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農業研究院

「鍾師傅,你說經過這個什麼研究院研究之後,能提升如此之高的甘薯畝產?」崇禎皇帝帶著一絲不相信,問鍾進衛。一畝十二石,這在古代還真是不能想像。

「是的,陛下。」鍾進衛肯定地點點頭。

然後他自然地就想起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心裡一動,就又開始誘惑崇禎皇帝:「陛下,臣家鄉的研究院,還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和這個甘薯一樣有很多優點,耐活,畝產也大。這幾樣東西研究出來之後,您知道我家鄉養活了多少人么?」

「多少人?」崇禎皇帝很關心這個話題,見鍾進衛的神態,好像能養活不少人,他心裡暗暗地估計了下,如果不是連年低溫乾旱,大明的糧食產量養活現在的人口綽綽有餘,江浙一帶甚至都改稻為桑,種經濟作物,也沒見有多少饑荒。這麼算起來,後世有兩倍大明人口就差不多了吧。畢竟人口可以翻倍容易,耕地和產量要翻倍是很難的。

「大明現在有多少人口?」鍾進衛沒有直接揭開謎底,而是關心起現在的人口數目來了。

「大約為一億五千萬人左右。」崇禎皇帝帶著點自豪回答鍾進衛。歷朝歷代,當以大明人數為最。

「那臣現在可以告訴陛下,臣家鄉,有十三億人還多,從沒出現過饑荒。甚至有地方的田地都已荒蕪不種,也無事。」鍾進衛說出這話,心裡帶著點惡趣味,想看看有沒有人被嚇傻。

「鍾師傅,當,當真?」崇禎皇帝盯著鍾進衛的眼睛,有點不可思議。

徐光啟更是想不通了,下巴掉到了地上。他是大明了解海外最多的人,但據他所知,好像海外的國家都很小,有的甚至沒有大明一個行省大,哪怕最大的國家,人口也不如大明。中興伯的家鄉到底在哪裡,有十三億人之多,那是多大的國家,徐光啟不能想像。

「陛下,臣怎麼可能欺君。不知道陛下是否記得,臣住的那房屋有多高,一個房子可以住多少人應該可以猜得到吧。」鍾進衛提醒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想起在鍾進衛手機上看到的那一座座高樓大廈,想想那麼多人住在一起,那該是多大的一個城市啊。想著想著不禁神往起來。

徐光啟聽鍾進衛和崇禎皇帝的對話,很是摸不著頭腦。據他所知,皇上應該沒有出過京師,他怎麼可能知道中興伯海外的房屋高度。如果要是從畫中所知,那徐光啟是不會信的。要是中興伯把房屋愛畫多高就畫多高,根本沒有實際參考價值。

沒想,他看到崇禎皇帝回過神來後,點點頭,肯定了中興伯的說法。徐光啟不由大奇,難道是真的?

崇禎皇帝現在壓根就忘了徐光啟還站在一側,他兩眼放光地對鍾進衛說道:「朕記得,還真是有那麼多人。鍾師傅,你快跟朕說說,這研究院有什麼法力,竟然能變出養活如此多人的東西。」

鍾進衛就是要勾引崇禎皇帝問出這個問題來,現在果然如願,就回答道:「陛下,這個研究院,其實沒什麼法力,一點也不稀奇。就是集合一些有經驗的人,研究作物的習性,專門搞各種實驗,培養出高產,耐活作物。」

「好,朕馬上下旨給兩京十三省,讓各地把經驗豐富的老農挑選一些送到京師來搞研究。」崇禎皇帝一聽,馬上就準備行動了,原來解決饑荒是如此簡單,虧了朕以前殫精竭慮了這麼久時間。

「陛下,等等。」鍾進衛連忙打斷崇禎皇帝的意淫,真要這麼簡單的,估計大明自己早已搞出來了,而不需要自己來提點。

崇禎皇帝疑惑地看向鍾進衛,咋,還有什麼事?

「陛下,這研究院,說簡單,就那麼簡單,但說難,也是很難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來的。」鍾進衛苦笑著向崇禎皇帝解釋。

崇禎皇帝心裡聽得「咯噔」一下,看來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他正相面對鍾進衛,請教道:「朕覺得也不會那麼容易,剛才是朕激動了。鍾師傅,如何搞這個研究院,還請詳細說說。」

「陛下,這個研究院,不是隨便找幾個老農就可以的。如果陛下只是想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一點點產量,那隻需讓有經驗的老農去各地互相交流傳授經驗,說不定就可以,而無需這個所謂的研究院。但如果陛下想讓糧食作物的產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那就必須要研究院,花大精力去投入才行。」

鍾進衛注意到崇禎皇帝和徐光啟都在認真聽,就接著講道:「首先,研究院的人必須會寫字,能記錄各種遇到的問題;其次,他們必須對各類農作物都很熟悉,比如,對於農作物的成長過程,氣候影響,病蟲害影響都有了解,對農作物為什麼長得好,為什麼長不好的原因都知道;第三,研究院的人還必須會進行數據分析,統計。總之,涉及到很多學科和基礎設施。」

鍾進衛一口氣把自己理解的內容都說了出來,後世的研究院差不多就是這樣的吧,鍾進衛不負責任的想到。

崇禎皇帝聽著有點迷糊,就直接對鍾進衛說道:「鍾師傅,朕聽得不是很明白。但總體感覺這個研究院的人需要懂很多東西,是不是?」

鍾進衛點點頭:「是的,陛下。我家鄉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都是相當於進士出身,或者就是所在行業的頂尖者才可以。」

崇禎皇帝記得,鍾進衛曾經說過,他差不多是舉人出身。這麼一衡量,對建立研究院的信心一下遭到了打擊。

他沉吟了片刻,基於對鍾進衛的信任,請教道:「鍾師傅,朕想搞這個研究院,該怎麼一步一步的做,哪怕朕搞不出來,朕的兒子就接著搞,也一定要搞出來,讓大明子民不再有挨餓的事發生。」

鍾進衛用力點點頭,對崇禎皇帝道:「陛下不用氣餒,臣家鄉的研究院是經過那麼多年發展,屬於頂級的了。現在大明當然不能和臣家鄉去比,但只要一步一步的做,臣相信會很快有一些收穫的。」

「好,鍾師傅,你說。」

「陛下,現在應急的做法是召集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大明兩京十三省分別成立研究小組,進行農作物經驗的互相交流,並推薦各自地區好的農作物進行試種。如果成功,則推廣全省。而後兩京十三省的老農代表帶著各自省份的優勢作物,匯合到京師進行全國範圍交流,試種,推廣。臣以為,這麼做,在幾年內必有所獲。」

這種應急的做法花不了朝廷多少精力和經費,做起來簡單,應該沒有問題。崇禎皇帝點點頭,表示認可。然後他關心地問道:「有應急,那麼長遠的做法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