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我們了解誰是誰
納爾遜·阿爾格倫 (Nelson Algren,1909—1981):《金臂人》及其他描寫美國陰暗面的小說的作者,1947—1950年間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戀人(大部分時間異地)。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國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1933年逃離德國之後居住在美國;海德格爾之前的學生兼情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及其他作品的作者。
雷蒙·阿隆 (Raymond Aron,1905—1983):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記者;讓-保羅·薩特的同學;於20世紀30年代初在德國學習,並對他的朋友說起了現象學。
詹姆斯·鮑德溫 (James Baldwin,1924—1987):撰寫探索種族和性的小說和文章的美國作家,在1948年搬到巴黎,在法國度過了他大部分的時光。
黑茲爾·巴恩斯 (Hazel Barnes,1915—2008):美國翻譯家和哲學作家,她在1956年翻譯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威廉·巴雷特 (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國的存在主義思想通俗作家;《非理性的人》(1958)的作者。
讓·波弗埃 (Jean Beaufret,1907—1982):法國哲學家,與馬丁·海德格爾通信並進行了訪談,普及了德國的存在主義思想;他的問題促使海德格爾寫下了《論人道主義的信》(1947)。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重要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小說家、女權主義者、劇作家、散文家、回憶錄作家和政治活動家。
雅克-洛朗·博斯特 (Jacques-Laurent Bost,1916—1990):法國記者,跟隨讓-保羅·薩特學習,共同創辦了《摩登時代》,娶了奧爾加·科薩凱維奇,並與西蒙娜·德·波伏娃偷過情。
弗朗茲·布倫塔諾 (Franz Clemens Brentano,1838—1917):德國哲學家和前牧師,研究心理學並成為首位探究意向性理論的人,這成為現象學的基礎。埃德蒙德·胡塞爾從1884年6月開始在維也納跟隨他學習;布倫塔諾關於亞里士多德對「存在」一詞的使用的論述也啟發了海德格爾。
索尼婭·布朗奈爾 (Sonia Brownell,1918—1980):英國記者,《地平線》的助理編輯;與莫里斯·梅洛-龐蒂偷過情,後來和喬治·奧威爾結婚。
阿爾貝·加繆 (Albert Camus,1913—1960):法裔阿爾及利亞小說家、散文家、短篇小說作家、劇作家和活動家。
恩斯特·卡西爾 (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家,專門研究科學、康德和啟蒙運動;和海德格爾於1929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會議上辯論。
讓·考 (Jean Cau,1925—1993):法國作家和記者;從1947年起擔任薩特的助理。
安妮-瑪麗·卡扎利斯 (Anne-Marie Cazalis,1920—1988):法國作家和演員;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聖日耳曼德佩地區的「存在主義繆斯」之一。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俄羅斯小說家,一般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驅。
休伯特·德雷福斯 (Hubert Dreyfus,1929—):美國哲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海德格爾專家,他也寫技術和互聯網的事。
雅克·杜克洛 (Jacques Duclos,1896—1975):1950—1953年擔任法國共產黨領導人;1952年被捕,被懷疑陰謀策劃通過信鴿傳送信息。「鴿子陰謀」事件讓薩特開始激進化。
拉爾夫·艾里森 (Ralph Ellison,1914—1994):美國作家,小說《看不見的人》(1952)的作者。
弗朗茨·法農 (Frantz Fanon,1925—1961):出生於馬提尼克島的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關於後殖民和反殖民政治作品的作者,特別是《全世界受苦的人》(1961),薩特為這本書寫了序。
歐根·芬克 (Eugen Fink,1905—1975):胡塞爾的主要助手和弗萊堡的同事之一,後來參與了魯汶的胡塞爾檔案館。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Hans-Geadamer,1900—2002):德國哲學家,以其解釋學研究最為著名,在弗萊堡跟隨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短暫學習,並記錄了關於這兩人的逸事。
讓·熱內 (Jea,1910—1986):法國小偷、流浪漢、男妓,後來變成詩人、小說家和自傳作者,薩特的重要著作《聖徒熱內》(1952)的主角,這部作品把生活看作他作品的前言。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Alberto Giaetti,1901—1966):義大利裔瑞士藝術家,因其雕塑而出名;薩特和波伏娃的朋友,他描摹了薩特和其他人。
格倫·格雷 (J.Glenn Gray,1913—1977):美國哲學家,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和海德格爾的譯者;也寫了《戰士》,一部對戰爭中之人的社會學研究。
朱麗葉·葛瑞科 (Juliette Gréco,1927—):法國歌手和演員;聖日耳曼德佩地區的「存在主義繆斯」之一;梅洛-龐蒂、薩特和其他人的朋友。
瓦茨拉夫·哈維爾 (Václav Havel,1936—2011):捷克劇作家和異見人士;跟隨揚·帕托什卡學習現象學,並在1989年到2003年期間擔任捷克斯洛伐克及後來的捷克共和國總統。
黑格爾 (G.W.F.Hegel,1770—1831):德國哲學家,他的《精神現象學》和辯證法理論影響了大多數存在主義者。
埃爾芙麗德·海德格爾 (Elfride Heidegger,娘家姓為Petri,1893—1992):馬丁·海德格爾的妻子;購買並設計他們在托特瑙山的房子。
弗里茨·海德格爾 (Fritz Heidegger,1894—1980):梅斯基爾希的銀行職員,馬丁·海德格爾的弟弟;幫助他輸入手稿,並試圖讓他用短句寫作。
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哲學家,曾跟隨胡塞爾學習;《存在與時間》和許多其他影響深遠的作品的作者。
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德國詩人,受到海德格爾的仰慕和研究。
埃德蒙德·胡塞爾 (Edmund Husserl,1859—1938):哲學家,出生在德語區的摩拉維亞;現象學運動的創始之父;對於馬丁·海德格爾而言是一位令人失望的導師。
馬爾文娜·胡塞爾 (Malvine Husserl,娘家姓為Steinseider,1860—1950):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妻子,也出生在摩拉維亞;在1938年幫助救出胡塞爾的檔案和手稿。
格特魯德·雅斯貝爾斯 (Gertrud Jaspers,娘家姓為Mayer,1879—1974):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妻子,以及他大部分研究的合作者。
卡爾·雅斯貝爾斯 (Karl Jaspers,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政治思想家,居住在海德堡大學,直到1948年他和他的妻子搬到瑞士;漢娜·阿倫特的朋友,以及時斷時續地,馬丁·海德格爾的朋友。
弗郎西斯·瓊松 (Francis Jeanson,1922—2009):左翼法國哲學家,《摩登時代》的共同主編;1952年,他寫了一篇批評加繆《反抗者》的書評,觸發了加繆和薩特的翻臉。
漢斯·約納斯 (Hans Jonas,1903—1993):德國哲學家,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美國;海德格爾之前的學生,並寫了關於技術、環境和其他主題的作品。
沃爾特·考夫曼 (Walter Kaufmann,1921—1980):德裔美國哲學家和翻譯,出生於弗萊堡;暢銷作品《存在主義: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薩特》(1956)的作者。
索倫·克爾凱郭爾 (Søren Kierkega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