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越王殿下的決斷

偌大的宴會廳前一刻還言笑晏晏,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所有人都在慶祝昨夜的大勝,還有人在高談闊論,聲稱昨夜一戰必成傳世經典云云。

可只有一人獨坐一隅,面帶憂色,那便是這場大勝仗的主導者,幕後推手蘇牧蘇兼之。

當越王趙漢青主動打趣蘇牧之時,這位杭州第一才子再次語不驚人死不休,竟然在士氣高漲到巔峰之時,勸說越王殿下突圍逃生!

「這……這開什麼玩笑!」

「賊軍圍城近乎月余,吾等硬撐死守,甚至心生死志都不成退縮,緣何如今接連大捷,卻要乘勝而逃?」

「簡直荒天下之大謬!莫不成打了兩場勝仗,真將自己當成無雙謀士耶?」

「若能死守數日,我杭州便能浴火重生,不需朝廷大軍鎮壓,我等就完成了平叛大業,這可是千古難逢的大功勞,足以永載史冊的啊!」

「哎……說到底還是書生,心思怯懦,目光淺顯至極!」

蘇牧此番諫言之後,越王都皺了眉頭,趙霆和趙約二位更是面露不悅,周遭賓客都是杭州高層,一個個議論紛紛,讓人厭惡至極。

蘇瑜和趙文裴也在席間,見得此情此景,也是搖頭不已,這些人也正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從蘇牧遊學歸來直至今日,他經歷了多少次被人曲解,而後又用事實證明他蘇牧並沒有錯?

在座的很多人其實都已經忘記,每一次蘇牧提出近乎異想天開的想法之時,他們都嗤之以鼻,毫不留情面地極盡嘲諷和反對,甚至打壓。

可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蘇牧確實有著先見之明,眼光也確實比他們要長遠得多。

可惜無論是蘇瑜還是趙文裴,都只能陪坐於末席,人輕而言微,若非越王聽說他們與劉質等在白虢書院整理文書,在道觀面前刻碑,喚起杭州百姓的鬥志,甚至沒有根本就沒資格出現在這個宴席之上。

所以無論他們對蘇牧如何支持,也沒辦法站起來為蘇牧說話,劉維民和關少平倒是夠資格,但連他們也都一時半會沒能想通透,為何要在這個時候突圍逃走?

而且蘇牧居然會預測方臘軍今夜偷襲杭州城,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難道方臘軍中都是無腦之人嗎?俺們杭州軍昨夜才夜襲大營,他們今晚就要依瓢畫葫蘆?

蘇牧似乎預料到了會有這等狀況發生,他只是自嘲地搖頭苦笑,而後帶著疲累朝趙漢青告請道。

「蘇某言盡於此,如何決斷,煩請諸位大人好生斟酌商議,不過蘇某還是堅持己見,殿下還是早做準備吧……」

大家都等著蘇牧解說一番,沒想到這位爺盡然不伺候了,一副要走就趕緊走,否則賊軍真箇兒攻城了,可莫說某言之不預也!

事實上並非蘇牧故作神秘和清高,他實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他也是人,也是年輕人,論起心理年齡也才二十五六歲,人都有火氣,一次次被你們冤枉,又一次次顧全大局自己扛下來,可卻仍舊無法取得這些人的好感和信任。

這是多麼讓人心寒的一件事情。

況且眼下的局勢很明朗,為了火燒糧草,錦鯉營的弟兄們將剩餘的火藥都用在了刀刃上,如今火器已經失去了作用。

也就是說,一旦方臘叛軍攻城,他們除了士氣上佔優,其他方面沒有任何的優勢!

兩軍交戰,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起初杭州方面佔據了地利,「人和」方面被方臘這邊佔據,因為火器的出現,雙方成敗便決定於天時。

可如今,火器已經消耗乾淨,杭州便只剩下「地利」佔優,連最後的稻草,越王的騎兵都出動,並折損了小半。

蘇牧懶得解釋,但只要稍有軍事頭腦的人,諸如關少平李演武和越王趙漢青等人,皺眉沉思了片刻之後,便想通透了這其中的關節。

雖然無奈,但形勢確實如此,在場之人卻一個個彷彿真的能夠打贏這場仗一般,並立馬轉了口風,對蘇牧從讚譽到鄙夷,又如何不讓蘇牧心寒?

按理說蘇牧區區一營之長,跟李演武和孟璜等老資格實權校尉根本就沒辦法比。

可戰爭之初便開始做了籌謀,又贏了關鍵的兩場勝仗,整個杭州如今都還靠著他先前的準備在存活,又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在宴席間發言?

騷亂的議論很快就被越王那威嚴的目光壓制了下來,這位藩王走下首席,來到蘇牧的面前,稍稍抬起手來,伺候一旁的侍從連忙端來了酒樽。

趙漢青舉起酒樽朝蘇牧道:「本王代杭州百姓,敬兼之一杯。」

此言一出,在座諸位人人訝異不已,坐在下首的文人代表陳公望微米雙眼,目光熠熠,心中不由嘆了一口氣。

從蘇牧回歸杭州開始,從他在陸家小鋪買了第一個煎餅裹子,可以說他是看著蘇牧一步步走到現在的。

在別人都鄙夷和唾棄蘇牧的時候,這位老者心中卻保持著不一樣的態度,他始終覺得蘇牧讓他看不透,直到此刻,越王殿下親自肯定了蘇牧對杭州城的貢獻,他才慢慢看清楚自己心中對蘇牧的想法。

他一直覺得蘇牧是文壇不可多得的大才,也一直希望蘇牧能夠接受第一才子的身份地位,引領杭州文壇,開啟一派新的風潮。

他始終不明白,為何蘇牧對文壇之事如此的抵觸,直到方臘賊軍打將過來,直到蘇牧所作的種種壯舉。

他認為自己終於看清楚了蘇牧,之所以不願意混跡文壇,並不是蘇牧妄自菲薄,也不是他看不起文人,而是蘇牧所憂者,乃國計民生,他的本事並非吟詩作賦,而是經世安國!

看著越王給蘇牧敬酒,在場諸人心中自是思緒萬千,有感慨,有羨慕嫉妒恨,有欣慰,也有替蘇牧感到欣喜的。

但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來,因為眼下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考慮。

越王敬酒蘇牧,說明他明白並接受蘇牧的建議,也就是說,連越王也覺得杭州熬不過今夜了!

他是一地藩王,除非到了城破的生死存亡關頭,他才被允許出逃藩地,或者也可以選擇戰死於藩地。

當然了,戰死於藩地固然可歌可泣,但對於官家而言,自家胞弟,天下的王爺,被賊軍殺死或者俘獲,都將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哪怕官家和朝廷能夠承受這種羞辱,也無法忍受因此而帶來的後果。

一旦越王被俘或者被殺,方臘賊軍的聲勢必將越發浩大,那些暗中觀望的牆頭草便會紛紛來附,到時候賊軍的規模便會更加壯大起來,拿下杭州之後,就算朝廷的十五萬大軍趕來,也不敢說一定能夠順利平叛了!

且不說越王尚未表明自己的態度,單說在座的諸人,都該做自己最後的打算了。

早在開戰之初,杭州城中的巨賈和望族便逃走了一批,但更多人卻只是將家族的種子火苗送了出去,安土重遷的老人並沒有離開。

也有許多人仍舊心存僥倖,因為心中杭州人的優越感,總覺著朝廷不可能對他們放任不管,肯定會及時趕來平叛,所以他們也沒有選擇逃走。

而國難之時,便是文人士子展現自己風骨氣節的最佳時機,除了王家的王錦綸等一些身系家族榮衰成敗的人之外,大部分的讀書人都羞於逃亡。

也正是這些留下來的人,此刻從越王和蘇牧的互動之中,看到了杭州即將陷落的未來。

他們必須再次做出選擇,是繼續留下來,與杭州共存亡,還是放棄自己的氣節,轉移陣地,保留力量。

這杯酒很沉重,也讓蘇牧很吃驚,因為他從越王的舉動和他的目光之中,看出了這位王爺的絕決,趙漢青不會逃離杭州!

正是因為他不會逃離杭州,命途未知,不知道今後還有沒有機會,所以才敬酒給蘇牧!

蘇牧在現世是窮苦出身,若說沒有仇富心理,起碼對富人和官僚也有著心裡不平衡的嫉妒恨。

他也從不會盲目地去尊敬一個人,不會因為對方的身份地位去敬重,無論是什麼身份,只要他做出令人尊敬的事情來,蘇牧才會去尊敬他。

所以他從一開始並沒有發自內心去尊敬或者說敬畏這位藩王,可趙漢青的這杯酒,贏得了蘇牧的敬意!

跟明白人交流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舉動便已足夠。

蘇牧洒然一笑,從廣袖之中伸出雙手來,接過侍從的酒樽,雙手捧酒,鄭重地敬道。

「這杯酒該蘇某敬王爺才是!」

越王趙漢青從來不是附庸風雅的人,但他也聽過醉倒何妨花底卧,不須紅袖來扶我,也聽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起初他發現蘇牧出現在軍議堂之時,只是覺得這個錦鯉營都虞侯,跟第一才子只不過是同名同姓罷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第一才子跟錦鯉營的統領是同一個人,他是高高在上的王爺,沒必要去關注蘇牧這樣的小人物。

但從火器的出現開始,他便命人將蘇牧徹底調查了一番,這一番調查,才真正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