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大學之道 第六百七十四章 科王的困境

這些天,謝劍南心裡不好受,亞洲經濟形勢年中時陡然惡化,就剩下兩個月的時間,誰也無能力挽狂瀾。科王今年巨額虧損已經是板上釘釘、無法逆轉的事實,大家對此都有清醒的認識,但是給新聞媒體大張旗鼓的宣揚出來,換作誰都沒有好心情。

每年十一月初前後,央視標王企業難免就成為眾多媒體爭先報道的對象。

一般說來,媒體很難獲得準確的數據,通常是根據宣傳的需要量身定製一些數據進行宣傳,比如說盈利前景不夠樂觀,那就只側重宣傳營收數據。

愛達電子十一月初公布第三季度的營運數據並對第四季度的財務狀況進行詳細的預測。也就是說碟機市場的狀況就這樣赤裸裸的給暴露在公眾面前,不是科王一家想遮掩就遮掩得了的,稍專業些的媒體就能從愛達電子的營運數據與電子部公布的碟機市場監測銷售數據推測出科王今年截止到十月底的財務狀況。

愛達電子一到四月份的盈利能力依舊讓人瞠目結舌,每月凈盈利高達八千萬,而科王截止到四月初產銷量才達到盈虧平衡點,四月份略有盈餘。

五月初,愛達電子借殼上市成功,財務數據併入上市公司,扣除內地市場給錦湖提取走的利潤之後,併入東南亞市區的營收,愛達電子第二季度碟機業務的凈盈利仍然維持兩億二千萬港元的高位,這也是愛達電子在那段時間市值衝擊百億的總要財務支撐。

第二季度也是科王最輕鬆的、最暢意的一段美好時光,國內銷售數據穩步上升,海外公司的業績也持續得到突破,歸屬科王總部地利潤接近一個億,彌補了第一季度巨額營銷成本所造成的大部分虧空。

如此良好的形勢要是能繼續保持下去,即使不能跟愛達爭輝。謝劍南個人的商業人生也能算是增添了輝煌的一筆。

形勢是從第三季度初就陡然崩壞的。

七月初。金融風暴就驟然襲卷東南亞全境,幾乎沒有太多的預兆,又是如此的迅雷不及掩耳,讓人措手不及。

愛達電子甚至也無法獨善其身,東南亞市場的凈盈利從第二季度地四千萬港元陡然降到不足四百萬港元;東南亞市場的壓力傳導回國內,造成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增強,單機利潤大幅下滑。

依賴先期形成的成本優勢,第三季度碟機業務凈盈利依然保持在一億港元之上。但是整體財務狀況只及第二季度的三分之一,而香雪海此時正處於大力建設、大把散錢的階段,還無法向愛達電子貢獻太多的利潤。

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的蔓延,愛達電子的市值也由最高接近一百二十億的峰值滑落到五十億左右。

第四季度的碟機市場還要不容樂觀,但是愛達電子在公布兩類數據的同時,宣稱動用儲備資金回購公司股票,之前出售碟機業務套現的錦湖電子技術研究院也宣布動用一定量的資金將在公開市場收購愛達電子的股份,以維持當前股價不再大幅下滑。

借殼上市時。愛達電子額外獲得六億港元地儲備資金,加上兩個季度歸屬到上市公司的盈利以及之前的資金盈餘,愛達電子可動用資金多達十億港元,最多可以從市場回購20%的股票。維持股價關鍵是要提振投資人的信心。並不需要真正的動用多少資金,只需要將原先計畫拿出來進行分紅的兩三億資金進行股票回購就足夠將股價維持在當前的水平。

越秀控股這時候還不在乎不足一個億地分紅資金,讓愛達電子將分紅地資金進行股票回購。可以維護香港投資人對越秀控股的信任度,還可以適度增強對愛達電子地控制權。

錦湖電子技術研究院的增持聲明,一來是為了趁低價增強對愛達電子的控制權,二是錦湖在股市高起時借殼上市捲走巨量的現金,這時候也應該做些表示,表明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錦湖當然要負些責任啊,借殼上市之時,愛達電子的季度盈利高達兩億五千萬之多。借殼上市之後。盈利規模立即萎縮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偏偏讓錦湖在最佳的時機捲走四十個億。換了誰都要讚歎錦湖的狗屎運。

最為重要的,亞洲金融風暴持續蔓延,香港恒生指數也處於一個相對較敏感的點位上,香港當局需要一些有力的支撐;紅籌股作為這次香港金融風暴的重災區,這時候也應該報出一些喜訊提振一下士氣。愛達電子當然也不能只報憂不報喜。

作為碟機產業龍頭的愛達電子都如此「凄涼」,科王的狀況可想可知。

由於製造成本的差異,愛達電子第三季度在東南亞地區還能維持微薄的凈利,科王第三季度就往東南亞市場補貼進近三千萬,這還不計算海外公司之前的損失。最令人沮喪的是國內市場壓力的陡然增強,單機利潤持續降低,科王在七月份還能保證一定的盈餘,八月距盈虧平衡點就差一線距離,九月份由於新元電器爭先發動的價格攻勢,科王僅庫存損失就接近三千多萬,單機利潤更是降到盈虧平衡點之下,全年虧損極可能超過一億五千萬,這還不計算海外公司承受的損失。

這時候還遠遠看不到經濟形勢有好轉的跡象。

與科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活得活蹦亂跳的新元電器。新元電器從沒有將愛達電子當成競爭的目標,恰恰在幾家小廠合併成新元電器的過程中,獲得愛達電子幕後控制者錦湖的大力扶持,幾乎是在元器件供應、技術、業務支持等全方面的扶持。

僅年初新碟機測試名額,新元電器出乎意料的從錦湖手裡獲得七個名額中的一個,還因此從科王訛詐了近一千萬的費用與測試設備。

新元電器也沒有貿然啟動營銷風暴戰略,而是在整合原先幾家小廠資源地基礎上穩定地推進,他們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向東南亞新興市場擴張。金融風暴就已經發生。所以無需承擔金融風暴所導致的在東南亞的損失。

新元電器的碟機產銷量年初時甚至不足科王的四分之一,到年中時,仍只有科王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嚴格控制著營銷、管理成本,抓住碟機產業最豐厚的盈利時機,為後續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進入第三季度,成本控制上地優勢就驟然放大了,科王掙扎在盈虧平衡線上時。新元電器則遊刃有餘的持續增加對市場的宣傳力度。

九月初,新元電器提前半個月獲得錦湖的降價支持,能夠爭先一步在終端市場掀起降價促銷的風暴,在產銷量上一下子拉近與科王的差距,接近科王產銷量的一半,成為碟機市場排名第六的企業。

排名前六地碟機企業瓜分了碟機市場近90%的市場,愛達電子依舊高高在上,雖然愛達電子在年初時預訂的目標只有30%。但截止到十月底,在國內市場佔據32%的份額。新科電子排名第二,科王排名第三,國內市場佔據13%地份額。步步高、愛多排名第四、第五,新元電器排名第六,佔據7%的市場份額。

加上海外市場的銷售數據。科王地市場總份額要超過新科電子,但是這有什麼用?謝劍南坐在辦公室里,痛苦的看著媒體報道出來的預測數據。

這時候,錦湖又將愛達電子一部分的單碟碟機委託給新元電器代工。

代工費用雖然低廉,每台機有二三十元的毛利,但是愛達電子的單碟碟機產銷量極大,僅國內市場每月就有近二十萬台的銷量,不要奢望跟錦湖相提並論。一家電子企業每月有二三百萬的盈利。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錦湖要是能將這部分代工業務委託給科王來做,謝劍南都懷疑自己有沒有勇氣拒絕。雖然三家聯手狙擊錦城地產獲得一些補償——當然。錦城地產的收益何時能況現還是未知數,但是科王財務上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的。

敲門聲將謝劍南的思路打斷,磨砂玻璃門外映著陳靜嬌嬈的身影。由大雅集團控制、陳靜、郁萍分別出任董事長、總裁的科王高科從十月起依賴錦湖的元器件、技術支持開始介入手機代工包銷業務,算是有一個相當不錯的開端。

以謝家固有的思維很難理解錦湖為什麼之前會如此用心的扶持新元電器,扶持碟機零配件企業——經濟危機、金融風暴影響國內的碟機市場,錦湖卻始終沒有依仗在碟機市場的強勢地位去壓縮零配件企業的利潤空間,這時候錦湖又來扶持科王高科,已經能看出錦湖向元器件供應商角色轉變的趨勢,但是錦湖的目標究竟在哪裡?

陳靜抱著材料走進來,看著這幾天給媒體報道搞得憔悴不堪的謝劍南,將材料遞給他,看到桌上的報紙,沒有說什麼。

不要說愛達電子的全年可能高達七個億的凈利潤——這還不計算錦湖在碟機元器件上的盈利,新元電器今年的利潤都將超過一個億,而科王卻要面臨近一億五千萬的巨虧,這樣的成績讓以少年時代就冠以商業天才光環的他情何以堪?

將責任推到金融風暴的頭上嗎?要不是金融風暴突然來襲,科王要達到兩三億的盈利目標並不困難,但是媒體卻一致的指責科王近似賭博的營銷策略與躍進式的企業發展方針是科王今年陷入巨額的根本原因。

「科王成為媒體奚落的對象,也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