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夜談

打從江寧分別之後,蘇牧便再沒見過兄長,此番在宴席間得見蘇瑜,兩人也是掩飾不住驚喜,只是一番眼神交流,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猜想。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經歷,這種經歷或讓你欣喜,或讓你憂慮,喜怒哀樂漸漸在面容和神色氣質上積攢下風霜與滄桑,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所以高明的相士,只需要通過察言觀色,識人相面,便能夠揣測出此人的履歷起伏,做出大概的判斷來。

蘇瑜本就是明珠蒙塵,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在江寧市舶司之時,就已經嶄露頭角,讓一幫朝堂大佬們不得不服氣。

然而商戶人家的出身,也成為了蘇瑜受人詬病和攻訐的主要軟肋,即便他後來正大光明通過科舉,獲得了官身,這段經商的經歷,仍舊像一個抹不去的「污點」。

事實上大焱的士大夫們一方面看不起商人,一方面又眼紅商人的瘋狂牟利,許多人披上襕衫就是文人,脫了就私底下讓親朋好友利用自己的關係,暗中操持商業,這也已經不在是什麼秘密。

士大夫階級最好面子,但可惜他們的面子也就只有那麼薄薄的一層,撕開這塊遮羞布,沒有多少個人是純粹的文人,更別談什麼氣節。

蘇瑜雖然經商出身,但從杭州開始變歷經劇變,早已養出一身為國為民的浩然正氣,否則也不會讓趙劼擔憂他將市舶司整肅成清水衙門。

朝堂上的文官個個標榜清高,可真的出現蘇瑜這種孤高不群的典範文人之後,卻又一個個談虎色變,不願與蘇瑜走得太近。

經歷了官場的傾軋之後,蘇瑜變得更加的孤高冷清,他的眸子便如同清嘯於雲端的白鶴,帶著悲天憫人卻又洞若觀火的睿智,隱著自己的鋒芒,卻有讓人心生敬畏,而後敬而遠之,頗有骨鯁之臣的氣度。

蘇牧並沒有與自家兄長坐在一處,這場接風宴自然以王黼和童貫為主,种師道最終還是拉不下面子,讓王黼給請了過來。

老種相公在邊疆在沙場都是說一不二,但在朝堂上也只能韜光養晦,這種場合還是要賞臉,畢竟他也很清楚,王黼代表的可是官家。

不過他執意沒有坐首席,而是坐在蘇牧的上首,這麼一看,便彷彿一個官場老人帶著一個門生,將自家門生守護在羽翼之下那般姿態,讓人不得不去審視這一舉動背後的意義。

君子黨而不群,朝堂黨爭所帶來的弊端是數不勝數的,但作為以平衡為帝王之術的天子而言,在可控範圍內出現黨爭,卻是有利於把控朝臣,使得朝臣相互制衡,更有利於皇權的集中。

而且蘇牧也算是武將之流,种師道表現出回護蘇牧的姿態,也就沒有太大的顧忌了。

再說了,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官家對郭藥師擅自攻打燕雲西面仍舊有著不滿,這一攤子責任最終都要落在种師道的身上。

相對於童貫的意氣風發,老種相公可就低調太多,估摸著也是意識到了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何種影響。

但老種在死守幽州,以及整個北伐戰爭之中的作用和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能夠在這種節骨眼上,將蘇牧當成後輩來保護,已經足夠讓蘇牧心生溫暖了。

老種與蘇牧一般,都不喜飲酒,即便逢場作戲,迎來送往,也只是淺嘗輒止,加上兩人都是屍山血海里摸爬滾打出來的,眉宇間蘊含著淡淡的殺氣和威嚴,實在讓人難以接近。

無論是大名府地方亦或者轉運使司的官員,還是陪同王黼空降地方主持大局的朝廷重臣們,清一色都是文官,與种師道和蘇牧這樣的風格,實在有些格格不入。

老種無論在民間還是在朝堂都有著不錯的名聲,雖然是武夫,但也是熟讀經史的儒帥,若要主動接近,也未嘗不可,只是如今官家對這位老相公的態度並不明朗,更趨向於不滿,又有誰主動去攀結?

如此一來,倒也給了蘇牧和老種一種熱鬧之中詭異的平淡,他們一邊小酌,一邊有一句沒一句地低聲交談,倒也談不上如何掃興。

總之這場形式多於內涵的接風宴,也就這麼走了個過場,蘇牧向童貫請示了一聲,也就沒有住在驛館,而是跟著兄長,回到了蘇瑜的府邸。

王黼最是愛財,生活奢靡,從不掩飾,官家對此也並沒有太多的責備,王黼私底下甚至自比於真宗朝的寇準寇萊公。

寇準是個狠人,曾經壓著皇帝上戰場御駕親征,促成了後來的檀淵之盟,但生活作風頗具文人的放浪形骸,奢靡到了極點。

而王黼自認力排眾議,促成了這一次北伐,在生活作風上比寇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謂窮奢極欲。

可在大名府,他卻寡淡得讓人有些看不下去,王黼並沒有佔據大名府宮城裡頭的豪宅,只是在外城找了一處僻靜的宅子,卻給蘇瑜置辦了一處表面平平無奇裡頭卻別有洞天的豪宅。

這分明就是在為以後推卸責任做準備,蘇瑜自然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便住在了轉運使司的公衙裡頭。

雅綰兒等人一路風塵,又有身孕在身,雖然長年習武,身子素質出眾,但仍舊有些吃不消,接風宴之時不便拋頭露面,此時見自家哥哥,自是沒有那麼多的拘束。

前番已經說過,大焱朝對官員及其優待,似蘇瑜這樣的轉運副使,會配備廚娘馬夫使喚丫頭等等一干走使僕役,所以早有人將雅綰兒和扈三娘等人接入內宅,好生伺候起來。

蘇瑜讓人伺候蘇牧洗漱一番,又換上乾爽的常服,這才在小廳裡頭小酌暢聊。

兄弟二人的情誼都放在心裡頭,表面上也不會太過造作扭捏,簡單一句問候,一杯水酒,一切盡在不言中,而後相互分享了這些日子以來的經歷,難免唏噓不已。

蘇瑜的情商智商都不比蘇牧差,雖然沒有蘇牧那種穿越古今的長遠目光,但早早就察覺到了王黼等人的陰謀。

但看著這些流民,他彷彿又回到了當初的杭州,即便阻礙重重,他也想真正辦些事實,將賑濟和治理做得更好一些。

大焱至此已經歷經數朝,先皇先帝和留名青史的那些朝臣,已經給治河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總不可能生搬硬套。

所以蘇瑜此番接手河北東路轉運副使的工作,更多的其實是實地考察,做出準確的測量,以便朝廷方面做出合理的方案來。

而那位河北東路轉運使據說是蔡京的女婿,眼下還慢吞吞往大名府這邊走著,賑濟災民也就成為了蘇瑜近期的最主要任務了。

在賑濟災民方面,無論是蘇牧還是蘇瑜,都有著極其深厚的個人經歷和經驗,但實施起來也是阻力重重。

首先,河水泛濫之後,房屋倒塌,黃沙淤積遍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清淤以及搶救農田。

蘇瑜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曾經與蘇牧討論過的以工代賑的方案,將這些流民難民都組織起來,讓他們有工可做,自然不會掀起暴亂,而將賑濟口糧作為工錢發放給他們,也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樣非但能夠賑濟災民,還能夠將人力資源發揮到極致,還能夠儘快完成災後重建的工作,不得不說這個方案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可這樣一來,對賑濟糧的管理和使用就會更加的嚴格,不似單純的賑濟那般,可以讓那些貪官污吏輕易地貪墨賑災物資,阻力自然很快就四面八方涌了過來。

除此之外,蘇瑜也借鑒了杭州等地的經驗,走動遊說大名府的富戶出面賑災,或捐贈或購買或交換,只要讓這些地主們吐出口糧,朝廷的壓力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名府這樣的繁華之地,早已被朝中官員的勢力徹底滲透,想要從他們的嘴裡摳出糧食來,簡直比殺了他們還要難。

其實這些地主們有何嘗不明白,這些受災的田地是他們的田地,受災的流民都是他們的佃戶,餓死了這些佃戶,便再沒人耕種他們的土地,甚至連將他們的田地從淤泥之中清理出來,都沒人去做,難道要這些大老爺們一個個捲起褲腿下地幹活?

每遇天災人禍,便是這些農民傾家蕩產賣兒鬻女的時候,他們平素的農田產出,除了繳納賦稅之外,也就勉強足夠一家人的口糧所需,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收入。

風調雨順也還好,若遇到戰亂,朝廷加重賦稅和攤派,又或者遇到天災,顆粒無收,他們就只能將土地給賣掉,以求活命。

失去了土地的這些農戶,只能被地主僱傭著,替地主們耕作,絕大部分的收成都要繳納給地主,耕著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卻仍舊養不活自己,只能給這些地主充當牛馬和勞力。

所以地主們心裡都很清楚這些農戶的價值所在,對於賑濟流民,他們也樂於發發善心,可這一次不同,他們即是買再多的土地,耕再多的糧食,也不過是為了財富,可這一次,王黼許諾的可是權勢啊!

他們這些土大戶再有錢也沒有底蘊,民不如富,富卻不如官,他們欺壓農戶,官員卻常常欺壓他們這些地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