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之卷 第七章 未雨(上)

政和三年四月初八,己丑。

岱山島。

趙瑜漫步在田間地頭。半黃的麥穗幾近腰間,用手掐了掐麥穗,一點漿汁便擠了出來。向東望去一畦畦的麥田一直延伸到遠處的高坡上,微風徐來,麥浪重重。再有十天,這片小麥便能成熟收割了。等到端午過後,翻過地的麥田又可以放水插秧,種上占城晚稻。稻麥輪種,一年二收,只要肥料跟得上,平均每畝田都能打上四石的糧食。這產量,已經不下於蘇、湖、杭、秀等魚米之鄉,上等良田的出產。

去歲入冬以來,雨水比往年偏少,但靠著趙瑜一力主持修建的三個小水庫為主體的灌溉渠道,卻使得島上萬餘畝(注1)的良田免受乾旱之苦。而且去年朝中重行方田法,縣中派來進行丈量田地的官吏卻是趙瑜的人。在趙瑜的掩飾下,官中的田籍簿上,岱山島的田地只有一千五百畝,恰恰是實際數量的十分之一。受此恩惠,原本對趙家已經有些離心的岱山島民又重新聚攏到趙瑜的麾下。畢竟,若沒有趙瑜和衢山在前面擋風擋雨,他們現在十畝田只需交一畝賦的好日子可就過不下去了。

當然,趙瑜也不會平白無故的送人情,島上的田地產出,小麥、稻穀、苜蓿等作物,衢山軍都能以平價收購。不僅如此,島上的漁獲、鹽產也一樣被衢山全數買去。衢山島上現在的戶口已接近兩千戶——這些人大半都是昌國本島的莊戶,當年浪港寨被招安,趙瑜雖然屠殺了一批有威脅的奴工,但原昌國島的地主卻被他好生的放了回去,在『還鄉團』的瘋狂報復下,分了土地的貧農們在昌國島走投無路,只能如趙瑜所願的投了衢山——再加上一千五百名奴工,人口近萬,差不多佔了全縣總人口的四成。除此之外,還有大小牲畜五六百。

這麼多張嘴,光靠衢山島上總計不到五千畝的水田旱田,根本養不活。向外地購買,肯定會受制於人,所以趙瑜的盤算就是把近在咫尺的岱山變成衢山軍的糧食基地,以保證糧產能在自家的控制之下。

幾個老農畢恭畢敬的跟在趙瑜身後,他們都是在當年浪港軍在岱山島上打土豪分田地之後,從島上的八百戶貧民中被挑選出來當村長的。他們的地位來自於浪港軍的支持,分到的田地也是島上最肥美的幾塊,家中子弟都有加入浪港軍中,因此他們對趙家也是最為忠心。

雖然前兩年,他們在趙瑜收縮衢山勢力的一段時間裡,吃了不少苦。但等到衢山軍重新登上岱山後,他們便又過上揚眉吐氣的日子。那些曾在趙櫓死後欺凌過他們的莊戶,現在都成了衢山島上的奴工,家中田土也成了賠禮。只有在衢山軍的刀槍下,他們的地位才會穩固,這一點,受過教訓的村長們心知肚明。

但他們今日如此恭敬,其實還有另外一樁心思。這兩年,良鄉船行的名頭日漸響亮,岱山島民站在岸邊,能看到來來往往的船隻,許多都掛著船行的旗號。原本投了浪港軍的岱山子弟,現在也大半在船行中當水手。每當他們回到岱山的時候,皆是大包小包的帶著從外地購來的禮物。從他們口裡,岱山人都知道了,趙大當家待人寬和,良鄉船行薪水豐厚,秀州杭州的市面有多麼繁華,青樓里的小姐(注2)有多麼可人。

這些傳言,早把島上年輕人的心思都撩撥得痒痒的,就連些老成持重的,也免不了動心,一年三十貫的薪資,食宿全包,春冬換季還發衣物,比起禁軍也絲毫不差,總比日夜在土裡刨食要強上百倍。只是良鄉船行向不對外招人,讓他們欲入無門,總找不到進船行的機會,就算托那些在船行里當水手的自家兄弟提攜一下,也得不到任何回應。

不過,最近有傳言,趙瑜此次來岱山,不僅僅是巡視田地出產,而且還會在島上為良鄉船行招募一批水手。也因此,今日岱山島民才會對他如此恭敬,看著他的目光也始終帶著一絲熱切。

這一切,被趙瑜不動聲色的看在眼裡。現在衢山軍內部業已安定,正是要向外擴張的時候,但衢山島上的兵力來源已經枯竭,強行徵召只會破壞島上經濟,所以離衢山最近的岱山,就成了趙瑜的第一目標。不過,招募人手與其自己求人,不如讓人來求己,也正是趙瑜放出流言的用意所在。

在岱山島上走馬觀花的繞了一圈,中午時分,趙瑜在村中被熱情款待。村中的祠堂內外擺了十幾桌,趙瑜和村長們在內飲宴,他帶來的一隊親兵則在堂外喝酒。只有幾個貼身親隨,坐在堂內下桌,不飲酒,不吃菜,啃著自帶的乾糧,警惕的注視著堂內堂外。

酒過三巡,幾名村長見趙瑜只顧著喝酒談笑,卻絲毫不提他們關心的話題。幾人焦躁起來,互相打了個眼色。一人咳嗽了一下,挑起了話頭,小心翼翼的道:「大當家,小的幾人有事相求,卻不知該不該說……」

『終於忍不住了?』趙瑜一笑,放下酒碗,回道:「諸位父老都是鄉里鄉親,平日也對衢山關照有加。若有什麼事要趙瑜幫忙,直說便是,何必提『求』字!」

得到趙瑜的鼓勵,幾位村長精神一振,忙道:「聽說近日良鄉船行要新招一批人手,不知有無此事?」

趙瑜微一皺眉,冷聲道:「不知諸位父老從何聽來?」

見趙瑜好像有些怒氣,幾人一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結結巴巴地道:「那個……傳言,是傳言!」

「傳言嘛?」趙瑜收起臉上的怒色,搖頭嘆道:「想不到傳得這麼快。不瞞諸位父老,這事卻是真的。現在我良鄉船行生意遍及南北,海內海外也都有往來,人手的確捉襟見肘。算一算,至少缺六百人。」

六百人!幾名村長現在又是一喜,心情隨著趙瑜的話一上一下,追問道:「那可定下要從何處招人?!」

趙瑜舉碗喝了一口,貌似閑暇,隨口道:「杭州、明州的幾個分號都貼出招工告示了,不過要招到那麼多人,怕是要兩三個月功夫。」

村長們一聽,急了,七嘴八舌搶話道:「這岱山島上壯丁多得是,大當家何必去杭州招人?」

趙瑜瞪大眼睛,好像吃了一驚:「岱山?」

眾人道:「正是我們岱山。雖然島上戶口不多,但五六百個精壯漢子還是出得了的。」

趙瑜搖頭,見村長們一臉失望,便笑道:「不瞞諸位,其實趙瑜這次來也是想招些人的。不過不是為船行,而是為義學。」

「義學?」

趙瑜點頭道:「正是義學。自衢山島建起了義學,這兩年也出了不少人才。我想罷,既然是義學,也不能光顧著自家。衢山的孩子都念書了,岱山畢竟也是鄉親,能照顧自然也要照顧。本想這次來從岱山招些聰明肯學的孩子去念書,雖不指望能做個進士,但肚子里有些墨水,日後出外做工行商也方便些,若是學得好,我良鄉船行自己也會留人。」

「那感情好!」「我家小子平常總是追雞攆狗,不上正道,能識幾個字,學點禮法當然最好……」幾個村長又是一陣嘈雜,卻是喜出望外。亂了一陣後,一個村長又問道:「那招工的事呢?」

趙瑜苦笑:「不是我不願。但若是把岱山各家各戶的精壯勞力都招走了,那種田收糧怎麼辦?總不能喝西北風罷?」

村長滿不在乎:「一家四五口人,少了一個沒啥大礙!」

趙瑜道:「但岱山不過才八百戶,六百人還是多了點!」

「……那大當家覺得招多少人合適?」

趙瑜略作沉吟,一口道:「最多三百。」

幾個村長互相對視,點了點頭,「三百就三百!」

「那就三百吧!」趙瑜點頭,他想了想,又道:「不過我想,家中人口再多,突然少了這些壯勞力,怕還是會苦了各自的老小……這樣罷,各位可能也知道,去年起,我良鄉船行便在廣南買牛,轉手賣到兩浙。我現在給各位立下個規矩,只要是家中有人入了我衢山,便可從船行平價購買一頭耕牛。若是無錢,賒賬也行,日後用糧食或薪水沖抵便可。有了牛,我想應該能了彌補那些精壯勞力的空缺。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趙瑜想得這麼周到,村長們如何不願,起身而拜:「多謝大當家看顧!」

趙瑜忙把他們扶起,舉杯團團敬酒,眾人回應,皆大歡喜。

酒宴之後,趙瑜在岱山住了兩天。四月十日,他帶著剛招募到的三百新兵以及四十多個不到十歲的少年轉回衢山。這些少年帶著美好的願望被編入衢山義學,他們是衢山軍未來的基層指揮官,但現在卻只是人質——為了把岱山島徹底綁上衢山戰車的人質——不過這點趙瑜是絕對不會明說的。

一夜的航行,次日清晨,趙瑜的座艦從衢山船坊所在的東港悄然登陸。

注1:宋時畝小,一畝才合580多平米。萬畝田地也還不到六平方公里。

注2:宋時,良家未婚女子通稱為小娘子。而小姐則是賤籍女子的稱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