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青海長雲暗雪山 第755章 翻手為雲覆手雨

各州刺史齊集鄯州的第二天,杜士儀方才正式升堂,接見了隴右節度麾下的這諸位刺史。

大堂上相見的那一刻,杜士儀的目光自然而然便落在了羅群和安思順上。洮州刺史羅群身材矮小,無論行禮還是說話,全都透出了一種高人一等的傲慢。尤其是當他身後的廓州刺史安思順上前行禮拜見的時候,他非但不退到自己的位置讓路,反而還挑釁似的瞪了對方一眼。

杜士儀在經過仔細詳查之後,就已經明白,為什麼別人會說,當初的隴右節度范承佳為何尤其不待見安思順。這位似乎和安祿山沾親帶故的胡將這一年將近四十,當年其人不到三十便以軍功官至洮州刺史,統轄莫門軍五千五百人,到如今雖然改任廓州刺史,可兼的卻是寧塞軍使,須知寧塞軍只有區區五百人,這種巨大的落差足可見安思順這十幾年官越當越差了。此人無論言行舉止,全都透出了一股如同石頭似的硬梆梆感覺,尤其是針刺似的目光,足以讓一般人生出敵意。

至於其他刺史中,但態度就和煦多了。這等一年一度的諸刺史齊聚鄯州,與其說是真正為了商討什麼事,還不如說是一個彰顯隴右節度使權威的形式,話語權彷彿也是以將兵多寡來分的。如蘭州這樣佔地更廣,人口亦不少的大州,刺史的話語權便遠遠不及小小的洮州。當說到此次大唐和吐蕃和議,又依金城公主之請立界碑的時候,蘭州刺史鄭懷章只說了兩句頌聖的話,就被洮州刺史羅群把話頭搶了過去,而前者竟只是張了張嘴,最終選擇了沉默。

「吐蕃人素來狡猾,所謂立界碑只不過做個樣子,日後必來犯邊,與其如此,不如先下手為強,免得日後他們發兵時,我們又遭其害!」

洮州和鄯州之間還隔著一個河州,因此羅群對於杜士儀行事也只是道聽途說,今次廷參時見其不過是一年輕書生,自恃為宿將的他登時對其平添輕視,這會兒說到興起,竟是站起身來提高了嗓門:「再說,之前金城公主還曾經有過東歸之意,足可見吐蕃贊普根本不敬我大唐公主。這贊普不是上書說自己當初年少,不能節制大將嗎?現如今我們攻其無備,然後再指斥是他們先行進襲,只要有屍體,難道還愁朝中有人說三道四?說到底,這是軍功!」

見羅群竟是說得肆無忌憚,杜士儀想到今日布置,索性出言斥道:「羅洮州還請慎言。立界碑乃是金城公主上書,陛下下旨,約為友好。而如今吐蕃使臣尚在長安朝貢未歸,你就大放厥詞說什麼栽贓先攻,也太過狂妄了!」

「杜大帥此言差矣,就是因為左一個謹慎,右一個謹慎,我大唐才每次都失卻先機!」羅群冷笑一聲,環視眾人一眼後,趾高氣昂地說道,「戰陣之上,拼的是實力,可不是講什麼仁義禮智信的地方!」

「夠了!」杜士儀見此人越說越離譜,忍不住一拍扶手喝了一聲,然而,還不等他繼續呵斥,突然便聽得一個若洪鐘一般的聲音。

「仁義禮智信,乃是人立身之本,羅使君身為洮州之主,竟然當眾說什麼戰場上便可不講仁義禮智信,難道是想說進攻時可以背棄和約,戰敗時也可以丟下麾下軍民?吐蕃求和朝貢,陛下已經允准,這是上命,我等身為臣子邊將,豈有當面遵從背後非議的道理!」

見說這話的竟然是安思順,羅群頓時暴跳如雷:「你一介胡奴,敢說什麼仁義禮智信!」

杜士儀看到羅群竟是說著便揮拳沖安思順而去,登時為之一凜。待看見羅群竟然真的是當著自己的面一拳將安思順打了個趔趄,他就更加慍怒了。然而,安思順雖說挨了最初那一下,可隨即彷彿剛剛反應過來似的立刻還擊,兩個堂堂刺史竟然當著他的面打成了一團!眼見這大打出手的一幕讓下頭的其他刺史目瞪口呆,他當機立斷對身旁的張興道:「奇駿,把兩邊人分開。」

而在這句話之後,他還壓低聲音加了一句:「制住羅群!」

說時遲那時快,侍立在他身側的張興聞言一個箭步搶上前去,一把捏住了羅群的手腕。而且,不等其反應過來,他順勢一扭其手肘,順著其左肩一用力,竟是直接把羅群給摁倒在地。倒是安思順在互毆之中一拳落空,發現張興已然制住羅群,立刻退後一步回歸自己的位置,甚至還不動聲色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冠服。面對這發生在一瞬間的一幕,大多數刺史都沒反應過來,反而是整理完衣冠之後的安思順訝異地盯著張興看了一眼,隨即露出了一個淡淡的微笑。

「好身手!」

而羅群直到這一刻方才明白自己的遭遇。他本能地想要翻身坐起,可張興惱其出言不遜,再加上杜士儀都對自己微微頷首,分明默許了他的行動,他便有恃無恐地繼續使力將其摁在地上。這來來回回一角力,四十齣頭的羅群頓時怒聲喝道:「杜大帥這是何意?」

「何意?若羅洮州僅僅是出言不遜,甚至於同僚之間有所不和而後動手,那不過小齟齬小紛爭,我自然不會小題大做。然而,正如安廓州所言,你當眾質疑和議,甚至肆無忌憚挑唆背約動兵,這簡直是置陛下金口玉言於不顧!安廓州好言相勸,讓你不要背後非議陛下決斷,你卻還惱羞成怒動手,我倒要問問,你是何等居心!」

這是要給自己扣帽子?

羅群頓時又驚又怒。可還不等他有所辯解,杜士儀陡然之間提高了聲音,聲色俱厲地斥道:「我上任以來,翻看舊日卷宗,洮州莫門軍三年報請軍功者,竟然多達百人,百人之中又有十餘人乃是你之家奴。當初太原郡公,安西副都護郭大帥曾經報請家奴八人為游擊將軍,彼時為宰輔參奏,如今時隔二十年,卻又有羅洮州重施故技,你是自覺有太原郡公的戰功,還是自覺有他的赫赫威名?」

趕走郭英乂,是杜士儀和李佺合奏;取范承佳而代之,這利用的是李隆基對自己的信任,對范承佳的不滿,以及他和蕭嵩以及韓休兩位宰相的良好關係;至於對郭家進行分化,一面籠絡,一面打壓,看上去彷彿是顏真卿訪得當年郭知運身邊老卒的悲慘遭遇,而後他恰逢其會,但說到底,其實是赤畢早就發現了那些郭家子弟的肆無忌憚,在他微服尋訪的那一天,暗中不露痕迹地挑撥了那些人一把。

而今天此時此刻,杜士儀同樣早就得到了洮州刺史羅群在洮州諸多不法事的證據,羅群竟然當眾發難,甚至想要揮拳擊打安思順,他在微微意外的同時,就決定由暗轉明,乾脆明著動手。因為據郭淮所說,從前范承佳節度隴右的時候,這位洮州刺史也是如此囂張跋扈,大堂上說打就打,說走就走,而那會兒吐蕃和河隴兩鎮之間的摩擦仍是時有發生,范承佳又是謹慎綿軟,不敢得罪這些河隴宿將,因而助長了此人的這種作風。

至於其以家奴軍功奏請官職,則是他上任這幾個月來,張興鮮於仲通杜甫顏真卿泡在案牘文堆裡頭泡了不知多少時間找出來的。

於是今天,當羅群再次表現出跋扈這一面的時候,杜士儀當然絕對不會客氣。他固然比范承佳更年輕,資歷看似更淺,但一任一任的履歷卻不無含金量,若今日還拿不下這個羅群,他在鄯州這數月以來下的功夫就完全白費了!

而被張興死死扭住的羅群,這會兒終於從剛剛的暴怒之中清醒了幾分。諸軍精銳齊聚鄯州湟水城中大校場大比之日,他和幾位刺史一樣,因故未來,只聽說過杜士儀提拔的隴右節度掌書記張興大展神威,讓本來想給其顏色瞧的臨洮軍旅帥大失顏面。可耳聽為虛,一貫自負的他並不十分相信。再加上莫門軍和臨洮軍兵力相差不大,平日別苗頭的時候居多,因此他反而對臨洮軍中那些將校嗤之以鼻。

然而,眼下這會兒他拚命掙扎了好一陣子,卻自始至終不能擺脫鉗制,他不得不強壓怒火,先服一服軟:「杜大帥怎能憑道聽途說便信以為真?我剛剛說的那些話,不過是一時意氣,再加上激憤我隴右節鎮兵馬和吐蕃人生死相搏,死傷不計其數,現如今卻又要講和,並非不敬陛下……」

「若是你只在我面前如此大放厥詞也就罷了,但今日是隴右節度麾下諸刺史齊集鄯州,大堂議事的時候。你不但信口開河,更試圖當眾毆安廓州,這是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至於你報家奴軍功而妄請軍職,隴右節度使府自有相應文書在,我可不曾誣了你!我身為隴右節度,既然察覺此事,又豈能容你恣意放肆!」

事到如今,羅群倘若再不知道今日是被杜士儀抓到了痛腳,倘若再不抗爭,興許就連命都沒了。他幾乎不假思索地扯開嗓門大叫道:「來人,快來……」

這聲音幾乎是在一瞬間戛然而止。只有幾個眼尖的刺史看清了張興在羅群嘴裡塞了一團破布,而後又三下五除二將其雙手關節給卸了,一時竟是無不倒吸一口涼氣。尤其是曾經和杜士儀相識的河州刺史苗晉卿,面對這一幕更暗自頭皮發麻,暗道杜士儀果然是夠狠夠大膽。而下一刻,他便聽到杜士儀再次開了口。

「我聽說,安廓州昔年曾經為洮州刺史,兼莫門軍使,一任四年?」

安思順和羅群不對付已經不是一兩天了。然而,羅群自恃漢人,又為河隴將門出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