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遼東 第120章 殺公孫

卻說劉虞偷襲祖昭後軍不成,逃跑途中被公孫瓚所殺的消息早就傳到了袁紹的耳中。袁紹得知這一消息後,不禁拍案而起,大罵劉虞就是廢物一個,完全不足以和他謀士。田豐心中也是沮喪不已,本來他已經告誡劉虞,不要貪功貿進,只有奪得遼東就選擇堅守就行,想不到那傢伙居然想要偷襲涿郡,被人前後夾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公孫瓚殺了劉虞的消息祖昭也得知,對此他也是有些惋惜,劉虞怎麼說都是一個好官,若不是處在不同陣營中,倒是真值得結交這個人的,現在被公孫瓚殺了,是在是值得嘆息。他知道公孫瓚一定也會圖謀遼東,所以命陳有志等將領主動出擊攻打公孫瓚,現在他的大軍和袁紹在前線對戰,袁紹定然不會撤軍,這正是消滅公孫瓚的一個好時機,若是讓他們聯手了,那麼到時候曹操再摻合進來,祖昭覺得自己的兵力雖然雄厚,可是也不足以和他們三路大軍抗衡,而且曹操現在手中有天子,其他諸侯自然也是會聽從曹操的話,現在乘著曹操沒有出兵,袁紹被圍之際,正是除掉公孫瓚的大好時機。

陳有志得了祖昭的命令之後,盡起西川之兵,同時聯合幽州的五萬軍隊,共十七萬軍隊對公孫瓚發動了追擊。起初公孫瓚因為兒子被殺,心中很是憤怒,以此鼓舞軍心,讓他們奮力和陳有志帶領的軍隊一決雌雄,可是他智謀終究不及陳有志,先是被誘入埋伏圈中被火燒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後來又是低估了陳有志的精銳力量,兩軍發生正面衝突,結果被蘇德帶著軍隊偷襲了他們的後軍糧草,從而導致他們潰敗,一直逃會自己的最後方基地。

敗走之後,隨著陳有志的追擊,他本來有好幾次能共反攻的機會,而是由於他的害怕和保守情節,不敢觸及,以前的猛虎氣勢已經不再,看著公孫瓚如此沒有了鬥志,手下將士對其也很是失望,逐漸離去,多有投靠成有志大軍者。

看著自己的部將越來越多的逃離,公孫瓚心中更是害怕,成天成夜的命令民眾和士兵修築很是高大的堡壘,勢必藉助這些堡壘和陳有志大軍抵抗。可是隨著陳有志大軍的不斷推進,公孫瓚的堡壘被一點點的推掉。

最終,公孫瓚躲在一個由鐵塊組建成的高大堡壘中,將自己鎖在裡面,又防止自己的部下被人買通要殺自己,每天他都只是讓十歲一下的孩童帶著食物進來,而且必須是讓孩童先試吃,等半個時辰過後孩童沒有事情了,他才敢吃。見到公孫瓚這樣,將士們知道他已經徹底的沒救了,離棄者更是十有八九,本來原先公孫瓚還有十多萬軍隊的,可是現在,除了一些追隨自己多年的親信部隊還不忍離去之外,幾乎都走完了,現在他身邊不剩下兩萬的軍隊。

成有志得到這個軍中消息之後,立刻就帶著精銳部隊發動總攻,最終將所有的堡壘攻下,之由公孫瓚所在的那個堡壘是實在是堅固,裡面的一個士兵足以抵得上外面的十個,所以成有志開始攻擊的時候,損失了一些士兵,之後他就沒有再選擇強攻,而是令人將堡壘包圍了起來,同時命人從四面八方開挖地道,想要直接讓那堡壘落入地下。

士兵們就在公孫瓚能見的地方開挖隧道,同時也大肆的在他面前運送泥土,完全就是讓他之後,就算他躲在堡壘裡面有了好幾年的存糧,最終也一定將他的堡壘給挖塌了,讓他死在裡面,出來投降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孫瓚見了,心灰意冷,知道自己死期到了,於是招來家小進了自己所在的那個堡壘之中,提劍將他們全部殺了,最後自己個自刎身亡。知道公孫瓚死後,他的親信部隊盡皆投降,歸順成有志。

陳有志命人炸開那個堡壘,進了公孫瓚所在的屋子,見到裡面到處都是屍體,都是他的家小,其中一個,穿著一身盔甲,頭上兜鍪也不曾退下。有士兵告訴陳有志,自從公孫瓚躲進這裡之後,一直都是盔甲不離身,吃放睡覺都是一樣,而且就是吃飯的時候手中都是拿著劍的,也不敢低頭吃飯,每吃一口,都要警惕的看看四周然後確認安全後才吃第二口。

曾經有孩童給他送飯的時候,就因為湯裡面有一把鐵勺,公孫瓚懷疑那是要刺殺他的武器,直接就一劍將那孩子殺死了。這些事情後來被祖昭知道了,也是嘆息不已,曾經那麼勇猛的一個人,帶著五十個人將一隊近千人的北方蠻族殺的丟盔棄甲的一個猛將,最終卻落得這個一個疑心病比曹操還重的下場,不禁不讓人嘆息。

陳有志當初聽聞了公孫瓚的事情之後,也是哀嘆不已,完全就沒有想到他會如此,想剛剛和他交手的時候,讓陳有志都很是小心翼翼,絲毫不敢大意,後來卻發現他原來是一個這麼敗不起的人,一戰敗了,就沒有什麼勇氣再戰了。

想想之前的公孫瓚,對於保護大漢疆土還是有不少的功勞的,所以陳有志也命人將公孫瓚和家人厚葬,至於他的那些非直系的親戚,陳有志也很是友善的對待他們,還讓他們在那裡做了些官職,共同管理那個地方。

誅滅了公孫瓚之後,祖昭的大後方完全沒有了威脅,這為以後他爭雄天下和曹操和江東集團一決雌雄打下了厚實的基礎,這點上陳有志等人算是功不可沒的。

且說在陳有志和公孫瓚交手的期間,祖昭和袁紹大軍也是時有衝突,不過兩軍都是成對峙之勢,誰也沒有主動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因為誰都知道,一旦失敗了,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看到祖昭遲遲沒有發動總攻,而袁紹大軍也難以一時間發動反攻,田豐又想袁紹建議,現在他們對峙的地方,是辛氏郡望,可以讓辛家出面攻打祖昭,這樣就能消耗祖昭的軍力,到時候可配合著辛家將祖昭一舉滅了。

袁紹聽從田豐的話,立刻就命沮授去隴西狄道說服名門望族辛家出兵。且說這辛氏,在高祖反秦的時候給高祖大軍提供了跟多的幫助,那時候辛家就是很強大的一個家族,有十幾萬的家族軍隊,可謂是獨霸一方,形成國中之國之勢。後來高祖奪得天下,感於辛家的功勞,他親自下詔隴西為辛家郡望,任何人若是敢進犯辛家,那就是要反國,朝廷必須派出軍隊幫助剿滅。

且說沮授聽了袁紹的命令,到了狄道求見辛家郡守辛常道。此人之前在朝中為官,官至尚書令,可是後來永遠靈帝的昏庸,所以辭官回到了隴西。靈帝又下詔辛常道為隴西的郡守,統管這裡的一切。

辛常道聽到袁紹派人前來,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他也敬畏幾分,忙讓人接著進來,對沮授也是以禮相待。席間,沮授說道:「辛氏為隴西名望之族,高祖時期就有皇規,任何人膽敢進犯隴西,那麼就是和朝廷為敵,如今我能來到這裡的見郡守大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辛常道說道:「沮先生能來,也是我們辛家的榮幸。辛氏得高祖恩德,倍感於心。沮先生乃是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麾下的知名謀士,不知道此次前來,所謂何事。」

沮授道:「我主和祖昭在隴西形成對峙之勢,我想大人已經知道了吧。」

辛常道點點頭,說道:「我自然知道。袁本初是朝中重臣,可是我聽說這祖昭也不是什麼小角色,他師承盧植,頗有學識,將遼東治理得井井有條,本來幽州是一個貧窮的地方,可是在他的治理的遼東郡和遼西郡,可是商賈來往不絕,其繁榮程度不亞於京都洛陽啊。」

沮授卻搖頭哈哈一笑,說道:「恕我冒犯了,大人只知道其一,卻不知其二啊。」

「哦?此話怎麼講啊?」辛常道倒是也不生氣,而是想聽聽沮授是怎麼說。他沒有見過祖昭,對於祖昭的事情只是聽人說起,所以此刻倒是真想聽聽身為敵對勢力的沮授會是如何的說。

沮授說道:「祖昭那人,治理地方確實有一套,不過這都是建立在毀滅地方權貴的。大人難道不聽聞他先是滅了遼東名門公孫度,後又用玄菟郡太守的女兒相威脅,讓公孫王或家族也被他壓制,後來更是逼走幽州牧劉虞,此人狼子野心,窮兵竇武,想在他想要打敗我家主公,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敗了,他接下來會如何?」

辛常道眉頭一聳,已經揣測到了沮授的話中之意,問道:「先生不防之言。」

沮授笑道:「其實我不說,大人也已經知道了。按照祖昭小兒的習慣,他每佔領一個地方,必然是打壓當地貴族名門,然後利用百姓的仇富仇權心理共同聲討地方權貴,最終消滅了地方名門權貴,卻贏得了百姓的心,他於是就會繼續侵佔其他地方,直到將大漢疆土全部佔領了。說白了,他就是要一步步的消滅朝中的地方力量,然後奪取政權。之前十常侍、董卓和現在的曹操,雖然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他們都不敢謀朝成為,天下始終是大漢的,可是這個祖昭,他要是得了天子,那麼必定就謀朝了,現在他出兵隴西,我大膽的猜想一下,若是我家主公退兵了,他的目標應該是你們辛家。」

辛常道早就怒不可歇了,拍案而起,說道:「無知小兒,也敢妄圖天下,真是反了。我辛家得高祖隆恩,豈能讓他如此胡來。先生回去告訴袁本初,我辛家不會袖手旁觀,我會立刻整頓軍馬攻擊祖昭。真是豈有此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