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大時代 第669章 光祿院(五)

作為一名攪局者,李紹翼出京師,踏上了旅程。

一般而言,從京師至荊州,都從通州乘船,經運河一路至揚州,然後再逆長江而上,抵達荊州。這一路下來,恐怕要花個把多月。

這個把月下來,恐怕荊州已經將所有的事情都搞定,哪裡還輪得到他攪局?

所以,李紹翼從京師直接做馬車南下,經保定至河南,在河南葉縣時,李紹翼還特意乘坐了馬拉車廂,享受風馳電掣的感覺。

在方城時,李紹翼才坐船,過漢漳運河,直抵荊州。

李紹翼倒有攪局者的自覺,一路盤算如何應對荊州方面的冷淡及阻擾。哪想到,到了荊州後,非但沒有受到冷遇,還得到了林純鴻的熱情招待。

林純鴻甚至還當著各路人馬的面,手指李紹翼,暢言道:「李侍郎,有經天緯地之才,本候傾慕已久。禹州別離後,至今已有數年,今日當與李侍郎好好敘舊!」

李紹翼搞不清楚林純鴻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也打哈哈將林純鴻讚美一番,還不忘回顧禹州密切合作剿匪的往事。

各路人馬當然知道李紹翼前來荊州所為何事,剛才還擔心荊州與李紹翼火星四射,鬧得不可開交呢,現在見兩人相談甚歡,終於放下心來。

招待已畢,張道涵、朱之瑜邀請李紹翼加入特別工作小組,李紹翼婉拒道:「皇上令下官巡視地方,也就是走走看看,並未讓下官插手地方事務。」

李紹翼將「地方」二字說得非常重,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設立諫官制度,他會在一旁監督,若荊州守著地方的本份,他不會去管,若荊州試圖向中樞權力伸手,說不得了,他一定會插手。

張道涵和朱之瑜不以為意,任李紹翼在荊州四處走動。

李紹翼說不會插手,等於放屁,轉眼就將承諾忘在了腦後。待他安歇下來後,黃宗羲、顧炎武二人來訪,李紹翼就著張道涵設計的程序,指手畫腳道:

「特別工作小組九人中,林純鴻擔任組長,荊州的人佔了四人,若算上洪齊雲,就是五名,既然如此,什麼事還不是他們說了算?林純鴻倒是姦猾,既獲得好名聲,又有了實質好處!」

黃宗羲、顧炎武一聽李紹翼的話,不由得心裡暗自嘆氣:林純鴻好像沒有從此事獲取聲望的打算,也從來沒有宣稱放棄主導權,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黃宗羲問道:「還請問李侍郎,楊閣老目前到底是什麼態度?」

李紹翼嘆道:「能有什麼態度?走一步看一步吧。若諫官制度設計對朝廷有利,楊閣老自不會固步自封,當著力推行至全國;若制度對朝廷有一絲一毫的侵害,楊閣老當抗爭到底。所以,李某還請兩位為蒼生計、為朝廷計,據理力爭,不要損害朝廷!」

黃宗羲和顧炎武都道:「不用李侍郎吩咐,我等自會如此!」

黃宗羲和顧炎武辭別後,各路名士相繼拜訪李紹翼,李紹翼皆好言撫慰,要求各位為朝廷據理力爭。

……

李紹翼抵達荊州,只不過是小小的插曲,諫官制度的設計,正穩步向前。

當三份方案出台後,特別工作小組進行了第一次統籌會議,就諫官機構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合議。

有趣的是,中書府和監察府見將諫官機構至於本部管轄下的希望不大,都提議增設諫官機構,獨立於中書府、監察府和都督府之外,成為第四大獨立機構。這倒與林純鴻的構想不謀而合。

至於名字,林純鴻提議叫光祿院,眾人大喜,都認為這個名字好。

相對應的,在各省、各府、各縣,中書府和監察府都認為有必要設立各級光祿院,對各級行政機構、監察機構行使顧問權。

而黃顧二人也贊同設立各級光祿院,但反對在荊州設立最高級光祿院,建議由監察府對各級光祿院的工作進行登記備案。

黃顧二人的用意,與會的當然心知肚明:若設立最高級光祿院,從名義上來說,就在搶奪朝廷的中樞權,最終會讓朝廷聲望受損。

黃顧二人的提議,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皆認為:荊州之決策,關係到大明絕大部分區域的福祉,荊州不僅需要諫官,而且需要水平相當高的諫官。

朱之瑜試圖說服黃顧二人:「兩位明鑒,荊州雖為大明朝廷地方機構之一,卻管控著大明絕大部分地域,這是事實,還請兩位不要視而不見。名義是名義,若光為了名,影響千千萬萬黎民的福祉,則有因小失大之嫌!」

黃顧二人堅持認為,朝廷中樞地位不容覬覦,這點絕不能讓步。

合議一下子陷入僵局,暫時休會。

私下裡,鄭鴻逵找到黃顧二人,勸諫道:「好不容易讓江陵侯開了口子,讓我等有參與制度設計的機會。若兩位繼續堅持不讓步,讓江陵侯改變初衷,我等連參與的機會都沒了,到時候還不是荊州說了算?弊大於利!」

黃顧二人對鄭鴻逵的勸諫不置可否,只是將今日之爭議彙報至李紹翼處。李紹翼對二人大加讚賞,建議兩人堅定立場,不要退讓。

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等人對林純鴻引入黃顧二人本就不滿,現在更是對黃顧二人油鹽不進抱怨不斷。

彭新提議道:「不如明日投票,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也有此意,甚至還琢磨著,如果以後意見有分歧,就投票解決,乾脆把黃顧二人氣走了事。

四人皆以期待的眼神瞅著林純鴻。

林純鴻道:「這是因小失大。好不容易借著黃顧二人,將天下名士召集至荊州,共商國事,荊州也有了中樞的氣象。若真氣走了黃顧二人,荊州算是大跌顏面。」

張道涵四人默然,心裡卻不約而同地抱怨道: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將黃顧二人留下來?

哪想到,林純鴻接著說道:「左右不過是顧問權,交給朝廷又何妨?明日,咱們退讓一步,提出由朝廷按照我們的討論出的方案設立最高級光祿院,地點就在北京!」

張道涵四人一聽,愣了愣,盡皆大喜,言道:「楊嗣昌要是不嫌蒼蠅多,給他又何妨?」

……

第二日,張道涵提出最高級光祿院必須設立,就由朝廷在北京設立的建議後,讓黃顧二人一下子陷入兩難境地。

黃顧二人當然認可朱之瑜的話,荊州現在雖無中樞之名,卻有中樞之實,光祿院設在北京,最高級光祿院設立的好處蕩然無存。

再則,朝廷已有都察院,光祿院的職權與都察院部分重合,皇上和楊嗣昌會同意在耳邊再添一些蒼蠅呱噪嗎?

顧炎武心思機敏,立即提議道:「不如仿照大明銀行,奏請朝廷按照我們討論出的方案,將光祿院設立在揚州。」

設立在揚州,固然比設立在荊州麻煩,這也是當前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眾人都不反對。

於是,關於光祿院的架構,最終達成一致,開始討論諫官從何處而來。

這點實質沒什麼好商量的,鄭鴻逵、洪齊雲認為,大商人開設工坊、轉運貨物,為地方做出了傑出貢獻,對地方行政、監察機構的弊病體會最為深刻,理所當然地具備諫官資格。

黃宗羲、顧炎武認為,有功名之士在地方上聲望高,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和追捧,也應該具備諫官資格。

張道涵等人則認為,行政、監察機構精於俗務,時常深入百姓群中調研,對哪些人具備顧問的能力最為了解,應該由行政、監察機構任命諫官。

三方迅速達成妥協,大工坊主、有功名之士、官府任命的各佔三分之一。

林純鴻看著這個方案,暗中哭笑不得:自己嘔心瀝血建立的荊州政權,最終還是成了大工坊主、士大夫及新貴把持的政權,至於普通工人、農民,壓根就沒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也許,這就是大勢,就連林純鴻也不知道如何讓工人和農民發聲,爭奪應該屬於他們的權力。

基於此,林純鴻沒有干涉的意思,只是提出:每位烈士,必須有一名家屬成為諫官;被工程院獎勵過的工匠、技術人員也必須成為諫官。

這點,大家都不反對。畢竟,這些人都為大明做出傑出貢獻,應該從政治地位上進行照顧。

諫官的構成業已解決,諫官如何產生才是討論的重中之重。畢竟,每個縣的諫官數量有限,而大工坊主、有功名之人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黃宗羲、顧炎武堅持通過考試來選拔諫官,以確保諫官的質量。鄭鴻逵和洪齊雲則堅決反對,主張在各自的群體中推舉產生。

張道涵等人結合雙方的訴求,力主由各縣教諭組織考試,合格者擁有成為諫官的資格,然後再由各自的群體推舉產生。

張道涵的方案,得到了眾人的贊同,皆大歡喜。

三分之一、推舉……林純鴻心裡默念著這幾個關鍵詞,琢磨著:恐怕再過個十年、數十年,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就要產生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