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映日荷花 第322章 堂會

眾人落座之後,徐元佐掃視一圈,腦中自然浮現出三十二家這個數字。坐在座椅上的都是掌事人,背後侍立的僕從又有兩倍之多——徐元佐顯然超標了。再算上船上的水手,也幸虧這艘船沒有載貨,否則還真就超載了。

徐元佐既然坐了主座,當然不能光出風頭不說話。他等眾人靜下來,清了清嗓子,中氣十足道:「雜曲里有句唱詞,叫做十年修得同船渡。咱們能夠同船渡海,恐怕還得多修十年。」

眾人大笑,場面頓時融洽起來。

「在座諸位有老交情的,有神交已久的,不管是否頭回見面,就沖著這二十年苦修得來的緣分,徐某便要以茶代酒敬諸位一杯。」徐元佐說罷舉起茶盞,拱手一圈,輕輕飲了一口。

眾人自然也跟著喝了一口,只等徐元佐繼續說下去。

沈玉君坐在松江人與蘇州人之間的位置,算是過渡,此刻距離徐元佐隔了四五張椅子,心中暗道:這小子倒是能夠鎮住場面,哼!

徐元佐控制了節奏,笑道:「咱們無論來自哪裡,此番進京無非一根心思:便是要朝廷將漕運之事交給我等舶主,走北海,省漕費。這事說起來咱們是逐利而去,不過平心而論的話,咱們同樣也是憂國憂民啊!」

眾人一聽,知道這是徐元佐要拔高升華,將末業逐利之事抬舉到大義的層面上來。這工作並不是那麼好做的,萬一玩得不溜,反叫人罵奸商虛偽,賺了銀子還要賣好。

徐元佐是什麼人,所有數字在腦中一個翻滾,隨口吐道:「成化年以來。漕額定為四百萬石。若是走漕運,在這四百萬石漕糧之上,更要支付五倍之費!這是徐某臆測的么?非也,朝廷邸報與工部文卷,歷歷可查。我且報些名目來,大家聽聽便知:沿途僱傭車船的費用里,便有過江米、腳價米、腳用米、船錢米、變易米、車夫銀、腳價銀、腳費銀、水腳銀、車盤銀、過壩旱腳銀、輕齋銀、淺貢銀;助役貼補的又有貼夫米、貼役米、加貼米、盤用米、貼役銀、(缺字)纜銀、使齎銀、挖貼銀、堤夫銀、椿木銀之屬。」

徐元佐一口氣說下來,眾人卻沒個叫好的。因為徐元佐每說一個名目出來,就意味著一筆成本。而這還只是兩個大類,另外還有鋪墊包裝費用,如蘆蓆米、折蓆米、蓆木銀、松板楞木銀、鋪墊銀;又有防耗防濕的費用,比如尖米、兩尖米、鼠耗米、免曬米、篩揚米、免篩揚米、濕潤米、蒸潤米、潤耗米、截銀;還要支付運軍運夫沿途生活費用,如行糧、行糧折本色銀、本色月折銀、食米折銀等等。

如此重複繁雜的加派累加下來,為了運送一石漕糧到京師,就得花費三到五石的運費。如果按照徐元佐所取的最高額算。國家在運費上每年就要支出兩千萬石。即便按照成本最低的省份算,運費也在一千二百萬石以上。

「那麼海運的成本是多少呢?」徐元佐緩聲道:「以國朝初年所行海運耗費存檔來看,運費與正糧持平。也就是國家花一石米,就能運抵一石漕糧。這一年就能為朝廷省下千萬石米,因此受益的百姓不知凡幾!」

眾人原本擔心徐元佐玩弄嘴皮子「操兩可之辭」,一旦遇到個精明人恐怕要被戳穿。然而聽徐元佐這裡一一報出名目,又列出了加派數目,最終彙集起來竟然如此驚人。順理成章地推導出海運的利國利民。這就完全不用擔心被人攻訐了。

唯一需要確定的問題,這些數據是否確實。

徐元佐是個有良好證明習慣的人。當下叫梅成功去取了《通漕類編》的草稿。這是書坊收集的各府縣誌中關於田賦的章節,以及一部分實錄中有關的內容。因為還沒有定稿,所以看起來還頗為散亂。

「這是我找人收集的漕運花費,還只是草稿。」徐元佐讓眾人翻閱。

眾人隨便翻了翻,但見裡面不是縣誌、府志,便是實錄、邸報。都有書、卷、章號,果然是「歷歷可查」。他們不是做學問的人,不會真的去查,反正只要有這些東西在,說話腰杆子也就足夠硬了。

徐元佐喝著茶。從容道:「大家只有確立了這個心思,咱們才好繼續往下說。」

眾人紛紛應道:「正是為了國家朝廷效力!漕運苦民久矣,早該走海!」唱高調誰都會,何況這高調唱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據。

徐元佐面露笑意,道:「大家齊心,大事定成!」

「還要仰仗徐君。」有人捧道。

「非也。」徐元佐搖頭擺手:「這事恐怕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行。上至閣輔,下至書吏,咱們都得一一攻關。務必要叫朝中有個共識:只有走海有利於國朝,只有走海才能富國富民。此番徐某入京之後要去拜見張相,也會求見大司空,至於其他,恐怕力所不逮。」

徐元佐自己報了門路,其他人也知道該有所表示。

被徐元佐稱作世兄的唐公子坐在徐元佐下手,屬於第二尊位,自覺介面道:「我當遊走兵部,拜見本兵霍思齋,請他溝通運軍之事。」運軍是衛所編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專門有一個提督漕運總兵官管轄。

明朝士人只能進入廣義上的文官體系。五軍都督府與衛所卻主要是靠世襲,其中流官也有,但同樣出自世職軍戶。比如今年正月新任命的提督漕運總兵官,便是總督京營戎政、鎮遠侯顧寰。

對於士林的延伸——商賈而言,要公關流官還有各種關係網可用。要經營勛貴圈子,難免力所不逮。

徐元佐走張居正、工部尚書朱衡的路子,這是提綱挈領,堂堂皇皇列陣對敵。唐公子自告奮勇走兵部尚書的路線,謀取兵部支持,這是出奇制勝。釜底抽薪。眾人知道徐元佐的來歷,自然不會懷疑他能否見到張居正。然而這位唐公子卻是名不見經傳,難免有人會心生疑竇。

「聽聞本兵乃是山西人,與我江南實在相隔甚遠,不知這位唐世兄……」有人猶疑道。

徐元佐呵呵一笑,替唐世兄接過這招。笑道:「是徐某無禮了。這位便是上海唐副憲的長孫,諱明誠,號文鏡。唐副憲當年奉敕總理山西鹽政,蜚聲天闕,想來是那時候便結下的善緣。」

這些話唐明誠正不好對外誇獎,有徐元佐代勞,只是微笑頜首,顯得謙遜儒雅。

眾人一聽這位也是三品高官之後,更添了一層信心。順著次序將自家在京師的渠道門路都報了出來。

松江府華亭、上海兩縣在嘉靖早年著實出了不少進士,莫不是位居高位之後致仕的。嘉靖中晚期雖然也有進士及第,可惜現在要麼是外任,要麼是賦閑,頗有些青黃不接的感覺。不過各種關係轉下來,基本還是能夠找到點門路的。

松江這邊說完,輪到蘇州那邊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這些太倉嘉定的商賈,實在是沒有路子。才來抱徐元佐的大腿。

「說來慚愧,鄉黨中但凡在京師有門路的。都已經自己去了。」一位蘇商道。

松江這邊不少人臉色頓時就陰沉下來。

——你們自己人都不帶同鄉玩,卻來找松江人尋分潤,當松江人是傻子么?

沈玉君坐在兩幫人之間,本著女性的敏感,瞬息之間就感覺到了異樣。剛才還其樂融融的氣氛,登時變得詭異起來。松江那邊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了冷漠和鄙視。蘇州客商卻都垂頭喪氣,一副任人鄙視的模樣。

同為蘇州人,沈玉君豈能看著同鄉受人欺負?何況這些人都還是尋到沈家的門路而來,若是她一言不發,更是墜了沈家的名聲。沈玉君乾咳一聲正要說話。卻見徐元佐朝她搖了搖頭,已經到了口頭的話,又被她咽了回去。

「諸位且聽我一言。」徐元佐道。

眾人紛紛望向主座上的徐元佐,目光中各有分說。

「搭順風船,歷來是被人不齒的。」徐元佐輕笑一聲:「不是我們松江人勢利,只是在商言商,天下都沒有白送好處的事。」

松江人這邊紛紛點頭:憑什麼我們消耗了人脈資源,你們可以隨便沾光呢?

蘇州人面色不好看,卻說不出什麼話來。大家都是商賈,將心比心,若是自己手握資源,可能隨便給人分潤好處么?

沈玉君突然想到了徐元佐之前跟她引用的墨子名言,再看看這些人,果然是只有站在一個層面才有合作的基礎。

「不過進京溝通此事的人家,斷然不會只有我們這些。」徐元佐道:「有些人家是獨自進京的,有些是三五人結伴進京的,咱們這麼三五條船一同攜手進京,也算罕見。不管怎麼說,我看江南這邊民聲傳達到部閣,海運無非就是時間、地點、額度上有待商定了。」

松江眾人不解徐元佐揭過一頁的用意,只是聽著。

徐元佐望向那些蘇州商人,道:「朝廷海運額度必然有限,同鄉之間未必就肯分潤,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終於有人忍不住道:「那我等就要分潤給他們么?」

徐元佐朝那人笑了笑:「何必如此?只要他們一樣出力便是了。」

那些蘇州商人連忙道:「我等願意出力,只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