給了永琪。

她必須揭破這樁秘密,大清去國,她雖以大明正二品命婦之身主掌滿人事,可這名位終究不如昔日的太皇太后牢固。唯一能幫她穩住權柄的,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永琪,讓永琪知道自己跟他的真正關係。母子一心,她的位置才能坐得牢。

當她摟住永琪,告訴他其實就是她的親生兒子時,永琪也反臂抱住了她,哭泣著呼喊母親,一股平生從未體驗過的顫慄震徹了她的全身,這應該就是……幸福。

這一日,茹喜的思緒格外飽滿,也略顯迷亂,她注意到了永琪喚她那聲「母親」時,語調微微顫抖,但她覺得,這是永琪還未從這個大驚喜中冷靜下來的原因。

「我兒,不必慌張,今日這一步,對你來說,雖是退了一小步,可對滿人來說,卻是前進了一大步……」

茹喜諄諄教誨,永琪低頭束手,恭謹聆聽,而他眼中正閃爍不定的光彩,就不是他人所能看到的了。

「好了,哀家……嗯咳……我就說到這裡,我兒,你可宣諭了。」

「是,謹遵母親大人之意。」

「母子」倆一板一眼,照著漢人古禮對答,接著永琪展開一卷文書,童音也開始回蕩在大政殿和十王亭間。

「我滿人一族,系東夷余脈,上溯炎黃,都乃上天所造,上天所養……」

這份名為《遼滿華夏大義事言》的文章,是茹喜和永琪這對「母子」代表滿人所作的宣言。頭一部分強調滿人血脈也出自炎黃,是華夏的一部分,與漢人便有相爭,也不是你死我活,一定要誰滅族之事。

就聽這部分時,英華報人們大多都還抱膊冷笑,覺得茹喜還想靠著這什麼「大義」阻擋英華復仇,未免太一廂情願了。

可接著永琪念到第二部分,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