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幽州 第87章 信到薊縣

幽州州治薊縣,縱然州境之內頻有事故發生,然則此間卻仿若世外桃源一般。隨著年關迫近,城內城外皆蒙上一股喜慶之色。即便是大雪連連,鋪天蓋地,給人們的臆想也全然不像右北平郡那般蕭殺,反而徒增了幾分瑞雪兆豐年的快意。

車騎將軍張溫如今便將行轅設置在薊縣城內,自奉命於幽州徵兵以來,到今日已有兩個月之久,然則徵兵事宜尚有種種阻擾。一則幽州邊境地區原本就人丁稀少;二則恰逢春節將至,許多民丁對朝廷徵兵極其不願,甚至連負責徵兵的一應屬官,也都紛紛表示希望將徵兵之事延期至開年;三則此次徵兵是遠赴雍涼之地作戰,背井離鄉,故而出現許多民丁逃役。

除此之外,徵兵工作尚在半途,幽州境內又接連出事。

右北平郡太守遭遇不幸,已然驚動廟堂,順理成章也便落責於張溫監督查辦。一邊是雍涼之地亂不堪言,一邊是幽州本地又起事端,到底是讓他這個車騎將軍頗有為難。縱然眼下徵兵已小有成果,但這些民丁不僅還未正式投入訓練,甚至連上面批下來的軍備物資都不齊全,空有兩三、千餘人口,卻根本不能發動。

同與車騎將軍張溫募兵的公孫瓚,雖然兼任遼東屬國長史,偶爾還要往來於薊縣與遼東屬國之間,但最近一段時間也都與張溫同在薊縣處理徵兵事務。祖昭從徐無縣專程派人將信函和呈請發往公孫瓚處,前後已經過了三、四天,信使快馬加鞭,先到遼東屬國又轉道薊縣,見到公孫瓚時已經是臘月二十九,除夕的前一天。

正值年輕氣盛的公孫瓚,對幽州境內之事頗為關注,早先令支縣賊亂一事,他是主動要求前往徐無走上一遭。今日在看過祖昭的來信之後,也覺得右北平郡內之事不容懈怠,再加上祖昭與自己同出一門,若是不極力協助此事,只怕傳出去必會背上不義之名。

當即,他便急忙來到車騎將軍行轅,將祖昭的呈請轉遞到張溫手中。

張溫是文官,雖時有遠赴邊境組織軍事,但畢竟不是領兵作戰之人。他對祖昭提出的速戰速決,大致上是贊同的,然則又考慮到右北平郡郡內目前狀況,心頭卻有許多拿不準的地方。尋思之後,他對公孫瓚說道:「伯圭,你是幽州人,右北平郡之事想必你應比我更深知其中。平剛縣送上來的幾份文書,都稱右北平郡情況稍急,郡內兵丁不足,一時半會兒難以平叛。倒是遼西郡陽太守奏報,只待遼西郡援兵發至,會同右北平郡郡兵,定能大破賊眾。眼下來看,理應靜等遼西郡馳援才是。」

公孫瓚正色道:「大人,此事其實全然不必由卑職建議,右北平郡徐無縣祖昭已在信函中盡皆詳述,利害顯然,著實不宜太遲。陽太守雖有他的打算,但畢竟右北平郡不是遼西郡,只怕陽太守遠在他處,實難估算右北平郡之實況。」

張溫將信箋再次拿起,仔細又閱讀了其中一段內容。他對祖昭在函中所言,大抵上是贊同的,不僅如此也很是欣賞這少年卓越的文采。自己早先只聽說祖昭少年英姿,擊殺胡賊、大破賊寇,原以為又是一位勇武的少年郎,卻不料對方竟是文武全才。

些許沉思,他放下信箋,望著公孫瓚問道:「右北平郡南北都尉,北部都尉周治傷重離任,獨南部都尉文丑一人指揮全郡軍事。早先文都尉曾奏請臨時募集義兵,儘快平叛,與此次祖昭呈請之言如出一轍。以伯圭來看,這文都尉可有以少勝多的勝算?」

公孫瓚說道:「文都尉並非幽州人,卑職也不清楚此人究竟如何。但早年卻聽聞河北故人談及過,文都尉少時便有勇名,為人剛烈,脾氣火爆。若單單是文都尉一人認為應該調派郡內之兵速戰速決,卑職或許尚要一番思索,可現在連卑職師弟祖昭亦是如此認為,此事可見大有可為之處。」

他強調祖昭是自己的「師弟」,一方面是彰顯祖昭的師出,另外一方面也是借贊成祖昭來肯定自己。盧植是當世大儒,雖與張溫同出年代,但學問名聲遠遠在張溫之上,就連張溫本人也不得不禮讓盧植三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之士地位愈發顯赫。到今時今日,儒家之風儼然就是上層士族之風。哪怕儒家不教授軍事用兵之道,但凡是軍事要職,無不是學儒之人領頭,正因為如此,才出現那麼多鼎鼎大名的「儒將」。

張溫對祖昭心有好感,除了知道此子曾經是盧植門生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今日一睹其文風。這會兒他已經大有心之所向,不過卻還是保持幾分鄭重,問道:「然則,這祖昭到底只是一個少年,伯圭何以如此推崇?」

公孫瓚笑道:「祖昭雖年幼,但實則已是十六歲的少年郎。卑職並非推崇,而是就事論事。祖昭既能連續兩次以少勝多,可見其確有過人之能。不僅如此,上次卑職親往徐無與其見上一面,也著實感到此子頗有文韜武略的功底,是難得人才。」

張溫緩緩點了點頭,神色又漸先沉思,沒有立刻做出答覆。

略等了一會兒,公孫瓚又說道:「大人,其實以卑職拙見,此次呈請實有必要。如今幽州境內禍亂,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朝廷雖言重視,卻沒有任何實質安排,反倒就是簡單一句話將此事推諉給大人督辦。究其原因,還是聖上估判此事有所保守。」

張溫聽到這裡,神色立刻變化,注目望著公孫瓚。

稍作停頓,公孫瓚繼續說道:「若文都尉帶兵出討郡內叛逆,成則最好,縱然作戰失利,賊勢佔大,歸根結底也是文都尉領軍無方之責、幽州牧治賊不利之瀆。大人雖有督辦不力之過,卻反倒能藉此機會向朝廷稟明原委,催促朝廷儘快下撥軍資,促成新募之兵成形。到時從容集結兵力,先平幽州之亂,再赴雍涼剿賊,猶如水到渠成。」

張溫暗暗稱讚,他之所以提拔公孫瓚,不僅因為其有勇武之名,更是因為其有刁巧出奇的心思。再次點了點頭之後,他慨然說道:「伯圭所言甚是,如此也算是破釜沉舟之策。嗯,明日我們便同去拜會劉使君。」

劉使君便是現今幽州牧劉焉,儘管張溫是車騎將軍,但幽州境內的命令仍得由州牧親自擬准方能算數。

公孫瓚欣然道:「大人英明,卑職遵命。」

待到公孫瓚離去之後,張溫再次閱讀了一遍祖昭的文書,撫須笑贊:「真正是少年英才。」

不多時,將軍府參事王維入殿奏報徵兵公務。二人商談完徵兵之事後,張溫忽地又向王維介紹祖昭的這份文書,他原本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想點評一下祖昭文採的少年老成。哪裡知道王維在看完這份呈請文書之後,忽地皺緊了眉頭,剛欲開口說些什麼,但放佛又有一些忌憚,故而欲言又止。

張溫看到這裡,不由覺得奇怪,忙問道:「元清,何事皺眉?」

王維唏噓一陣,方才開口說道:「大人,若單評此文,著實文采斐然。但是這徐無祖家莊決計不容小視。下官並非惡語中傷,原本不應多言,但因大人問起,故而才如此說來。」

張溫見王維遮遮掩掩,不禁愈發好奇,追問道:「元清,有話便直言,究竟所為何事,為何叫我不要小視徐無祖家莊?」誠實的說,他確實不怎麼了解徐無祖家,唯一聽聞還是祖氏族長祖舉,當年是度遼將軍麾下的帳下督,僅此而已。

王維面色疑慮,深吸一口氣之後,說道:「這徐無縣祖家,實乃一方豪強土霸。仗著祖上三代有些許軍功,在縣裡肆無忌憚、目無法紀,時常干一些吞併土地、縱容子弟胡作非為之勾當。上任徐無縣縣長王翰,本欲懲治祖家肆意圈地,結果卻因祖家家大勢大,非但不能伸張正義,反倒還被與祖家勾結的州郡官僚聯手誣陷,就這樣革了官職。現任縣長為求自保,只能依附祖家,百般獻媚,更甚為同流合污。」

聽完這番陳詞,張溫十分訝然,肅然道:「你所言當真是徐無縣祖家?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誤會,我雖不識祖家之人,但這祖昭既能師從盧子干,豈會有這般不良家世?」

王維嘆息道:「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祖昭雖曾師從盧子干,然則前後拜師學藝不足半年時間,其原因不為其他,就是盧師後來察覺祖家欺壓一方,為禍鄉鄰,故而將其從門下攆出。徐無祖家,一門上下,或有一二良知者,但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大人務必三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