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運籌帷幄(4)

5

隨著大本營一聲令下,飛行員俞世城少尉所屬空軍「中正機隊」連夜從漢口轉進中原待命。

中正機隊為抗戰時期空軍大名鼎鼎的王牌機隊,人稱「空中御林軍」,究其來歷當追溯到抗戰爆發前夕的1936年。當時國民政府已經意識到全面抗戰不可避免,遂以慶祝蔣介石五十大壽的名義在全國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獻機祝壽」運動。以十萬大洋摺合一架飛機計算,各省以及海外愛國華僑總共捐獻飛機達四十多架,這些飛機編成一個陣容整齊的戰鬥機大隊,蔣介石親自命名其為「中正機隊」。

抗戰初期,兇惡的日本強盜把廣闊的中國天空變成他們肆意橫行的之地,蜂擁而至的日本飛機不分晝夜對中國城鄉狂轟濫炸。根據戰後材料披露,中日兩國空軍戰力對比如下:截至1937年6月,日本擁有各式作戰飛機約二千七百架,編成九十一個航空戰隊,擁有六艘航空母艦,並且每年還能生產作戰飛機一千五百八十架,艦船五十萬噸,汽車坦克一萬輛,大口徑火炮七百餘門……

同時期中國空軍共有飛機六百零三架,其中約二百架為教練機和不能作戰的老舊飛機,實有戰機約三百架,這些戰機大多為英、美、德諸國一次大戰後淘汰的老式飛機,許多戰機因為缺少零配件而無法起飛……

(以上數字見諸《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息年要目·統計薈萃1931——1945》,海軍出版社1988年5月版)抗戰頭三個月,中國戰機損失高達三分之二,儘管英勇無畏的中國飛行員前仆後繼不怕犧牲,湧現像「空軍軍魂」高志航、駕機撞擊敵艦的沈崇誨、空軍勇士閻海文、紅武士劉粹剛、飛將軍樂以琴等等,他們創造一次又一次以少勝多的空戰奇蹟,擊落敵機超過自己損失,但是中國飛機終究越打越少,難以抵擋敵人進攻。敵機像烏雲一樣源源不斷地湧來,最終遮蓋中國天空。落後的中國不僅缺少航空工業,同時也缺少購買戰機的寶貴外匯,所以飛機損失一架少一架。而日本投入戰場的飛機卻從「七·七事變」 的八百架迅速增加到一千二百架,最高時達一千五百架之多!到二戰結束的1945年,日本年產飛機能力已達空前規模的一萬架之多,位居世界前列,雖然這種窮兵黷武的軍工生產仍然沒能挽救侵略者的失敗命運。

中正機隊由空軍最優秀的飛行員組成,著名空戰英雄李丹桂曾任該機隊大隊長,他在1938年「二·一八武漢大空戰」中率隊擊落日機十二架,自己壯烈殉國。幾經南北征戰,機隊人員換了幾茬,有空戰經驗的老飛行員所剩無幾,俞世城少尉就是在這個抗戰的緊急關頭提前從航校畢業參戰的。

抗戰初期,蘇聯政府援助中國的「伊爾-15」和「伊爾-16」戰鬥機堪稱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戰機,性能較日本飛機佔優。伊爾-16為雙翼戰鬥機,雖然速度稍慢但是轉彎半徑小,並且火力強大,飛行員給它起個威風凜凜的外號叫「雷神」。俞世城少尉駕駛的伊爾-15則是一種單翼輕型戰鬥機,速度快操縱靈活,裝有四聯高速機槍,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閃電」。由於我方戰機數量少補充困難,儘管多次取得過出色戰績,但還是難以抵擋敵人瘋狂進攻。老飛行員傳授經驗說,日本飛行員單機纏鬥技術並不出色,如果一對一空戰,中國飛機往往並不居於下風。但是日本人慣於實施空中「狼群戰術」,他們常常以數倍兵力進行圍攻,或者偷襲地面機場,許多中國飛機甚至來不及起飛就被敵人擊毀了。

公元1938年春天,年輕的「中正機隊」奉命進駐河南周口機場待命。時值抗戰節節失利的艱難歲月,日本侵略者喪心病狂大舉進攻中原,我軍民浴血戰場頑強抵抗,俞世城和他的戰友決心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用勝利的旗幟為祖國和人民支撐起一片碧澄萬里的晴朗藍天來。6

半夜時分,鐵甲列車的炮手林大福被一陣緊急號聲驚醒,他看見駐地外面的天空還是一片漆黑,而鐵路上已經傳來蒸汽機車啟動的巨大轟鳴聲,於是趕緊推醒雙胞胎兄弟林二福起來登車出發。大林和二林都是南洋愛國華僑,他們服役的軍隊是一支抗戰前夕中國大本營秘密打造的新式部隊——鐵甲列車縱隊。

所謂「鐵甲列車」,顧名思義就是在火車輪子上安裝大炮和防護裝甲,使其變成能沿千里鐵路線運動作戰的活動炮台。二十世紀初葉,歐洲戰場就出現鐵甲列車的雄壯身影,一次大戰期間英法聯軍在著名的凡爾登戰役中出動多批鐵甲列車,以猛烈炮火給予德奧軍隊沉重打擊。在十月革命的俄國,斯大林甚至下令給紅軍鐵甲列車裝備一百毫米口徑大炮,然後開往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鎮壓那些反對革命的敵人。鐵甲列車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打得素以剽悍和作戰勇猛著稱的哥薩克騎兵丟盔卸甲望風而逃。

於是鐵甲列車就有了「陸地巡洋艦」的美譽。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之後從德國購進兩列鐵甲列車,命名為「中山一號」和「中山二號」,隨後又仿製多列,正式成立鐵甲列車縱隊司令部。中山號鐵甲列車由一至兩台蒸汽機車牽引,時速可達五十公里以上。列車底部安裝有旋轉炮台,裝備德國克虜伯八十八毫米口徑大炮多門,可對敵人目標作三百六十度旋轉射擊。由於蒸汽機車牽引力強勁,鐵甲列車除了由戰鬥部和彈藥車廂組成外,還可加掛多節步兵支援車廂。1931年蔣、馮、閻中原大戰,蔣介石派出鐵甲列車北上增援,它們一路勢如破竹橫掃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為國民政府平定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1938年春天,抗日戰爭進行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土肥原第十四師團渡過黃河深入中原戰略要地,武漢大本營下令鐵甲列車「中山一號」和「中山二號」 火速開赴前線作戰。雙胞胎兄弟大林和二林滿懷民族仇恨,他們與全體官兵一起向戰旗莊嚴宣誓,不消滅來犯的日本強盜絕不下戰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