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垓下逐鹿定江山 第一章 論戰大會

濰水之戰,韓淮楚以出神入化的戰術一舉吃掉楚軍二十萬,徹底改變了楚漢交鋒的態勢。一直以來楚強漢弱,楚軍追壓著漢軍打的局面已經變成了漢軍強,楚軍弱。項羽在這場天下之爭中完全喪失了優勢和主動的地位,在廣武山與漢王劉邦相持,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饒是如此,楚軍總人數還是有四十來萬,神功蓋世的項羽親自率領的楚軍還是在廣武山施以很大的壓力。至少劉邦不敢越過廣武澗,主動向項羽挑釁。只是深溝壁壘,堅守不戰。

「若是那戰無不勝的韓信從齊國殺將而來,這麼前後一夾擊,那項羽保准玩完。」劉邦此刻每日都在翹首期盼著東徵得手的漢軍西進的消息。

※※※

韓淮楚不是不想西進徹底擊敗項羽,完成統一天下的宿願,而是不能。

戰後的三齊大地,漢軍與齊人的矛盾一觸即發。

為何說三齊?只因當日西楚霸王項羽從亞父范增「分而化之」之計,在戲下將齊地一分為三,即齊、膠東與濟北,意圖把齊國搞亂。後來雖軍事強人田榮統一齊國,這三齊已被世人叫開,就像那「三秦」一般。

齊王田橫並沒有死逃亡在外,齊人人心不死,都盼望著田橫能捲土重來,繼續做他們的大王。到處是暗流涌動,造反之事屢屢不絕。若是率領主力大軍攻打項羽,可以說漢軍今日一走,這裡明日就會變天。

還有那漢軍佔領的齊國,難民遍野,滿目瘡痍,壓根就是一個爛攤子。

齊國曾被楚軍洗劫過一回本就是過的窮家當。漢軍犯境,齊國軍民那是同仇敵愾,採用堅壁清野的辦法,把那田間的禾苗割了個精光,誓不給漢軍一顆糧食。漢軍攻城,那城池守不住,就把城郭屋室一把火燒絕,一點值錢的東東都不留下。這種手段,便是當初齊人對付侵略者楚軍的辦法,如今又拿來對付侵略者漢軍。

現在齊國百姓連飯都吃不上,還指望籌措到錢糧支撐一場對西楚的大戰?

據韓淮楚保守的估計,要征戰西楚也只有等到明年齊國元氣恢複之時。

一個國家的徹底征服,並不只須靠軍事手段,還要採取懷柔政策。為此韓淮楚一手抓建設,一手爭取人心對漢軍的支持。

※※※

先從解決軍民吃飯問題著手。

齊國無糧,只有從趙國調入救急。趙王張耳支援了二十萬斛糧秣。韓淮楚在軍營外開設大棚,每日施粥,供應四方流民。

緊急播下的種子,只能到秋後才有收穫。離秋天還要橫跨半年,憑漢軍糧囤那點糧食,無論如何不能讓幾百萬百姓與十幾萬大軍撐到秋後。幸而南越國送來的早稻稻種已經在漢國大地傳播開來。韓淮楚便從趙境調入大量稻種插播田間,夏季便有收成。

在此期間,也只有節衣縮食,嚴格控制糧食。漢軍與齊國老百姓吃的一樣,每日都是兩餐粥。

就這樣還是不行。也是齊國難民太多,眼看著那糧囤中白花花的大米每日迅速減少,韓淮楚只得另想他法。

那朝鮮國曾經被韓淮楚敲詐來六千口奴隸,大戰之後剩下四千餘名。那朝鮮王箕准對此事是耿耿於懷,只因六千壯丁對他們朝鮮國來說,就像抽了血一般。

這一次漢軍攻滅齊國,算準齊國缺糧,箕准立馬遣駙馬衛滿來臨淄,商量以糧食換回奴隸之事。

「我家大王願用二十萬斛糧食換回那批奴隸,以解決大將軍的難題。」衛滿這麼說道。

月是故鄉圓。那些朝鮮籍戰士雖然在滅齊之戰立下大功,但能回到故土家園都是夢寐以求。對已擁有十餘萬大軍的漢軍來說,走四千餘將士算不得什麼。只是他們已經脫去了奴籍,再要他們為奴甘心伺候朝鮮國那些老爺太太公子小姐卻是絕不情願。

韓淮楚把這顧忌對衛滿一說。衛滿笑道:「這些奴隸個個已被大將軍訓練成驍勇善戰的將士,我王哪裡捨得再讓他們為奴。大將軍但請放心,這次衛某前來,便是要帶他們回國組建一支軍馬戍守邊境,防燕軍進犯。」

好傢夥!這衛滿憑空就得了四千餘在滾滾硝煙中歷練而出的鐵血將士。有這四千餘軍馬,在那朝鮮半島誰還是他敵手?難怪這小子會起篡位之心。

解除了顧忌,韓淮楚心裡這麼想著,就欣然與衛滿簽下文書,同意放朝鮮籍士卒歸國。

不多時,就有海船浩浩蕩蕩而來,運來白花花的大米,順便載走那些歡天喜地的朝鮮籍士兵。一時皆大歡喜。

與那些將士們在一起久了,也有了感情。韓淮楚依依不捨將他們送走,望著那些海船駛出港灣,向著蔚藍的大海深處而去,韓淮楚突發奇想,「齊國守著這麼一大片海岸線,怎不好好利用?換回來白花花的銀子。再用銀子來購買糧食?」

千萬不要以為大海捕魚能換大量的銀子。那個時候海貨並不值錢,連鮑魚都到處都是,也只當尋常的魚賣。內陸的人對海貨並不感冒,不像現在這般搶手。

韓淮楚想的是另一樁事:曬鹽。

鹽可是個好東東。每日不吃鹽,那菜就不能下咽。自古以來,鹽業是最賺錢的買賣。

以往齊國也開了兩個鹽場,但齊國與漢國為敵,普天之下只有西楚國是朋友。但楚國的海岸線也長,根本就不需要齊國的鹽,都是自個生產。齊國鹽場曬出的鹽,只有留給自家使用。

如今形勢變化,齊國已納入大漢版圖,齊國的鹽就可以賣到急需鹽巴的關中,巴蜀,魏國,趙國等地。只要大灶一開,那銀子得來可說是源源不斷。

有人會說,現在普天下到處都在打仗,關中巴蜀等地的糧食都要輸送到前線給那劉邦的大軍,哪還能買到糧?

軍隊的糧食都是老百姓留下口糧之後的剩餘,韓淮楚盯的是他們家中用來過生活的糧缸。一手交銀子,一手交糧食,老百姓絕不會吃虧,總是願意。

韓淮楚考慮成熟,立馬將這主意對軍師蒯通一說,深得蒯通贊同。於是招募灶丁,在海邊建起了十個鹽場,每日晒鹽。

官買賣就是好。韓淮楚的這鹽業貿易線立馬開拓出來。一擔擔白花花的鹽巴變成了黃澄澄的銅錢,又換來一擔擔的大米小麥。軍民們不用再每日吃粥,都能吃飽飯。照這個勢頭,不出一年,齊國就會變成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有了錢,韓淮楚就用來重建家園。遣人往近鄉招集工匠,好言安慰,拿出銀子,使其修築房屋,解決難民的居住問題。那在戰火中毀棄的城郭,又一座座聳立起來。

這個年頭,管你是不是侵略者,只要能讓老百姓吃上飯,就是百姓的恩人。韓淮楚能解決溫飽問題,百姓的日子比田氏為王時還過得好,就是齊國人心目中生生父母。齊人對漢軍的仇視漸漸消弭。

老百姓吃飽飯過上安康的生活,就不肯出來造反。齊地的反叛,自然而然平息。

※※※

自古以來,最反動的不是平頭老百姓,而是那些讀過書的文人。齊國人的輿論導向被他們操縱,唆使齊人造反的也是這幫人。

稷下學士,戰國時期曾經群星璀璨,有過孟子、荀子,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一干大師級的人物。坐而論道,百家爭鳴,齊國遂「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而今稷下學者依然眾多,那名士安期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田氏歷代君王在位之時,對他們都十分禮敬,齊國朝廷上文臣十有八九來自這幫人物,都是地位尊崇待遇優渥。

平定天下靠武將,治理國家靠文臣。現在齊國百廢待興,總不能靠漢軍營中那些只知道打打殺殺的莽夫把齊國搞定。於是韓淮楚曾經派人去請安期生出仕。

哪知安期生並不買帳,給來人寫下一詩帶回。詩云:水土不識新世界,江山還念舊君王。

這句詩說的是那「恥食周粟」的殷商忠臣伯夷叔齊二人,在那商朝滅亡之後,入首陽山採薇最後餓死的典故,也不是安期生所作。原詩是:昔日阻周在咸陽,忠心一點為成湯;三分已去猶啼血,萬死無辭立大綱。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還念舊君王;可憐恥食周朝粟,萬古常存日月光。

那安期生自比伯夷叔齊,寫詩明志,意思是說你韓大將軍要想請動我出來做官,免談。

安期生就是稷下學士的風向標。他來這麼一手,就算那些貪戀榮華富貴的文人也不敢輕舉妄動,以免落個不忠不義的罪名。

文人那邊的事已經夠鬧心的,武將這邊的事也令人心煩。只因舊時齊軍中的將佐,大多出自於聖劍門。

聖劍門如今的掌門是那老頭封皓。封皓收徒過百,那戰死的齊將田既,田吸,華無傷均是他的徒弟。這些弟子又收徒子徒孫,聖劍門在齊國弟子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封皓被齊王田廣奉為太傅,做了田廣的師傅,自然是向著他徒弟。而漢軍滅齊一戰,殺死聖劍門弟子無數,與聖劍門結下重怨。封皓髮下毒誓,門中弟子誰要加入漢軍,就以門規處置,殺無赦!想讓舊時齊將歸降漢軍,比寡婦改嫁都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