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風雲突變(3)

按照德軍標準,一支機械化摩步師通常要配備數百輛汽車,上千輛摩托車,百餘門野戰大炮和自行火炮,另有數目不等的坦克裝甲車擔任突擊掩護任務。德軍士兵裝備有衝鋒槍、鋼盔、呢軍大衣、皮靴、毛毯、照明手電筒、防風眼鏡、刮鬍刀片、行軍帳篷等等,軍官甚至還配備照相機和收音機。中國是個亞洲窮國,當時人均收入只及日本六十六分之一,德國一百二十分之一,美國二百分之一。如果照搬德軍標準,那麼裝備一個「德式師」的軍費開支足可以武裝十幾個師甚至更多中央軍,很顯然如此龐大的軍費遠遠超過國庫承受力。但是面對虎視眈眈入侵在即的日本人,捉襟見肘的國民政府還是痛下決心,不惜血本撥出重金購買德國裝備,最初計畫改造二十個德式師,後來因為經費嚴重不足縮減為十個師,到抗戰爆發時,基本完成改造的德式師只有不足原計畫的一半。

號稱「天下第一師」的中央軍第八十八師就是其中的幸運兒。

第八十八師前身為廣州黃埔軍校衛隊,北伐戰爭中則是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貼身衛士營,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衛士營擴編為「首都警備師」,所以人們乾脆將其稱之為「皇家御林軍」。第八十八師追隨蔣介石征戰南北,無論軍閥混戰還是蘇區「剿共」,以及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37年「八 ·一三淞滬抗戰」,該師均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贏得「天下第一師」的美譽,後來名揚天下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即出自該師第五二四團。

經過改造的「天下第一師」果然面貌一新:官兵頭戴德國制式鋼盔,軍官配備德國駁殼槍,班有國產仿捷克造輕機槍,連有機炮排,師有重炮營,配備大口徑榴彈炮、野戰炮和汽車、摩托車等等。在德國顧問的強烈要求下,德式師還破例配備先進的無線電台,用以加強通訊聯絡和機動作戰能力。第八十八師官兵在待遇上也大大優於其他中央軍,不僅薪水翻倍,許多軍官還被優先選派到德國留學,可以說精英薈萃人才濟濟。

然而德式師畢竟不是德國而是中國軍隊,自然難免打上許多中國特色的印記。2000年我採訪原南京國防部中校參謀邢李政老人,老人告訴我,德式衝鋒槍聞名天下,但是衝鋒槍的一個缺點就是耗彈量驚人,往往一支衝鋒槍所耗彈藥超過一個步槍班,所以當時國防部只允許採購少數衝鋒槍來裝點門面,而德式師的主要武器還是國產「漢陽造」步槍。據說當時國防部對德式鋼盔和水壺大加讚賞,因為鋼盔除了威武軍容外,還能起到有效保護頭部減少傷亡的作用,而水壺則能解除士兵行軍作戰的乾渴之苦,並防止因喝髒水而引發的腸道疾病,當然一個更重要和人所共知的原因是價格便宜。但是呢大衣和軍用皮靴卻沒有受到青睞,國防部認為這些裝備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並且價格不菲,所以蔣委員長親自批准採購鋼盔水壺而將呢大衣和皮靴從採購清單上劃掉。

1938年春天,一股來路不明的日軍出現在豫東民權縣城附近,第八十八師第二六四旅奉命反擊,火力強大的「德式師」一通炮轟就把日軍打退十幾里。根據日軍還擊的火力判斷,這股敵人沒有攜帶重炮,也無坦克裝甲車掩護,基本上可以斷定是小股滲透部隊,其規模不會超過一個大隊(營)。

4

新八師師長蔣在珍接到副師長朱振民電報,告知集團軍下達緊急命令調往豫東前線駐防,於是提前結束養病匆匆從漢口返回鄭州。

徐州會戰前夕,大本營將全國劃分為若干戰區,統一指揮對日作戰,其中尤以鄭州第一戰區位置最為重要,管轄兵力也最多,除中央嫡系外,還有許多來自各省的地方抗日軍隊。派系一多,難免關係複雜,發生互相扯皮勾心鬥角的事情也再所避免,比如這支來自貴州的新八師名義上歸屬第二十集團軍節制,但是該師無論部隊建制還是指揮權都完全保持獨立,聽調不聽管,這便是民國初期地方軍閥體制延續的結果,也是中國特色。第二十集團軍為原西北軍,也是個臨時單位,總司令商震上將為晉軍將領,麾下都是那些從華北戰場上退下來的軍隊如東北軍、西北軍、魯系、奉系、皖系等等。抗戰初期日本人大肆宣揚在華北取得的所謂「驚人戰績」,比如一個中隊(連)擊潰中國軍隊一個團,一個大隊(營)消滅一個師,他們的對手都是上述這些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的雜牌隊伍。這次新八師接到的命令是限期開拔到豫、魯交界的考城縣駐防,原駐地京水鎮由河防軍劉和鼎部接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