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割地求和

只聽賈仁祿道:「三省是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陳群道:「不知仁祿口中的中書省,和魏國的中書省有何區別?」

賈仁祿根本對官制一竅不通,只因他對唐朝的強大很感興趣,上網時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唐朝官制構建。他一直以為三省六部是唐時才有的,聽了陳群這話,大吃一驚,道:「什麼,魏國就有中書省?」

劉備笑道:「你會吃驚,倒也不奇怪,朕剛聽文長提起時,也著實吃了一驚。現在朕總算是明白中書省到底是怎麼回事了。讓朕來告訴你吧。適才朕提到,光武皇帝為了加強君權,架空三公,政事皆決於尚書台。孔明便曾和朕多次提到其中利弊,他言道秦時相權猶重,故呂不韋、趙高能專權弄政,翻雲覆雨,指鹿為馬。先漢逞秦之滅亡,機要之位由丞相而歸三公。光武皇帝中興洛陽,對官制又作了重大改革,機要之位有三公而歸尚書。國家大事由尚書台商議通過後施行。如此一來權利是不集中在某個人或某幾個人手中了,可卻集中在某個部門手中,大同小異,隱患頗多。是以他多次主張廢除尚書台,行祖宗舊制,以皇帝制三公,三公制九卿,九卿制百官,百官制萬民,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朕朝會時就此事和眾臣討論,或言便或言不便,眾說紛芸,莫衷一是,這事因此不了了之。方才朕和文長詳談一番才知道曹操也早就看出了尚書台的弊端,特設秘書令以分尚書台之權,一些重要命令下達並不通過尚書台,直接由秘書令下達。曹丕篡漢之初,採納文長建議改秘書令為中書省,有監、令二人,負責和皇帝決策重大國事,發布重要命令。」

賈仁祿道:「原來是這樣,真沒想到官職制度裡面竟還有這麼多的學問。三省六部制也是臣一時胡亂想出來的,不知管用不管用,臣姑且說之,皇上姑枉聽之,說得不好,皇上就當臣在放……那個啥。」

劉備笑道:「你老是這麼謙虛。你說的有哪次錯過?快說吧。」

賈仁祿搜腸刮肚,總算將自己所知的那一點點有關三省六部制的內容給找了出來,在腦中略加整理,說道:「三省中中書省主要負責決策國事,起草政令。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複審中書政令,通過後交皇上裁定,送交尚書省執行,倘若門下省官員認為中書省官員胡說八道有權將中書省政令駁回。尚書省則主要負責管理政務,各種政務到尚書省後,立即分別門類,交由六部分理。適才所說的六部均隸屬尚書省,顧名思議吏部管官;戶部管錢;兵部掌兵事;禮部管禮儀、祭祀;刑部管律法、刑名、詞頌;工部負責工程建設,乃全國最大的包工頭是也。這六部長官統稱尚書,吏部的叫吏部尚書,戶部的叫戶部尚書,以此類推。尚書省首腦則稱尚書令,總統百官。」

賈仁祿可不知道就這麼短短的幾句話,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歷史上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經歷了自秦漢至隋朝的漫長時光,這中間經過多少血雨腥風,多少興革演變,到了隋朝才形成完備的制度。可惜的是這制度並不沒有得到始終貫徹,唐初對其加以完善,施行不到百餘年,到了安史之亂後,三省六部中各部司職權,被各種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的職司瓜分,這項凝聚無數英才心血的制度,從此趨向名存實亡。

盛唐時三省六部制是不是完美,是不是真能起到加強君權,安定國家的作用,由於真正實行的時間太短,實在看不出來。不過唐初時文治武功如此之盛,米一斗數錢,全國歲決死囚不過二三十人,這樣的太平盛世在古往今來都是不多見的。這和三省六部制的實行到底有多少關係,自是見仁見智,眾說不一。

毆陽修等人所撰的《新唐書》百官志當頭一段話說是這麼說的:「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別,曰省、曰台、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其為法則精而密,其施於事則簡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職有常守,而位有常員也。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蓋其始未嘗不欲立制度、明紀綱為萬世法,而常至於交侵紛亂者,由其時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職業而卒不能復。」這話說的很明白,唐初官制各有統屬,權職明確,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皇帝以此任群材,治百事,終可使法令精而密,政事簡便易行,就好比心使臂,臂使指一般。可好景不常,這制度沒行多久就亂套了,這並不是說這制度本身不好,而是接位的君主不能遵守,他們有的怕大臣擅權,創造出更多五花八門,古里古怪的官職來分散權力,有的為圖省事,合併機構,將政事全部交由私人親信處理,最終導致官職繁冗,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往往要經過許多道程序,拖上良久方能搞定。

其實歷代君主心裡都是很矛盾的,他們既然當上了皇帝,自然想讓自己能大大省事,最好什麼活也不用干,什麼奏章也不用批,整日價遊山玩水,聽曲看戲,泡妞把妹。於是宰相之職應運而生,替他們處理日常國事。可是宰相手握權柄,總統百官,權力太大,歷朝君主自然害怕宰相篡了自己的位子。自秦以來,皇權和相權就一直是中央機構矛盾的焦點。歷代君主都想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讓自己輕鬆省事,又不讓權臣輕易篡了自己的位子。可有一得,必有一失,這種事情本來就難兩全其美。歷代皇帝卻總不死心,契而不舍,不斷改革官制,盼能金誠所致,金石為開。他們一再架空宰相之權好讓自己安心,可事情又不可能沒有人去干,於是架空了一種權力,又來了另一種權力,如此惡性循環,無休無止。中央官制因此經歷了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最後到六部這樣一個十分複雜的演變過程,這其中固有權臣篡位後的亡羊補牢,但大多都是昏庸君主在胡作妄為,終於弄得官制亂七八糟,朝庭烏煙瘴氣。

賈仁祿根本就不是政治家,他說出三省六部制也只是為了儘早脫身,回家泡妞,至於實行下去,結果如何,他就不管了,只要能交差就行。本來他想把西方那一套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噴將出來,不將陳群嚇死,至少也要嚇掉他半條小命。可轉念一想,那一套是以民主為綱的和以君主為綱的封建主義用人制度格格不入,還是不說的妙,否則一個不小心惹得劉備不高興,認為他有什麼非分之想,大逆不道,那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賈仁祿和劉備都是半桶水,可陳群對官爵制度的留心已久,早有心推翻現有官制,創造出一套更加完善、自成體系的制度出來,以為萬世之法,也好名垂青史,讓後人都記住自己,這樣也不枉自己到這世上走一遭。可說話好說,做事難做,要創造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來流傳後世來談何容易。他費盡心神,腦袋都快想炸了,也只是在小處略有成就,說什麼也形不成休系。其實曹操設秘書令分尚書台之權就是他的主意,只可惜這個部門演變到後來已不僅僅是發布重要政令和機密命令了,而是漸漸奪取了尚書台的權利,操縱政務。他本來想用秘書令分尚書台的權,到頭來是卻變成秘書令奪了尚書台的權。雖只一字之差,意思卻大不相同。尚書台是沒權了,可秘書令卻變得尾大不掉。去了一個毒瘤又添了一個毒瘤,等於什麼也沒做。這大大背離他的初衷,其後他建議曹丕將秘書台改成中書省,只不過改一個名字而已,換湯不換藥,掛著羊頭其實還是在賣狗肉。中書權利越來越大,尚書已被壓得抬不起頭來,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又挖空心思的想出了一個門下省,籍此監察中書省舉動,等若築一道堤防,使其不至於泛濫成災。這個想法才剛剛成型,正要向曹丕進言,怎奈漢軍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攻下鄴城。他微服出逃,卻因長得肥肥白白,細皮嫩肉,怎麼看也不像尋常百姓,讓守城兵士一眼就認了出來,將其擒獲,這滿腔肺腑之言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再對曹丕說了。門下省的構建只是在他心裡裝著,對誰也沒說,可偏偏從賈仁祿嘴裡說了出來,而且權責規定也比自己想竟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驚當真非同小可。他不知道賈仁祿在盜用後人甚至是自己的成果,還道是他也早就留心官制改革,心中所想竟和自己不謀而合,萬里他鄉遇故知之感油然而生,拍手叫道:「妙,妙,妙,仁祿所想當真是妙之極矣!皇上,說句心裡話,臣也早就有心設立門下省以監察中書舉動,這個建議還沒來得及向魏主提及,臣便成了階下之囚。剛才臣正打算向皇上提起此事,不料仁祿卻先說了出來。而且仁祿心中所想更勝微臣十倍,看來仁祿並不像他說的那樣一味胡鬧,而是早就留心政務久矣,否則怎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想出如此制度來?雖然說這個制度還只是初步框架,粗糙的很,但臣相信,只要用心完善,它一定會成為妙絕天下的制度,足可為萬世之法!」

劉備尋思自秦至漢,不管是丞相主政,還是三公分權,甚至是尚書台打理政務,都沒有將政令決策和政令施行分開。決策者想要干預政令施行,那是再容易不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