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向藝術的故鄉(8)--皈依藝術

如果說,卡爾在布魯娜妲家做僕人還只是他從事藝術的實習階段;那麼,他去俄克拉荷瑪劇場的舉動就是他朝著成為獨立的藝術家邁出的第一步了。整個過程給他的感覺既是新鮮的、充滿希望的,又是困惑的、不無諷刺的。正如廣告里說的,誰想當藝術家,誰就可以報名,誰選中了劇院,劇院也就選中了他。這種奇怪的招聘廣告其實是道出了藝術的本質。

伐克拉荷瑪招聘處華麗、浩大的場面給卡爾一種虛浮的愉快印象,可是他卻意外地在此處與早已被他遺忘的老相識重逢了。這幾個典型場面的描寫,使我們感到,一直處在日常生活的重壓之下,連氣都喘不過來的卡爾,此刻是走進記憶深處的海市蜃樓,也就是走進藝術本身了。凡真正經歷過的,都永遠不會忘記,並且會通過某種魔力再現出來。他從同鄉女友手中接過喇叭吹了起來。這是一種奇異的喇叭,製作粗糙,大家用它吹出噪音;但它在人手中又可讓人隨心所欲,愛吹什麼就可以吹出什麼曲子。卡爾自以為是地吹出一首歌,他的歌打亂了整個噪音的合奏。顯然大家的合奏是和諧的,而他是個外來的闖入者,不懂得他們那和諧的合奏的美妙,還以為是噪音。

招聘處對於卡爾的考察也是具有諷刺意味的。首先,他們鄭重其事地要求卡爾呈上證件,緊接著他們又讓卡爾輕而易舉地矇混過關了,似乎他們只是在考驗卡爾的決心。卡爾為達目的表現出來的這種欺騙(包括後來的虛報姓名),正是他出自內心的真誠,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卡爾已經不知不覺地成熟了。卡爾後來與一位上級先生談話時就表現得更為沉著了;他對每一個問題都在心裡反覆斟酌,選擇「最好」的而不是最「真誠」的話來回答。提問的先生睜大著雙眼直盯著他的靈魂,提出那些模稜兩可的、其實是涉及本質的問題。卡爾把這些問題與自己的錄用直接掛上鉤,以為回答得好與壞將決定他命運的轉折。而實際上,他的命運早在他看見廣告,並決定來應聘的一剎那間就已決定了:他選中了劇院,劇院就選中了他。在這個不需身份證的地方,在這個天使與魔鬼們混在一起吹喇叭的地方,他的新生活已經開始。可以預見,更大的災難與貿運在前方等待著他,當然其間也不乏目前這種短暫的和解。

書中最後那不算結尾的結尾充滿了象徵的意義。他們坐在火車上,在遼闊的美國疆土上行駛了兩天兩夜;他們曾穿過一座大山,目睹了幽暗狹窄的、被撕裂的山谷那張開的大口;也曾從山洞裡萬千洶湧的浪花中穿過,浪濤的冷氣使得他們渾身顫抖。這是一列駛向藝術的故鄉——地獄的列車;朝著死亡的旅行將給藝術家帶來無窮無盡的靈感。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家的命運,在作者後來的兩個長篇——《審判》與《城堡》中得到了最為生動、最為純粹的體現,而這部《美國》則是青春的力的初次顯示。

l997年8月29日,英才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