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技術野心 第五百九十九章 誰來牽頭

凌晨還飄著小雨,張恪、葉建斌、陳信生、孫尚義剛剛乘車趕到葉臻民在港島西區的紅磚別墅里,路燈在細雨里發散著昏黃的光暈,照著濕滑的水泥汀路面。

「這麼晚有什麼事情?」葉臻民之前只是接到張恪的電話說是有較重要的事情要跟他當面彙報,他到香港來之後,每天都要過了凌晨兩三點才會去睡覺,便讓張恪他們直接到他臨時住處來談事情。

金融風暴還在東南亞的上空肆虐,亞洲其他國家也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香港金融市場也只能說是表面維持著平靜,夜裡倒是很少有人能安然的睡下。

雨滴輕拍在書房窗戶的玻璃上,張恪將事情的原委說出來。

※ ※ ※

事情的前因後果並不複雜。早在九五年初,馬來西亞政府當局為了加速其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決定在吉隆坡的多媒體超級走廊複製台灣的電子產業發展模式。

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是以台積電為基石的,馬來西亞政府就積極推動在多媒體超級走廊內籌資建造一座晶圓廠。

最初牽頭的投資方是馬來西亞大富豪、郭氏集團董事局主席郭松延。

九六年下半年籌備之初,郭氏集團財力雄厚,馬來西亞的華人富商在整個華人商圈內赫赫有名,投資晶圓廠最關鍵的倒不是動輒十幾二十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而是製造技術、設備的獲得與穩定可靠的技術團隊。

從現實的解度去考慮,在馬來西亞要投資建晶圓廠,惟有從新加坡與台灣的晶圓廠才能拉到大批量的成熟地技術人員;新加坡方面倒是願意轉讓部分的晶圓製造技術,郭松延只能將技術人員的獲得寄望從台積電、世大積電這兩家台灣晶圓廠拉人。

大概是年初時,柳志成才被郭松延找上,一同參與了馬來西亞的晶圓廠投資計畫。

為了不至於引起台積電、世大積電的警惕。郭松延、柳志成等投資人一直都沒有公開馬來西亞地晶圓廠投資計畫。

秘密籌了這麼久,都準備正式註冊公司時,東南亞金融風暴突然襲來,馬來西亞國內僅在泰國之後十天就爆發全面的經濟危機,郭氏集團旗下地企業陡然間遭受重創。此時籌資自救還來不及,哪有太多富裕的資金去投資晶圓廠?

金融風暴才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東南亞經濟卻慘遭蹂躪,進出口貿易銳減,電子產業的行業景氣度,也在一個月的時間陡然降低到歷史地低點,此時在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內繼續十數億美元的投資看上去不再是一項明智的舉動。之前的投資方都紛紛撤消投資意向,自然也是預料之中地事情。

經濟形勢惡化,當初允諾給這項投資計畫貸款地馬來西亞各金融機構此時也被迫收縮銀根,之前的承諾沒人願意在再提。

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方只是中止一項還沒有全面開展的投資項目而已。

柳志成不僅是投資人之一。更是直接參与了籌建過程。在這半年時間裡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台積電一些聘用合同即將到期的技術人員私下裡達成同識。在過去半年時間裡,在柳志成的影響下,已有三十多名工程師在與台積電地聘用合同期滿之後沒有續約選擇離開台積電前往馬來西亞開展晶圓廠籌建前期地技術籌備工作。

其他投資方拍拍屁股走掉頂多損失一些數額並不大的前期投入,但是柳志成卻需要為已經離開台積電地那一批工程師負責。

不管怎麼說,他參與投資籌建馬來西亞晶圓廠的事情也不可能隱瞞多久,他與張忠謀之間的關係早就緊張,就算繼續留在台積電。他與他手下那一批有心離開台積電的工程師就會給徹底的踩在腳底下。直到給其他人完全替代為止……

柳志成與他手下那批工程師最好的出路就是將晶圓廠的投資計畫繼續實施下去;晶圓廠的投資計畫牽頭人的重任也就從郭松延轉移到柳志成頭上。

既然之前的投資方大多撤消投資意向,柳志成只能另找投資人。這便是他近期一直滯留在香港的原因。香港不僅是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更是華人商圈的中心,貌似香港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還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直接衝擊。

事實上,香港承受的壓力不少,恒生指數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重挫三分之一,已經意味的熊市的降臨,樓市苦苦支撐一個月之後,也扛不下的勢頭,前期活躍的樓市近期交易量已經萎縮到極點,樓市的雪崩以及香港的經濟衰退已經可以清晰預見;最為致命的,目前主流的觀點,金融風暴還會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

直到遇到張恪他們之前,柳志成此行並不順利。

柳志成所遭受的窘境,讓他根本就沒有資格爭取項目的控制權,偶然遇到孫尚義就請孫尚義引薦錦湖眾人,有著病來亂投醫的惶急。

※ ※ ※

「啊,這樣啊……」聽張恪說清楚事情的原委,葉臻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思慮了片刻,看著張恪,「要將這個項目拿回到內地?」目光里有著些期待。

「不能將這個項目拿回國內,我哪有閑工夫這麼晚還瞎起勁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單純晶圓廠的投資,可能幾年內都無法順利贏利,只有建在內地,牢牢控制在手心裡,才符合錦湖的利益,也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張恪笑著說,「可是難度太大,可能折騰了許久到最後還是發現在瞎起勁。」

「說說看,現實中的難度有多大……」葉臻民抱胸坐在書桌一角,他的姿勢總是很隨意。雖然媒體將他理解成一個過度悲觀的學者型官員,然後他早在一年前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體系提出的尖銳批評卻準確地指出這起金融風暴突如其來背後的深刻誘因,使他在經濟學界聲名大震。

「你是專業人士,還是你來介紹情況吧……」張恪將球踢給陳信生。

「第一是資金的問題,建一座八英寸的晶圓廠。一般說來要有十二到十五億美元的投資預算才夠用……第二是製造技術與生產設備地引進問題,美日以及歐洲等國都對國內封鎖相關製造技術及生產設備的出口……第三是技術團隊地問題。穩定可靠的技術團隊極為難求,這也是晶圓廠投資被喻為半倒體——這個倒是倒下的倒——的關鍵原因……」陳信生對這潭水的深淺了解極為透徹,許多不為人知地秘密也都娓娓道來,「據我所知,張忠謀、柳志成等一批人離開德儀回台灣籌建台積電時。高層管理人員就希望從內地聘用技術人員加以培養,籍此希望能對內地的電子產業有所幫助,也為日後進入內地建廠提供方便,但是這一次設想給台灣當局堅決的制止了。後來從馬來西亞等地聘請了大量的華裔工程師。這批工程師在台積電所受到地待遇並不好。這次打算隨柳志成反出台積電地,也是這批工程師為主;倒是新加坡的晶圓廠聘請許多內地籍的工程師。真正的頭疼還是可能會面臨嚴厲的技術封鎖,不過,此時卻是內地籌建晶圓廠的最好時機——東南亞金融風暴還會進一步的蔓延,也就會對亞洲電子產業造成進一步地打擊,促使整個行業全面進入低谷期,技術封鎖地口子可能會因為經濟形勢的惡化而鬆開較大地縫隙也說不定。引進技術與設備的價格也會有更多談判的餘地……」

「所需的資金裡面。」葉臻民看了張恪一眼,「你那四十億裡面。準備拿多少出來?」

張恪說道:「資金的問題,我有考慮過,這個項目之前的投資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從原先的投資人那裡還可以籌集一億美元,我們這邊縮衣節食,差不多能拿出三億美元來,努力努力,從香港或內地再拉一兩億;有五六億美元做底,再從金融機構融資五六億美元,資金的問題應該不是最困難的……」

張恪考慮到等第二波金融風暴將韓國的經濟吹殘之後,就將之前投入的十個億從對沖基金中提取出來,這部分資金是清白的,張恪再從錦湖賬戶里拿出十四個億來,就能湊足三億美金,也不會影響到錦湖現階段的資金流。

「國內雖然到處都缺資金,但是要真能將這個項目拿回到國內去,我想趙濟東總理都會親自出面幫你們到各大銀行乞討去……」葉臻民見張恪他們有把握解決五六億美元的資金,剩下的部分也就好解決了,他甚至認為只要有三四億美元的啟動資金也就足夠了,國內太渴望能在這上面取得突破口了,而柳志成與一批以東南亞籍華人為主的工程師團隊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恰恰能解決技術團隊的難點,說道,「似乎就剩下製造技術與設備引進是個難啃的骨頭啊?」

「是很難啃,不過總也要試一試才曉得……」張恪心想至少新加坡政府不會故意刁難製造額外的障礙,德儀那邊只能考慮引進進入淘汰期的二三流技術。

※ ※ ※

凌晨三點鐘,從葉臻民在港島西區的臨時公寓離開,夜裡的雨還沒有停。

車行駛的聲音很靜,能聽見車窗外的雨滴聲,張恪坐在車裡,拿起手機,撥通姚文盛的電話,雖然是凌晨三點鐘,張恪找姚文盛倒是沒有顧忌的,雖然姚文盛在電話那頭打個哈欠威脅張恪說:「沒有要緊的事情,你就等著回建鄴好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