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鬼子來了(1)

1

二戰結束四十多年後的1986年,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朝日新聞》以「我記憶中的二戰」為題,發表一封戰爭親歷者來信,在日本引發強烈反響。至次年八月,讀者來信多達四千餘封,其中選發一千一百餘封,以《戰爭》為題結集成書。於是日本各家出版社也不失時機地推出若干戰爭親歷者的回憶、見聞、故事、書信等等,在日本社會掀起一股「回憶二戰」的文化熱潮。

「昭和五年(1930年),我剛滿七歲,穿上盼望已久的小學生第一套黑色校服,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學習背誦當時流行的校歌:和大哥哥肩並肩,我今天上學堂。

感謝士兵,感謝士兵,

他們為國戰鬥,戰鬥為國。「規定我們小學生每天要向天皇照片鞠躬敬禮,天皇照片被置放在每所學校門口最神聖的位置上。歷史課和德育課是背誦《天皇敕語》,老師教育我們:忠誠於天皇是每個日本國民的最高美德。學校假日選在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天皇誕辰、神武天皇紀念日、陸軍節、海軍節等等。」(鐵口成志,六十三歲,東京退休職員)

「昭和十年,我上小學三年級,市禮堂舉行柔道拳擊對抗賽,賽後放映電影。千人禮堂擠得滿滿的,系著黑帶的日本選手和戴著拳擊手套的美國選手上台,自始至終觀眾給柔道選手鼓勁,大聲斥罵拳擊選手……最後柔道選手取得勝利,全場歡聲雷動。接著放映電影,是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的戰鬥場面,我軍佔領地方地盤,升起太陽旗,全場觀眾鼓掌,群情激奮,高唱國歌《君之代》……我認為進行戰爭理所當然,打敗外國人也理所當然,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我們從小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獲勝,以及我們長大要當兵沒有半點懷疑。為戰爭而生的日本人就是這樣造就的……」(古澤敦郎,六十二歲,北九州市退休社團人員)

「有人質問:你們為什麼沒有反對戰爭?我想,是因為國民並不懷疑國家政策。國民已經被教育得對上面做出的決定不抱懷疑……通過教育宣傳,日本人從心底里養成優越感,讚美戰爭,蔑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終於推動戰爭。」(熊井雅男,六十六歲,東京退休者)

「滿洲事變爆發,報社立即開始為陸軍軍用飛機募捐,用小學生節約零花錢為飛機捐款來掀起國民的捐款熱。捐獻的飛機被命名為愛國號……中日戰爭爆發,報社又舉行有獎徵集軍歌活動,入選歌曲有行軍歌《手持膺懲的槍劍》、露營歌《不立軍功死不休》、《視死如歸》,後來還有《日之丸進行曲》、《送出徵士兵》等,在日本軍隊中產生很大影響。

「大東亞戰爭爆發,新生兒命名流行出征、征服的『征』字和勝利的『勝』字,直到今天,我看到四十歲左右的人叫這種名字,總是心口作痛。」(吉田彰男,六十五歲,日本電報電話公司退休職員)

「……體檢時軍醫突然對我說:『明天回家去。』我大吃一驚,『身體哪兒不好吧?現在讓我回家,太見不得人了。』『這是命令。』真是比把我的腦袋割了還要難受啊。

「被命令回家一共兩個人,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不能參軍的男子不是日本男兒。我達到了士兵體檢的第二類乙種標準,現在卻被命令回家,太可恥了。無論如何也不能回家,我幾次來到火車車廂的門外踏板上,心想還不如跳下去死了算了……」(長屋義雄,六十一歲,愛知縣退休公務員)

「我家正好對著鹿島神宮的大門,有一天,大隊士兵的靴聲咚咚地從門前經過,一邊揮舞拳頭高喊:明日必死!明日必死!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旁邊的人哽咽著回答我,他們要駕飛機去撞沉美國人的軍艦。原來這是特工隊員到鹿島神宮去做最後的參拜。很久以後,我才聽說這些特工隊員都是年僅十七八歲的少年人,當時心中堵得難受。後來每當我看著與當年特工隊員同齡的上高中的兒子,就不由得不想,我們現在沒準正奔向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生的戰爭哪!」(大場滿子,四十七歲,琦玉縣,家庭主婦)

「老兵折磨新兵,在軍隊里被叫做『課目』。他們先喊一聲:摘下眼鏡!站穩了!接著鐵拳飛來,打得鼻青臉腫。連第二天早上喝醬湯也鑽心地疼,滿嘴的牙都打得東倒西歪。再來,釘著三十六顆大頭釘子的軍鞋改成的拖鞋、棍棒、木槍都成了打人工具,這不是『課目』而是純粹毆打了。還有被罰雙手舉槍哈著腰站在雜物櫃下面……永遠有施暴的理由,『動作太慢!』『態度蠻橫!』『眼神不對!』等等,總之只要想打人,什麼理由都可以。(稻永仁,七十四歲,退休中學教師,佐世保市)

「入伍後,第一個訓練是游泳。把我們像捉魚的魚鷹似的用繩子捆起來,突然從船上推到水裡,嗆得沒有呼吸了,才拉上來緩口氣,然後又被推到水裡。軍衣凍成冰。當新兵的時候,臉蛋子被人用毛竹、皮拖鞋打得不成人樣。真不知爹媽要是看到我這個樣子,會怎麼想。日本兵厲害的理由就在於此,軍隊里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只要干,就能成,不成是因為沒有干,沒有干著試試這種想法。(伊藤真治,六十三歲,退休教師,岐阜市)

(註:載《日本人眼中的二戰》,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

「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只有十五個常備師團,但是戰爭爆發當年就激增至四十個師團,到太平洋戰爭後期更是擴展到號稱三百個師團。在當時只有不到一億人口的日本,徵召數百萬士兵就意味著這個島國所有能拿動步槍的成年男人都得上戰場。要不是日本舉國一致效忠天皇和擁護戰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島國民族何以迸發出如此驚人的戰爭能量以至於險些改變亞洲和世界歷史進程的。

戰爭是個惡魔,這個惡魔深藏在日本國民心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