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治理巴蜀 第388章 靠山吃山

水田的播種工作完畢,已經是半個月後的事,完成了這項工作,水田這邊的事已告一段落。

雷曉飛並未滿足當前的成績,他趁熱打鐵,帶著原班人馬,又投入了開發山地,向山要食的工作中。

巴蜀山多,除了不少著名的大山外,就是丘陵。雷曉飛開發山地的第一步計畫,就是要像在李村時一樣,利用丘陵來開發山田,種植一些既可以裹腹,又可以創收的作物。

至於種植的作物,雷曉飛早已考慮好。在當前這個還沒有解決裹腹問題的環境中,當然就以種植番薯為主啦,這種作物不但高產,一旦有收成,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巴蜀的糧食問題,還可以製作成副食品,讓耕種戶的創收。更重要的一點是,根據雷曉飛腦中的資料,他前世的四川,是國家最大的豬生產基地之一,豬肉產量全國第一,所以,他也要在當地推行養豬,而番薯和番薯葉,都是一種不錯的豬飼料。

種植番薯以外的山田,雷曉飛準備先用來種植花生。種植花生,也是雷曉飛根據前世的資料,作出的決定。雷曉飛前世時,「天府」的花生,可是出名的農作物,它不但支撐四川成為國家最大的油生產基地之一,還製成了各種小吃後暢銷全國。

山田的開荒,也和水田一樣形式,以村子與「治理委員會」合作的方式進行。雷曉飛也還像上次一樣,讓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派出人來跟班學習,學會後再回當地發展。

因為這時有了牛耕的技術,所以開荒山地的進度比雷曉飛在李村時快多了。「治理委員會」與各村子合作,每天就以千畝的速度開荒出新的山田,也許各位看官納悶,開荒水田時,不就每天開荒二千多畝,現在才是每天開荒千畝,還說快?大哥呀,這可是山田,土質堅硬,比水田的開荒要難多了。

第一片的山田開出來後,雷曉飛就組織相關的人員,集中一起,他親自傳授了修壟和種植等知識,然後讓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回當地組織開荒、種植。

就這樣,每開荒出一處山田,「治理委員會」與各村子就第一時間組織人種植,一路下來,開荒的進度與種植齊頭並進。二個多月後,與水田同樣面積的山田不但開荒了出來,而且還已經種植上了各種作物。

這次大張旗鼓的開荒,牽涉的地方多而散,並且,開荒的戰績又是那麼輝煌,雖然,開荒出來的地現在還沒有收成,但內行的人,稍一計算,就可以估測得到這些開荒地帶來的收成。

雷曉飛在組織開荒的同時,還授意「治理委員會」的所有人,有目的地刻意去宣傳這次開荒的意義及新生產模式的好處。加上已經開荒的村子裡的村民自發的宣傳,這次開荒轟動了整個巴蜀。

誰不嚮往美好的生活?誰情願餓肚子?於是,許多的村子,自發組織到了這些已經開荒好的村子參觀。參觀過後,這些人坐不住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的好事,而且合作條件又是那麼優厚,誰又甘願捨棄呢?

參觀的人回去後,馬上就召集了村裡的人,研究是否也要像那些已開荒的村子一樣,與「治理委員會」簽約,來改變村子的貧窮現狀。

這些研究的村子,毋用置疑都一至通過與「治理委員會」簽約合作。一時間,「治理委員會」設在「望江樓」的辦公室,被人踏破了門檻,這些人,都是巴蜀各地農村派來的,他們要與「治理委員會」商議簽約合作的事。

因來洽談的人川流不息,讓坐鎮辦公室的青玄子應接不暇了,他忙向雷盟主雷曉飛求援。

同時,這些來洽談的人,還照顧了聯盟的生意,他們一般就近在「望江樓」進餐,讓「望江樓」在這段時間裡的營業額,提高了近二十個百分點。

雷曉飛見了此景,忙調青城、峨眉兩大掌門人過來幫青玄子的手,先把工作重點放在推行新生產模式上。

這個良好的開端,讓雷曉飛推行的新生產模式,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產生了「多米諾」骨牌的連鎖效應,讓這事越傳越遠,來簽約合作的村子也越來越多,讓「治理委員會」這班人,恨不得分開幾個身來干這每天都做不完的工作。

雷曉飛見簽約合作的村子越來越多,單靠「治理委員會」總部這些人肯定忙不過來,就召來了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負責人,實施分流,以承包形式,把不同方位的客戶,按就近的地理位置的村子,分攤給各門派負責跟進。

安排好檔事後,雷曉飛就把這一攤擱下給譚代巡撫和青玄子他們負責,自己則去施行靠山吃山的第二步計畫。

雷曉飛的靠山吃山的第二步計畫,就是要向深山野嶺下手,向巴蜀那些還沒有開發的深山野嶺要食、要錢。

雷曉飛早先已向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負責人,對巴蜀的深山野嶺作了詳細的了解,他還定下了讓哪個一門派負責帶他到哪一座深山的具體分工。所以,他第二步計畫的開始實施,就是讓選定的門派的人,帶著他從青城起,由近到遠向外推進,逐一到各深山去考察,從中研究出適合那裡改變生活的生產模式。

雷曉飛從前世的資料中知道,四川因為它的地理環境獨特,所以不但山貨豐富,藥材也很有名。他所見過或聽聞過的四川山貨,就有各種茵類、野果、野生動物;而著名的藥材就更多,有核桃、麝香、白芍、杜仲、蟲草、天麻、白芷、大黃、玉京、附子、澤瀉、川芎、硃砂蓮、紅花、川明參等等。雷曉飛就是想要把這些東西變成錢。

雷曉飛每跟一個門派的人到達一處深山,就詳細地向當地的居民了解這個地方的土特產,並讓山民帶自己親身去考察,再根據當地的情況,教會當地的山民採集和製作山中那些可以賣錢的東西,然後與他們簽訂了合同,讓他們按自己的要求採集和製作這些東西,再由「治理委員會」統一收購。

巴蜀地區的山區,因為耕地少,所以,居住其中的山民屬最貧窮的階層。現在他們見到了有人送來活路,哪還不大喜過望?紛紛與「治理委員會」簽訂了合作協議。

雷曉飛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算勉強走遍了巴蜀中部的那些大山,至於一些偏遠或不太安全的深山,他暫時沒有涉足,不過就算是這樣,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雷曉飛的這次「山行」,主要目的是要讓人認識這些山中的寶物,並且在巴蜀形成一種統收統銷的模式,讓當地的居民和管理機構一齊受益。

隨著雷曉飛這次深山之旅的結束,巴蜀的許多山區,都已知道了山中的哪些東西可以賣錢,而且還是由「治理委員會」統一收購。於是,也像新生產模式的推行一樣,許多山民自發找上門來,要求與「治理委員會」簽訂合作條約。

甚至有些老實敦厚的山民,怕「治理委員會」不與自己簽約,就帶來了自己的拿手作品,比如臘肉、臘雞、野兔、冬菇、木耳等等,讓「治理委員會」鑒定。雷曉飛也趁機從中學會了不少這方面的東西,並把這些知識,錄入了他準備撰寫的《巴蜀地方大全》一書中。

至此為止,雷曉飛的新生產模式推廣,已告一段落,他接下要施行的就是「推出去」的計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