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326章 亂戰(一)

這年夏,劉承鈞在一片糊塗中死去,結束了他糊塗的一生。然而北漢的糊塗仍在繼續。

或許是因為某種男科病,劉承鈞並無子嗣,於是收養了眾多義子,賜劉姓,封王侯,象真的一樣。

養子中以兩人為強,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元還算有些武藝,在太原軍界招攬了眾多親信,威望略高些。但他有個毛病,愛賭。劉承鈞死的那晚,他正與眾多將士興奮地賭了個通宵。次日劉承鈞的遺旨便傳遍整個太原,皇位繼承者是劉繼恩。

忽悠誰呢?父親都糊塗成那樣了,還能立遺旨?劉繼元心中不服,連舊皇安葬、新皇登基這樣的大禮都抱病不去。

劉繼恩怎會成為繼位者呢?原因很簡單,他結識的人管用,比如石德貴。劉承鈞未死時,兩人早已合計好一切。

「齊王,那劉繼恩何德何能。先皇早已說他毫無治國之能,如今我太原落在他之手,實在危險哪。」太原兵馬都指揮使郭無為氣憤地道。劉繼元授封齊王,劉承鈞在位時。

劉繼元裝作沒聽懂,「遺詔是父皇所立,自是對他信任。」

郭無為輕蔑地道:「先皇生前多次在我面前訴說他的無能,讚揚齊王的才幹,怎會立下那遺詔,顯然是那群小人虛擬。」

「郭大人,既然如此,你等眾臣為何仍跪拜他面前,大呼萬歲。」劉繼元怒道。

「臣等也很無奈。」郭無為道,「但齊王若肯振臂一呼,恢複大漢正統,我等必會倒戈相擁。」

劉繼元站起,「郭大人既有此心,我也不願父皇基業毀在無能之輩手中。大人可願為本王召集那些志同道合的大臣?」

郭無為笑道:「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今日來到齊王府表達自己的心意,是因為他已隱隱感到劉繼恩要拿他開刀了。

沒錯,劉繼恩準備拿這個掌握軍權,卻非同心的指揮使開刀。「石公公,此法真的可行?」

石富貴哈腰笑道:「皇上放心,萬無一失。大宴過後,侯大人便會率人擒殺郭無為。只要殺了郭無為,皇上便自任兵馬都指揮使,太原便不會再有二心之人。」

劉繼恩顯然還不放心,「還有個劉繼元呢?」

「皇上可將他調往代州,遠離太原。」石富貴道,「在那偏遠之地,他也攪不起什麼風浪。」

「哈哈,石公公真知朕心。」劉繼恩大悅。

石富貴大拍馬屁,「其實皇上英明神武,早已成竹在胸。奴才只不過代為說出罷了。」

劉繼恩更是開心,但還是有些擔心,「侯霸榮可靠否?」

石富貴忙答道:「皇上放心,太原兵馬副指揮使的頭銜誰不動心哪。」

太原宮內,劉繼元大宴群臣。這是登基後的第一次,所有重臣俱到,只有劉繼元又一次稱病未來。

不來更好,明日便趕你走。劉繼恩心想。

「皇上,臣近日胸口十分疼痛,請准回家休息。」宴會才開始,郭無為便請辭。

你可是今日不可或缺的人物,怎麼能走呢。「郭大人,你這不是掃朕的興嗎?」

石富貴跟著起鬨道:「郭大人,你若離去,我們大家可都要離開啊。」

其他大臣紛紛勸阻。

郭無為只好回座飲酒。

宴會即將結束,劉繼恩向石富貴使了個眼色。石富貴心領神會,道:「皇上,您飲酒過多,已有醉意,請回殿歇息吧。」

「諸位繼續盡興,朕先去歇息。」劉繼恩站起離開。他沒有回寢宮,而是到了勤政殿,因為他要等待好歇息。

「皇上已歇息,咱們也離去吧。」郭無為再一次離座。

「郭大人,郭大人。」石富貴忙端杯攔住,「郭大人勞苦功高,乃我太原之棟樑,我敬你一杯。」

隨著上來幾位大臣舉杯相敬,郭無為無奈留下。

又飲片刻,突然殿外一陣喧嘩,緊跟著供奉官侯霸榮率數十人持刀闖入。

眾臣驚愕不已。唯有石富貴將酒杯往地上一摔,指著郭無為道:「郭無為,你自恃大權,胡作非為,皇上下旨殺你,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郭無為卻並不驚慌,「哈哈」大笑道:「你這個閹人,今日還不知是誰的死期。」

那侯霸榮將手中一頭顱一舉道:「劉繼恩昏庸無能,違背先皇遺願,篡權奪位,已被我所殺。」

眾臣更加驚愕,石富貴嚇得面如土色,大喊道:「來人吶,有人造反。」

「你個狗奴才,是說本王造反嗎?」大踏步走入一人,正是劉繼元,挺劍刺了過去。

石富貴呆若木雞,甚至連閉眼的力氣都沒,便被那劍要了性命。

劉繼元舉劍高呼道:「還有劉繼恩的餘孽嗎?」

郭無為帶頭,群臣跟著跪拜,大呼萬歲。

石富貴死不瞑目,他以為巨大的誘惑可以拉攏任何人,卻不知這侯霸榮乃是郭無為的遠房外甥。早在幾天前便已將劉繼恩的陰謀透露給了郭無為,並將計就計,演出今日一幕。

太原的變故再一次引來趙光義的興趣,他下定決心要拔掉這顆眼中釘,完成兄長未完成的事業。當然,他的內心深處是要告訴世人,他比兄長更強大。

北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身後的遼國,之前所有的失敗都是因為遼軍的介入。趙光義還是有很大顧慮的,他召來曹彬問:「周世祖與我皇兄皆親征太原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堅固,不能接近嗎?」

那兩次,曹彬都曾跟隨,根據經驗,搖頭道:「非也。周世祖時,乃石嶺關一戰大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時,雖石嶺關堅守,但卻忽略了定州方向,遼軍的緊逼迫太祖不得不退兵。」

趙光義點頭道:「如此說來,那太原並非不可攻破。」

「不錯。」曹彬道,「太原城雖堅固,卻並非不可攻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必可拿下。」

「所以只要擋住遼國援軍,太原城便不足懼。」趙光義道。

曹彬點頭贊同。

趙光義想了會,問道:「何人有這能力呢?」

曹彬心中早有人選,道:「郭進。」

趙光義一愣。要知道這郭進與曹彬可是完全不同的類型。

郭進在劉知遠時便已在軍中發跡,臂力巨大,倜儻任氣,喜結豪俠,嗜酒好賭。但此人性情暴躁,喜歡殺戮,士卒將校凡犯錯者,必已死罪論處。到太祖時,已被委以重任,獨當一面。

有人要問了,那上次趙匡胤打太原時,為何沒有提到此人。那是因為有個小校犯錯,逃入京城誣告郭進與劉承鈞有勾結。趙匡胤雖然並未相信,將此人交給郭進處理,但心中有了芥蒂,將他調往了別處。

「曹大人果然不以喜惡論人。」趙光義知道曹彬這樣的人最討厭郭進那種性格。

曹彬微微道:「人有不同,各有所用。若論北方抵禦遼軍之能,曹彬以為遠遠不如郭將軍。」

趙光義隨即下旨,任命郭進為雲州觀察使,石嶺關都部署,總管石嶺關、鎮州、定州的御遼軍務。但他也留了個心眼,派出田欽祚為監軍,代為監管這位性情剛烈的猛將。

薛居正、盧多遜等臣見他伐漢心意已決,便也不再阻攔。趙光義調兵遣將,任潘美為北部招討制置使,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大將率部,四路大軍直趨太原。

趙匡胤先前那些將領呢?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趙光義登基後,使用各種手段不斷削弱高懷德、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又用各種好處撫慰。漸漸地,領兵者都已是自己的親信。

聞聽大宋伐漢,遼國大驚。掌權者蕭太后蕭燕燕馬上遣使來質問:「為何要伐北漢?」

趙光義厲聲道:「河東逆命,正應興師問罪,關你北朝何事。若你不援,和約如故。否則,那就兵戎相見。」

你別說,趙光義的這段話頗有其兄之風,令人振奮。

使節回來如實稟報,蕭燕燕及遼國大臣氣憤不已。當即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翼王耶律敵烈為監軍,出東路。令以大同節度使耶律善率兵出北路,分路進援北漢。

大宋伐漢的消息傳到金陵,朝堂之上,孟昶笑道:「時機終於來了!」

眾臣皆都十分喜悅。

「從現在起,諸位愛卿就會很累,可要有心理準備。」孟昶又道。

「臣等心甘情願。」眾臣道。

孟昶問王昭遠:「各地方的主要官員可到?」

王昭遠答道:「三日之內便可到齊。」

「好。」孟昶道,「這三日,朕希望諸位愛卿都能拿出自己的方案,三日後討論。」

平靜的生活即將結束,孟昶來到清涼寺聽禪靜心。

課畢,孟昶好奇問道:「怎不見徹玉大師?」

法眼文益的回答很平靜,「去年年中得病身故。」

孟昶沒有再問下去。曾經的亡國之主死後如此平靜,對李璟來說也算是種幸福。

在清涼寺靜心三日後,孟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