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漢末三國二三線人物的史詩——涼州群雄篇

涼州是漢末三國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涼州大馬,縱橫天下!涼州群雄,橫刀立馬!

除了之前隆重介紹過的董卓、馬超、姜維等涼州出產的一線明星,筆者以為這一時期的涼州大地上還有很多人的故事值得玩味。

這些人,如果單獨看其中任何一位的故事都沒什麼看頭兒,充其量不過是歷史的碎片、大戲的過場。然而集腋成裘的方法似乎也可以應用在歷史上,若再加以蒙太奇式地處理,縱使是碎片也一樣可以呈現出成激蕩的史詩。

本期為您講述漢末三國涼州地區二三線人物的史詩!

馬騰,字壽成,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之後。

馬騰的門第看起來顯赫實則早已沒落。馬騰的父親馬老爺子和董卓的父親董老爺子一樣官至副縣級公安局長。但董老爺子任職的是發達地區,董家二少爺可以雲遊四方、殺牛宰羊。馬老爺子任職在老少邊窮的地方,直到被免官為民連個漢族媳婦兒都娶不起,只好留在隴西,娶不要什麼聘禮的羌族妹子為妻。年輕的馬騰連二畝三分地都沒得種,只能上山砍柴來養活自己。

《三國演義》中,馬騰的兒子馬超說自己家累世公侯顯然是吹牛X。將門之後與羌族血統的結合使馬騰長得高大威猛,長年賣柴又使他為人隨和(這買賣全靠拉回頭客),在街坊四鄰里掙得了良好的名聲,因而在從軍之後迅速憑藉戰功和人緣兒升遷為軍司馬,成為涼州刺史的主要軍事助手。

進入體制後的馬騰順風順水、芝麻開花,但遠有老祖宗的馬革裹屍、死後蒙冤,近有老爹的兩袖清風、楚楚可憐。馬騰對大漢朝廷的感情顯然是有些複雜的。

韓遂,字文約。曾用名韓約,祖上無人做官,根據其早年作為可以推測為地方豪強出身。

公元178年,對韓約有知遇之恩的金城太守死在任上,韓約主動將其靈柩送回千里之外的故鄉並出資立下石碑為老領導歌功頌德。這一壯舉為韓約贏得了巨大聲望。

公元184年,已經是涼州刺史主要助手的韓約到京師洛陽出差,新任大將軍何進久聞其名,在指揮平定黃巾之亂的百忙之餘專門請他談話。韓約要求誅殺宦官,何大將軍當時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但還是打算把他留在身邊加以重用。當時何大將軍剛剛上台,正是用人之際,多少官員、有志青年都盼著能得到這位政治新星的青睞,唯有韓約寧肯不要高官厚祿也不願依附何進,主動申請回到原單位工作。這一選擇使韓約的命運發生了根本逆轉,沒過幾個月他竟然就從一代名士韓約變成了大反賊韓遂,在其漫長的人生中再也沒能踏上中原的熱土,更不幸的是在京師期間,他還結識了一個叫做曹操的年輕幹部。

傅燮(音通謝),字南容。祖上是西漢著名勇士、外交家傅介子。

姓名的讀音如同「腹瀉」,表字的讀音如同「難容」,以如今的眼光,這個名字真是難得的集搞笑與不吉利於一身啊。筆者的吐槽並非為了褻瀆先賢,只是他的事迹知名度太低,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又太多,要是不找點兒噱頭兒估計讀者朋友很難記住他的名字罷了,罪過啊罪過。

傅燮是個高富帥,年少時就來到洛陽,拜知識水平最高的長者為師,舉孝廉後聽說推薦自己的官員去世,毅然辭官為其服喪。

黃巾之亂爆發後,傅燮被徵召,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出征。軍隊開拔之前,傅燮上書漢靈帝狀告宦官集團,遭到了十常侍第二號人物——被皇帝陛下親切的稱之為老娘的趙忠趙公公的記恨。

皇甫嵩是平定黃巾之亂的第一功臣,傅燮則是皇甫嵩麾下立功最多的軍官。在論功行賞時,趙公公從中作梗並誣陷傅燮。誰曾想漢靈帝這個無道昏君居然難得的清醒了一回,在他這兒狀告宦官的人多了去了,他從來都是一副煩死了煩死了的態度。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傅燮給皇上留下的印象特別的深刻,出奇的良好。皇帝陛下先安排傅燮到涼州帶了一陣子兵,聽說他身體不好又專門調回中央做了皇家顧問。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漢帝國在靈帝手裡時雖然內憂外患但其實遠沒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這位皇帝能夠多清醒兩回一切都不樣了。可惜事不過三的老話說的真是沒錯,漢靈帝一生恐怕一共就選對了兩個人,除了傅燮,也就只剩下一個蓋勛了。

蓋勛,字元固。出身於涼州官宦世家。年輕時被舉為孝廉,第一次出名是在漢陽長史(秘書長)的位置上。這是一個十分有前途的職位,因為涼州刺史和漢陽太守都在漢陽郡的冀縣辦公,因而蓋勛想見到刺史大人是很方便的。

當時的涼州刺史是大書法家梁鵠,這位書法家因為作品失傳的原因如今已經沒什麼名氣了,但提起他的三個粉絲,讀者朋友應該不會陌生。他們分別是漢靈帝劉宏、魏武帝曹操以及書聖王羲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有了「字如其人」的觀念,且不說宋代的蔡京、秦檜,單是這位梁刺史就足以證明以字論人的觀念是要不得的。當時的武威太守仗著有權貴撐腰,恣意妄為、貪污受賄、橫行不法。梁刺史的助手蘇正和準備向朝廷檢舉揭發。刺史大人害怕得罪權貴竟然打算隨便羅織一個罪名把蘇正和弄死算了。

梁鵠畢竟是拿慣筆的不是拿慣刀的,殺人這麼血腥的事兒需要找個人商量,刺史身邊的人都是蘇正和的同事,難保不會走漏風聲。正好蓋勛離得近,又是蘇正和的仇人,找他商量再合適也沒有了。

沒想到蓋長史不肯趁人之危,力勸刺史大人打消了這一邪惡而齷齪的念頭。這倒也罷了,有趣之處在於,當撿回一條命的蘇正和登門拜謝時,蓋勛避而不見,還派人傳話說老子是替刺史大人謀劃,誰稀罕幫你!蘇正和從此一如既往地憎恨於他。後來蓋勛又勸梁刺史放過了另一個官員,當事人送來二十斤黃金表示感謝,蓋勛又把人家教育了一通,面對唾手可得的巨款絲毫不動心。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正直清廉的官員,但像蓋勛這麼有性格,把「當官兒不打送禮的」這一潛規則完全當做狗屁的屬實不多。

筆者認為,蓋勛是漢末涼州大地上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即便放到整個中國歷史里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英雄。可好不容易有一部電視劇讓他露了個臉,這部劇還被雪藏了(這部劇的名字叫做《英雄曹操》)。筆者寫下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給這位被埋沒了的英雄正名。

公元184年,趁著東漢王朝忙於平定黃巾之亂,涼州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護羌校尉被殺。漢靈帝第一時間將自己鍾愛的大書法家梁鵠從涼州刺史任上調回中央。新任涼州刺史叫做左昌,鑒於之後的涼州刺史變更得太過頻繁,為了減少讀者的負擔,筆者依次給他們起了代號,比如這位左昌先生就可以稱之為二刺史。

二刺史截取數千萬軍費中飽私囊,蓋勛一再勸阻。恰逢叛軍進擊漢陽郡,惱羞成怒的二刺史派蓋勛去駐守一個易攻難守的小縣城。要是蓋勛戰敗就將其軍法處置,要是蓋勛戰死那就更省事兒了。可蓋勛偏偏守住了縣城,叛軍轉而進攻金城郡,金城郡大致上就是今天的蘭州一帶,在當時的重要性僅次於漢陽郡這個行政中心。蓋勛勸二刺史派兵增援,二刺史一來怕死二來討厭這個礙事兒的下屬,真就敢玩忽職守,見死不救。

叛軍在金城郡俘虜了一些人質,金城太守來到叛軍營中商談釋放人質等相關事宜,被叛軍所殺。叛軍的兩個羌族領袖北宮伯玉和李文侯在造反前都只是小兵(雖然出身貧寒,這兩位的名字起得倒著實不錯)。殺了朝廷的高官之後,北宮伯玉和李文侯感到不知何去何從,竟然從人質里扒拉出兩個見過大世面的幹部,脅迫他們進入叛軍的領導班子。

無論是督軍從事邊允還是涼州從事韓約都沒有捨生取義的覺悟,他們把心一橫,加入了反政府武裝。到底是有學問的人,造起反來就是不一樣。在邊允和韓約的帶領下,叛軍直奔二刺史所在的冀縣而來。

二刺史驚慌失措,只能放下身段派人找蓋勛救命。蓋勛還是那麼有性格,他把主張讓二刺史自生自滅的同事們教育了一通並極速馳援,及時抵達冀縣。面對叛軍,蓋勛毫無畏懼,大義凜然地斥責邊允、韓約大逆不道、背叛朝廷。

邊韓二人竟然被他訓得放聲大哭,可憐巴巴地回話說:要是當初二刺史聽從您的建議救援金城,我們也許還能改過自新,如今我們已經罪孽深重,再也不能回頭了嗚嗚嗚嗚嗚。在蓋勛的震懾下,叛軍撤圍而去。但撤圍不等於洗手不幹,他們很快就衝出涼州進入司州扶風郡,威逼長安,新任護羌校尉領兵迎戰,遭到叛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

朝廷下令通緝邊允、韓約。這二位掩耳盜鈴地把名字改成了邊章、韓遂,徹底向過去說了再見。

蓋勛終於盼到了二刺史被免職的這一天,可三刺史宋梟更要命。

這傢伙不知道是讀書讀傻了還是大智若愚想裝瘋賣傻離開涼州這個是非之地。他對蓋勛說:「據我所知,涼州人很少學習儒學經典,所以總是發動叛亂,如今我想讓涼州人每家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