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後董卓時代

從董卓伏誅到漢獻帝劉協東歸洛陽的四年可以稱之為「後董卓時代」。這是漢末三國最亂糟糟的四年,一大堆二三流人物匆匆登上歷史舞台搶起了戲來,他們的故事既多且密,歷來無論是誰嘮到這一段恐怕都要頭疼一番。

若以編年體講述,單是這一大堆人物的名字就足以造成讀者的記憶負擔。

若以紀傳體講述,很多人物的所作所為又實在是不配立傳。

本期把「後董卓時代」拆分為一個個小故事,希望這一接地氣的敘述方式能讓讀者諸君閱讀愉快。

誅殺董卓的第一功臣——司徒王允覺得自己再造了大漢。他得到了炙手可熱的權力和眾人的崇拜,難以抑制地飄了起來。他玩弄權術,將皇甫嵩送上高位但不授予兵權,對掌兵的呂布則只當做一個劍客來對待,在國家大事上從不尊重呂布的意見。在微妙的平衡下,王允成功地把朝廷搞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史書上說因為王允居功自傲,開會時總是綳著一張老臉,漸漸地不再受到大家待見。這種說法是給王允留面子,實際上從蔡邕被王允整死的那一刻起,王允就一丁點兒都不值得崇拜了。

蔡邕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曹操勢力壯大後,出於對蔡邕的尊重,專程派人從南匈奴左賢王手中贖回了蔡邕的女兒蔡文姬(而且居然沒有佔為己有),傳為千古佳話。

《三國演義》里,在大夥歡天喜地、手舞足蹈地慶祝國賊伏誅時,蔡邕大煞風景地趴在董卓屍體上放聲大哭。如此明目張胆地政治不正確,被殺了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在正史里,蔡邕僅僅是在聽到董卓之死的消息時嘆了一口氣而已啊!嘆口氣能說明什麼呢?還不許別人感慨一下人生的虛幻和無常了啊?沒有言論自由也就罷了,嘆口氣的自由都沒有了!?

王允完全不給蔡邕自我辯護的機會就把他關進監獄,大臣們一撥又一撥地來講情,他一概不聽。與王允平級,德高望重的太尉親自出馬,他對王允說:「蔡邕是曠世奇才,多少歷史掌故都在他肚子里裝著,應該任用他繼續續寫史書,讓《東觀漢記》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呀,而且蔡邕忠孝的名聲四海皆知,獲罪也沒有理由,殺了他是要失去人心的。」

這位太尉倒是出於一片好心,但實際上他這番話徹底地將蔡邕送上了不歸路。王允想起當年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結果在《史記》里被寫得那叫一個不堪。王司徒為了騙取董卓的信任幹了那麼多不光彩的事,要是留著這個大筆杆子全給抖落出來那還得了?就這樣,蔡邕因為他卓越的才華被無辜地殺害了。知識分子們都為他哭泣,許多地方還掛起他的畫像留念。當世第一經學大師鄭玄聽聞蔡邕身死,惋惜地悲嘆道:「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王允整死的除了蔡邕還有一個事迹不明的丁彥思。更荒唐的是,當初奉董卓之命毒殺少帝,董卓遇刺時還派人來救的李儒不知使用了何種手段,王允居然一個指頭都沒動他!

權力濫用到這種地步,大家也就難免會人人自危、兔死狐悲了。

董卓雖然死了,但他留下的龐大軍隊由誰來統領,這是個問題。

第一順位繼承人——他的兒子,通過《三國志·司馬朗傳》可以了解到這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少爺早已去世。

第二順位繼承人——弟弟董旻和第三順位繼承人——侄子董磺都已被皇甫嵩所殺。

也許呂布作為乾兒子曾經勉強算作第四順位繼承人,但親手捅死了義父的他顯然已經不具備繼承資格了。

作為董卓的女婿,西涼軍五大中郎將之首的牛輔閃亮登場。

可是與歐洲歷史截然不同,女婿繼承老丈人權力這一套在中國歷史上相當地沒有市場。其餘四名中郎將里有三位都選擇歸順朝廷,只剩下一個董越前來投奔,卻被牛輔給殺了。

原來,牛輔和當時的很多西涼人一樣篤信占卜,兩軍會師這麼大的事兒當然要算上一算。偏巧算命先生曾經挨過董越的鞭子,便伺機報復地對牛輔說卦象顯示來者不善啊。

謀殺董越使牛輔擴充了兵力,擊敗了呂布派來奉旨討伐的李肅。具體的戰鬥經過史書沒有記載,但李肅是呂布的同鄉,又在誅殺董卓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只因為一次戰敗就被呂布處死,很可能他是以優勢兵力敗於牛輔之手的。

然而,殺死董越奪其軍隊也使心虛的牛輔特別沒有安全感。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部分士兵背叛出逃引起混亂。牛輔以為整營皆叛,不敢出來整頓秩序只顧著收拾細軟。隨後他帶著五六個親信就跑路去了。古人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牛輔攜帶的財物太過令人眼饞,不幸地被貪財的親信所害。

這下子最後一個與董卓沾親帶故的繼承者也沒有了。幾個與董卓的繼承者位置八竿子才打得著的牛輔部將們竟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龍套升格成了主角。

他們分別是李傕、郭汜、樊稠、張濟。

站在他們背後的人,叫做賈詡。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筆者決定用現代式的比喻來說明董卓和牛輔死後董卓舊部的構成。

代理司令員:呂布。

誠然,這位代理司令員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但他的嫡系部隊並不多。即便各軍軍長不聽話,呂司令也無可奈何。

第一軍軍長:徐榮。

曾擊敗過曹操和孫堅的徐榮是軍長中唯一一個非涼州籍人士,在所難免地會受到袍澤們的排擠。歸順朝廷後,他堅定地站在王允這一邊。

第二軍軍長:胡軫。

胡軫在董卓生前就與呂布有了很深的過節,又因為王允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而心懷怨恨。所謂歸順只是迫於形勢暫時不敢有所動作罷了。

第三軍軍長:段煨。

段煨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遠離長安城的他選擇局外中立,靜觀其變。他的第三軍從不燒殺擄掠,並且在轄區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算得上是一位深謀遠慮的人物。

牛輔兼并董越的人馬之後,他的部隊可以稱之為加強軍。牛輔死後,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個師長以及實際上起到軍參謀長作用的賈詡便成了這支加強軍的主要負責人。

當時,王允佔盡優勢,他有皇帝在手,有長安城堅固的城防,更有董卓搜刮來的財寶和糧草,董卓的大部分舊部都已服從他的命令,關東諸侯們也沒人反對他作為新一屆政府的領導。

李傕、郭汜等人原本只想祈求王允的寬恕,被斷然拒絕後,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害怕,打算解散部隊逃回老家。能讓這些身經百戰的驕兵悍將們認慫,足見王允當時有多麼的強大。可是參謀長賈詡的一席話改變了一切,賈詡告訴他們:「現在到處都有消息說王司徒要把西涼人拉出來挨個放血,要是散夥兒回到老家一個亭長就能把咱們給抓了,不如一路向西收攏離散的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太師報仇。成功的話就能號令天下,失敗的話到時再逃跑也不遲啊。」

賈詡的計策為眾人所採納。加強軍沿途收攏士兵,兵力增長到十幾萬人。歸順朝廷的西涼軍將士在王允手底下的待遇比起董卓時代顯然是要差一些,以至於加強軍圍攻長安到第九天時就有士兵打開了城門。第二軍軍長鬍軫倒戈(此戰後他便不知所蹤),第一軍軍長徐榮戰死。

呂布在城裡打了一陣子巷戰很快就招架不住選擇逃跑,臨走前他還專門找到王允請他一起走。王允自己不走也就算了,還巴拉巴拉地說了一段兒忠君愛國的台詞,白白浪費了讓呂布保護皇帝逃出生天的寶貴時間。呂布從此開始了流浪的生涯,王允一家則被李傕、郭汜所殺。天子、百官、長安城都落入了李傕團伙的手中。

詭異的是,李傕、郭汜他們明明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可那個滅了董卓滿門的皇甫嵩在他們手裡不僅安然無恙而且還陞官兒了!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時,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朝廷追封皇甫嵩為驃騎將軍,還安排皇甫家的子弟做後備幹部!

《後漢書》盛讚皇甫嵩,說他在與黃巾軍和西涼叛軍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一生向朝廷提出五百多條建議,每次都親自書且切毀掉草稿從不張揚。軍旅之中,他認真負責,每次都要等士兵們都安頓好了才回到自己的營帳。手下人要是受了賄賂,他並不責怪反而贈與錢財以至於有的人羞愧自殺。他還能折節下交,善待門客,當時的人們都讚揚他,願意跟著他。

筆者認為只有這些誇獎是不夠的,皇甫將軍一生不聽人勸但總能吃飽飯,無論哪撥人掌權都能在經過一番波折後混得風生水起,他軟的時候極軟,硬的時候極硬,在漢末的腥風血雨中居然能夠善始善終,實乃值得後人關注的狠角色!

提起皇甫嵩,總要想起與他齊名的朱儁,這位左右逢源的名將在長安城被攻陷後再一次成了香餑餑。徐州刺史陶謙、北海相孔融等人慾推舉朱儁為太師,殺向長安。李傕等人在賈詡的建議下也派人用聖旨徵召朱儁入朝。朱儁的手下都傾向於不奉詔,但朱儁說了一番大義凌然的話,力排眾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