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國破山河在(1)

1

裕華紗廠原址坐落在武昌臨河路,就是今天的武昌臨江大道一帶,二十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灘涂,最早有個英國人在江邊上建起一座制鐵廠,後來投資者競相效尤,我爺爺張松樵就是第一批在荒灘上填土造地建廠創業的中國人。據《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載:民國十年(1921 年),張松樵離開官辦的湖北棉布絲麻局,個人出資三十萬大洋,另籌資金二十萬,一共五十萬元……於次年創建武昌裕華紗廠。

建廠之初的裕華紗廠規模中等,擁有一萬紗錠,兩百檯布機,這就是今天仍坐落在武昌原址上的湖北紡織界龍頭企業「武漢裕大華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當時紗廠都採用老式蒸汽機發電,工廠每天都要產生大量炭渣、鐵渣和工業垃圾,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將垃圾直接倒入長江,任由滾滾江水沖走。張松樵當然也不可能具有超前的環保意識,他的裕華紗廠也跟別家工廠一樣往長江里傾倒垃圾,年復一年周而復始。但是後來有一天,這個不安分的工廠主忽然做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要利用工業廢渣來建造一道圍牆。

按照他的計畫,這道未來的工廠圍牆高寬均達十餘尺,幾乎等同於一座城牆。在許多人看來,這個決定顯然是心血來潮之舉,工廠雖然建在江邊,但是別家工廠不也建在江邊嗎?別家工廠為什麼不去修建圍牆呢?雖說用自家生產的炭渣鐵渣不花錢,可是施工花費的大量勞動力卻是要計算成本的。但是張松樵固執己見,他一旦做出決定別人便很難改變,何況他是老闆。

兩年過後,一道矗立於江灘之上規模宏大的工廠圍牆平地而起,遠看猶如一座逶迤雄偉的古代城堡。其間有個小插曲:本來土建工程師欲將牆體設計為普通圍牆,但是張松樵不同意,他找來各種水文資料,請人計算出長江歷史上的最高水位,然後要求工程師修改圖紙。張松樵說,如果圍牆不能防禦百年不遇的洪水,我花一大筆錢何用?結果裕華紗廠就變成一座工業城堡,一座獨立的城中之城。這道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在當時武漢三鎮很轟動,市民爭相前往參觀,一家當地報館發表記者文章譏諷說:這個從柏泉鄉出來的泥腿子資本家大概要建造一座千年城堡……還奉勸他把扔進水裡的錢撈起來,替窮人多蓋幾間草房吧。

不管輿論如何褒貶不一,處於漩渦中心的張松樵不為所動我行我素,他絕不是那種容易妥協和隨波逐流的人,他老人家信奉的格言是「寧可千次枉帶雨傘,不可一日變成落湯雞」。我理解作為舊時代創業者的我爺爺,他生於亂世之末創業艱辛,須時時謹慎小心不敢稍有疏忽大意,否則他的一生心血都將付之東流。

不幸的是,張松樵的「雨傘理論」果然應驗。

《湖北文史資料》載;民國二十年(1931年),長江中下游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號稱「十里洋場」的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水深數米,著名的江漢關只剩下鐘塔尖頂,今天的漢正街一帶棚戶區皆被洪水席捲而去。滔滔洪水鋪天蓋地,荊楚大地盡成澤國,武漢三鎮斷電斷糧,災民啼號其狀甚慘。僅湖北一省,死於水災者達二十萬人,災民數百萬。

我父親說,當時漢口咸安坊的樓房已淹沒一樓,全家退至二三樓堅守,幸好大水沒有繼續上漲,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惟一的奇蹟出現在裕華紗廠。

當整座城市皆為洪水所困死氣沉沉時,惟有裕華紗廠的煙囪依然冒出滾滾濃煙,圍牆內燈火通明機器轟鳴,工人有條不紊地加班生產,呈現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景象。工廠不僅派出船隻把員工家屬接到廠里安頓,還投放數十船饅頭熟食救濟當地災民。

裕華紗廠由此名聲大噪,產能和資本迅速擴張。後來《張松樵自傳》提及此事,自雲修建工廠圍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之一。

2

圍牆雖然擋住滔滔洪水,卻沒能擋住比洪水更加兇惡的日本鬼子。

當時中國民族工業剛剛起步,外國商品鋪天蓋地而來,尤其是被稱作「東洋貨」的日本紡織品大舉進攻中國市場,一度形成壟斷之勢。日商資金充裕,採用先進的紡織機器,產品質優價廉,很快把國產紗布逼入絕境,許多紗廠紛紛宣告破產倒閉。

張松樵的抗日戰爭由此而起。

早在清朝末年,洋務派主帥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紗、布、絲、麻四局,開中國近代紡織工業之先河。張松樵曾在其官辦紗局任主管(廠長),他最早悟出商戰之道其實就是質量之戰,說到底是科技之戰,所以他從創辦裕華紗廠之初就把目光鎖定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歐美紡織工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