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朝陽出海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

薛明樓隨江敏之離開附樓的會議室,江敏之的辦公室在主樓六樓,主樓與附樓之間的過道陰暗狹長,過道兩道的辦公室都門庭緊閉,不曉得省政府的工作人員將自己嚴嚴實實地關在辦公室里做什麼。

離開會議室的那一瞬間,臉上還掛著笑容的,轉過身,輕輕咳嗽了一聲,似乎臉上的笑容也在這輕咳之間就分崩離析了——穿過過道時,江敏之陰沉著臉,薛明樓跟在江敏之身後也就不做聲。

李遠湖最近才在劉聞濤的調動問題上鬆口,對省政府的分管工作安排也暗示不會過多的干涉,江敏之以為陳其斌案、雲林證券案的壓力讓李遠湖的陣腳鬆動,以為這是他到東海後的第一個大勝戰。他之前要求陸文夫參加今天下車的碰頭會,主要是為今後調整陸文夫去分管教育工作,劉聞濤調到省里之後接手陸文夫之前分管領域做鋪墊。江敏之還以為已經在東海贏得一定的主動,錦湖今天的慷慨解囊,卻讓他有飽受挫折的失落感,特別還是李遠湖親自打電話來要他參加下午的會議。

到了辦公室,江敏之握著門把手,猶豫了片刻,才吩咐薛明樓,

「下午要沒有什麼好緊的事情,都幫推掉。」

「嗯。」薛明樓點頭應道,看著江敏之走進裡間的辦公室,他走回自己的辦公桌,從電腦里調出錦湖的資料來看。

八千萬美元就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幣。

在全省高校財政撥款年度預算總額還只有十六億元的今天,錦湖年內就要向高校學科建設促進基金注入超過六億元的資金,明年的預算更是高達八億元,僅憑這點,就足以封堵住現在所有對錦湖不滿的抱怨。

沒有人能拒絕錦湖的慷慨捐款,錦湖也比任何人想像中更為強大,至少江敏之在他這屆省長任內不要想找到打擊錦湖的機會,就算將劉聞濤調到省里來頂替陸文夫的位置,實際上能起到對錦湖的鉗製作用也極為有限。

李遠湖中午的那通電話還真是像得玩味啊,無疑是告訴江敏之,在東海有些界線是他越不過去的。

薛明樓看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錦湖資料,揉著太陽穴。

年初時有媒體引用愛達集團技術總負責人丁槐的表述,說橡樹園今年的科研預算將達到四億美元,這在當時就引起一陣驚嘆與喧嘩。

根據信產部收集到的數據,愛達集團九九年銷額接近兩百億,名列電子百強榜榜眼,凈利潤達到四十億,錦湖差不多拿出四分之三的利潤、銷售額的16%投入到新的技術研發中去,甚至有媒體評價錦湖在技術投入有些鑽牛角尖了。

現在看來這些數據還是經過嚴重脫水處理的,不僅科研預算嚴重縮水,薛明樓相信信產部公布的愛達集團的銷售收入及年凈利潤數據也是經過嚴重縮水的。也許信產部知道錦湖在數據上弄虛作假,也許他們需要錦湖在數據上弄虛作假,要讓華夏電子維持在電子百強榜第一的位子。

江敏之要查錦湖在國內的稅收數據,當然能查得到,很可惜錦湖枝系複雜的企業成員體系里,差不多有半數公司都是海外註冊的,想要查看錦湖海外公司的財務數據,卻是異常的困難。

錦湖在國內的稅收數據與錦湖對外公開的財務數據是基本吻合的,也就給別人造成一個假象,就是錦湖註冊的眾多海外公司只是工具型公司,也許是為了交叉持股的方便,這時候看來這些公司並不全是空殼公司,只是出於種種原因,都隱藏在暗處。

薛明樓想到另一種可能性,要是國內對錦湖的打壓手段過於拙劣,引起錦湖的強烈反彈,那這些此時隱藏在暗處的海外公司會不會露出水面來發揮作用?

都說愛達是錦湖的核心企業,從另一種層次上來說,錦湖商事才是錦湖的核心,錦湖商事成立之初就將總部設在香港,大概也是想藉助香港與內地不同的法律體系吧。

※ ※ ※

在創立橡樹園之初,就確定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路線,錦湖不可能無限制的從海外引進高端人才,本土人才的培養才是根本,而且也要讓高校的科研力量發揮出應用的作用來。

無論是張恪,還是錦湖其他高層,都意識到,愛達集團會更注重應用技術的發展,從而忽視更為基礎的科學研究。這幾乎是必然的,錦湖所有的成員企業都必須圍繞盈利這根驅動軸來轉動,也就無法避免的使得眼光受到限制,無法看到更長遠的發展方向——高校應該在基礎科學研究與高端人才培養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東大雖然位列國內頂尖名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也湧現出諸多文化與學術名人,但是跟世界級的一流名校相比,還是有極大的差距。

無論是從雙導體制等相關的培養體制,還是橡樹園創業基金等相關的科研創業激勵體制,錦湖在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上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做了許多的基礎工作並卓有成效,眼下是到推動相關工作快速往前發展並正規化的時候了。這才近期做出決策在橡樹園名下成立高校學科建設促進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科研經費預算注入該基金,主要用來幫助東大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使東大成為錦湖未來真正的能依靠的根基。

李鴻銘下午參與會議之前,只希望錦湖的捐助款還保持跟上一學年同等的水平,這樣就能讓東大下一個學年有較為輕鬆的預算環境,能夠多做幾件事情。誰曾想到錦湖下半年就要往學科建設促進基金里注入八千萬美元的資金,差不多等於東大一年的收入總和。

李鴻銘與陳信生初步交換過意見,學科建設促進基金就是為了幫助東大儘快發展成為世界級的一流名校,基金評審委員會成員也多從東大教授中挑選組成,陳信生沒有跟李鴻銘說基金投入占橡樹園科研預算的比例,只是跟他承諾五年內投入不低於八億美元。

陳信生與張恪,葉小桐下午在橡樹園內部還有會議要參加,先坐車離開了。

李鴻銘的心情過了許久才稍平復下來,坐進車裡,大聲跟崔國恆、秦剛兩人抱怨,「你們倆個啊,過來之前還跟我打馬虎眼!」

秦剛攤了攤手,說道,「我聽說是跟去年變化不大,卻是不知道將去年愛達文化基金的捐款也計算在內。」

去年錦湖向高校教育系統捐款兩億元,捐款四億成立愛達文化基金,總計六億人民幣,與八千萬美元倒是相差無幾。

「我是真不知道詳情,」崔國恆笑著說,「六月份,行政室要經研中心出一份國內高校十年辦學投入的評估報告,我們預測清華大學十年後的辦學經費投入將達到每年六億美元,東大大概只能達到清華大學一半的水平。」

「我們現在的辦學經費投入也只有清華大學一半的水平,」李鴻銘說道,「不過有學科建設促進基金的補充,這個差距就抹平了。」

「錦湖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崔國恆說道,「開始也沒有說明數額,只是討論過捐款是集中給東大,還是分散給各高校。最終還是決定集中給東大,因為東大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有了這筆資金,可以做更多嘗試性的工作,要是東大能先於清華髮展成世界級的一流名校,那東大的辦學經驗將更有指導意見。」

李鴻銘手撫著額頭思考一些問趣,他之前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能從錦湖拿到這麼多錢,他之前給東大五年辦學經費投入做出一個較為大膽的規劃,也就的八億美元多些七十億人民幣的規模,從中央及省里獲得直接撥款不會超過三十五億,學費收入不會超過五億,也就意味著東大還需要自籌三十億的辦學資金。考慮到東大這麼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校屬產業投資集團近兩年的工作也卓有成效,五年自籌三十億辦學資金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也並非辦不到。

李鴻銘常常自嘲自己是丐幫弟子,整天想著討錢的問題,沒想到錦湖承諾五年內通過學科建設促進基金向東大注入八億美元的資金,要是五年內能擁有這筆巨額預算,李鴻銘有信心帶領東大衝擊清華大學在國內、國際上的地位。

秦剛話很少,涉及到東大未來的發展大計,沒人問他話,他自然也插不上話,他之前也沒想到錦湖會向東大投入這麼大的資金,想想也釋然了。

他知道橡樹園今年科研經費預算在八億美元左右,五年內的科研經費預算更是高達六十億到八十美元之巨。這是一個嚇破人眼球的數字,但是也必須達到這個標準,愛達集團才能在五年後真正的跨入國際一流的電子企業行列。五年內,在數字手機,攜帶型音樂播放器等消費類電子產業上的利潤也將支接錦湖在科研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入。

若是將支持東大發展成為世界級一流名校作為錦湖一項長期方向上的戰略來抓,從科研經費里拿出10%的預算出來,是個合適的比例。

除了橡樹園及錦湖其他成員企業從東大直接吸引高素質人才,與東大各院系、實驗室進行廣泛技術合作之外,橡樹園創業基金以及橡樹園與昆騰在線、東大創域、東大科技總公司聯合成立了多家科技型創業扶持基金,幾乎都是以東大為人才、技術為依託,這些基金的資產規模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