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大時代 第682章 地方官制

黃宗羲、瞿式耜等人議來議去,覺得應該聯合朱之瑜,一同說服林欲楫對取士的慣例進行改革,以改變科舉僵化的現狀。

哪想到,林欲楫為了防止夜長夢多,動作相當快,數日功夫內,擬定方案、指定內外簾官,全部搞定。

好在林欲楫考慮到這麼多大儒在交州,不敢擅專,將黃宗羲、瞿式耜一幫人請去商議,共同修改方案。

黃宗羲、瞿式耜一幫人看到林欲楫的方案,不由得心裡涼了半截。

林欲楫的方案,相比較以前的科舉方式,還是做了一些修改。比如,以往的鄉試、會試中,分為經義、實用文體寫作、時務策論三場,所謂的經義,即八股文。只要八股文寫得好,應用文和策問別留空白,就有機會被錄取。

林欲楫好歹考慮到林純鴻更注重官員的實際能力,將應用文體寫作和策論的重要性提高了一點,規定應用文體寫作和策論必須合格,然後才有資格被錄取。至於名次,還是以八股文來定。

這點改動,豈能從根本上改變科舉制度僵化的趨勢?

黃宗羲、瞿式耜等人一百個不滿意,堅決主張林欲楫在考試內容、組織形式上做一些根本性的改變。

林欲楫哪裡肯多事,堅決拒絕。

黃宗羲、瞿式耜無法,非常委婉地告知林欲楫:若科舉制度繼續這樣延續,按照林純鴻的秉性,非得另搞一套,最終科舉將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儒學將逐步走向式微。

林欲楫不是笨蛋,馬上意識到這種可能,心裡也擔憂不已。

不過,林欲楫想來想去,最終還是拒絕了黃宗羲等人的建議,不做任何更改。

林欲楫的想法非常簡單:林純鴻另搞一套,朝廷、士林的板子無論如何也敲不到他的屁股上;但是,如果他在交州對科舉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不僅有可能會被皇上怪罪,還有可能被反對的士子痛罵。

孰輕孰重,林欲楫分得非常明白!

黃宗羲等人無法,只好去尋找朱之瑜,希望朱之瑜代表荊州對林欲楫施壓。

正當黃宗羲、瞿式耜等人在交州焦慮非常時,林純鴻突然頒布一條命令:有功名之士可授予官職,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從九品之職,舉人功名,可授予從八品之職,進士功名可授予從七品之職;功名之士,取消稟膳、免糧等優待。

此令一出,天下皆驚。

按照大明舊制,官職極為有限,隨著進士、舉人、秀才的數量越來越龐大,有限的職位基本上都被進士和少部分舉人所霸佔,秀才和大部分舉人要想等到空缺,非常不容易。

反觀荊州方面,官職則極大豐富。就拿一個縣來說,以往僅僅只有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餘的,最多還有典史、巡檢數人,都是從九品。而林純鴻對縣級機構進行改制後,僅僅正七品,就有知縣和監察令兩人,至於從七品,包括安防局局令在內,至少有五人以上,其餘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的,足足有將近百餘人。

官員數量,一下子翻了幾十倍!

絕大多數舉人、秀才奔走相告,欣然至縣衙登記,然後根據個人稟賦,授予不同的官職,開始從荊州財政中拿取俸祿。

當然,反對的聲音也很強大。在改制時,林純鴻通過強力搞官紳一體納糧,一些田產豐富的舉人秀才拚死反對,但在強力鎮壓下,沒有攪起風浪。現在,林純鴻再次明確功名之士一體納糧,無疑斷了他們最後的一點念想。

他們雖然不敢公開行動,但是在報紙上含沙射影地痛罵林純鴻還是做得到的。

此等嗡嗡聲,林純鴻也懶得理會。

授予功名之士官職,支持的聲音遠遠強過反對的聲音,一時之間,林純鴻的聲望大增,居然開始有舉人、秀才在報紙上公然拍馬屁。

此舉,無疑是荊州的轉折點,從授予官職令頒布開始,荊州開始加速融合士子階層,將士子拉入荊州陣營。

荊州弱小時,大批量地引入士子,恐怕會對荊州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但是,現在荊州已經足夠強大,再大批量的引入這幫士子,對荊州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更何況,林純鴻還面臨著非常尷尬的現實:大明的識字率實在太低了。

剛開始時,林純鴻在荊州、夷陵等府數縣搞免費強制教育,經過將近十年的努力,識字率由不到兩成勉強升至三成以上。可是,當林純鴻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林純鴻突然發現,他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錢來搞免費強制教育。

因此,除了荊州、夷陵等府數縣外,其餘縣均量力而行,並沒有推廣免費強制教育。

識字率低下,致使林純鴻很難找到這麼多合適的人來當官。秀才、舉人都屬於知識分子,無論思想有多保守,總比大字不識的文盲要適合。

而且,據林純鴻觀察,能考上秀才和舉人,基本上都是一時之人傑,其中的書獃子並不多,至於范進之類的瘋子,更是萬中無一。

這是一塊金礦,不開採,太可惜了。

消息傳至交州,黃宗羲等人一下子傻了眼:在交州恩科取士還沒有絲毫眉目之時,林純鴻為何一下子承認了士子的功名?這到底是何用意?

唯有林欲楫心中竊喜,對黃宗羲一幫人說道:「林純鴻壓根就沒有改革科舉的計畫!」

然而,當消息傳至朝廷耳中時,朱由檢怒火中燒,差點不由分說地將身邊的太監拉出去打屁股。尤其當天下功名之士紛紛登記,成為林純鴻的官員時,朱由檢氣得幾欲吐血。

楊嗣昌遠比朱由檢冷靜,只是嘆道:「該來的總會來,拖到今天,已經算晚了……」

楊嗣昌、朱由檢的頭腦非常清醒,他們知道,林純鴻之所以在三分天下有其二,財政、軍事實力極為雄厚的情況下,一直未取朝廷而代之,所畏懼的,無非是大義名分。

大義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現在絕大部分士子欣然為官,林純鴻想要大義名分,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不過,林純鴻的折騰遠未完結,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楊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開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楊一仁的札子洋洋洒洒十數萬言,顯然準備已久,並非臨時起意。

札子中說道,大明劃分為兩京十五省,另設海事都督府、安北都督府、西域總督府等地方機構。

每省中,設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光祿院等機構,分別擔負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職責。與此對應,委任從二品官員擔任布政使、按察使、大理使。唯有光祿院沒有官品,亦不設官員,由光祿郎推舉產生光祿院長。

省級機構中,不僅與大明以往大相徑庭,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也區別甚大。比如,監察府被分拆為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兩部分,往專業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省級之下,設府,府之下,又設縣。每府每縣,都有四大機構,行使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權力。府之長官,定為正四品,縣之長官,定為正七品。

縣為最小權力機關,縣衙之下,根據需要設立六到十二個巡檢司。每個巡檢司管轄十數個村莊。

楊一仁的札子中,還詳細地列舉了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內部的機構設置,並對編製人員做了一些限定。

這些,大體上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並無太大區別。

除了架構之外,普天之下,最為關注的還是官員選拔制度。

關於官員的來源,楊一仁的札子建議兩方面並重。

一方面來源於科舉考試。獲得秀才功名者,若本人願意,授予從九品官職,舉人授予從八品官職,進士授予從七品官職。

另一方面,面向整個社會公開招考。由地方政府根據職位空缺,每年擬定招考人數,報至府署,在布政使司的督導下由府署統一組織,擇優錄取。

關於招考的方式和組織方法,楊一仁不厭其煩,絮絮叨叨幾萬字。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楊一仁將歷史、地理、經濟、算術、律法、應用文寫作、策論都作為考試內容,唯獨缺了至關重要的經義。

關於官員職位的升降,楊一仁將其歸納為考成法,基本上與張居正當年的考成法差不多。不同的是,楊一仁規定,任何官員在提任為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之前,必須有三年以上下一級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的經歷。

也就是說,往後,通過當秘書輕鬆升遷的路被徹底堵死。任何人想當布政使,必須從知縣、知府一步步幹上來。

另外,楊一仁還規定,官員升職時,必須由監察部門進行審定,一旦查出問題,一律罷黜。

……

楊嗣昌看到這份方案,足足花了三天時間細細揣摩。最終,他嘆道:

「官、吏之間的界限,徹底被打破,暫時還看不出好壞。至於官員升遷,好歹多了幾條硬指標,比當前好多了。最為顛覆性的,還是面向整個社會進行招考……只怕,科舉將越來越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